近年拉祜族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祜族论文,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拉祜族的研究,近十余年来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本文拟就其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下,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一、社会形态研究
关于拉祜族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拉祜族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主要反映在学者们对拉祜族原始社会及其残余形式的研究方面。陈启新、杨鹤书《略论拉祜族的母权制及其向父权制的过渡》(《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1 期)认为:拉祜族在解放前仍沉积着包括不同时代的社会残余。拉祜族母权制由早期向繁荣时期发展,是与采集、打猎和捕鱼等原始多种经济向初期的原始农业过渡相一致的。而拉祜族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动力,乃是生产力的发展,大面积刀耕火种锄农业的出现,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取代妇女,财富归各个家庭公社所有的结果。此后,杨鹤书《澜沧拉祜族的母系大家庭》(《思想战线》1982年第4 期)中进一步认为:解放前有的拉祜族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社会残迹,在家庭婚姻方面保留着母系大家庭就是这种残迹的表现。陈启新《论拉祜族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中山大学学报》1981年第2 期)认为:拉祜族一夫一妻家庭借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是犁耕农业,而直接吸引它们从家庭公社分裂出来成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力量,则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迅速形成的财产私有。宋恩常《拉祜族的家庭制度》(《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则认为:由于各地之间的差异很大,拉祜族所保存的母权制残余程度也不一致,呈现出地区性的特点。在澜沧拉祜族家庭形态,从清末以来便由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家庭过渡。在耿马拉祜族的母系对偶家庭早已在向个体家庭过渡,过渡的特点,就是母系和父系并存。在孟连、西盟和沧源三县的许多拉祜族至今还保存着明显的母权制家庭残余。例如:幼女继承家产,男子外出结婚至少在妻家劳动三年等习俗。史继忠、龚佩华《金平“拉祜西”的“卡”》(《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认为:拉祜西到解放前夕仍处于父系家庭公社(“拉祜西”称父系家庭公社为“卡”)的发展阶段。“拉祜西”的“卡”具有血缘性、流动性、分散性、公有私耕二重性、生活消费的互助性、“抽母”的权威性、“欧代”的维系性、规模的局限性、习惯法的约束性等九个特征。并从生产力、生产资料、分配制度、家庭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卡”的内部矛盾,还讨论了在“卡”内土地是否已为个体家庭占有、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是否已经动摇、是否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小家庭是否已经取代了大家庭四个问题,从而来揭示“拉祜西”的社会性质。晓根《拉祜族“屋吉屋卡”制度探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 年第2期)认为:拉祜族独特的“屋吉屋卡”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按性别组成“屋吉屋卡”组织,即一个男祖先偕同自己的男性后代及兄弟的男性后代组成男性“屋吉”;一个女祖先偕同自己的女性后代及姐妹的女性后代组成女性“屋吉”。各“屋吉”都有自己的头领,称为“屋唯高”。由本“屋吉”中年纪最长的人担任。屋吉组织的职责在“屋唯高”的带领下,召开屋吉成员会议,分配各成员以任务,解决屋吉内成员的婚姻、财产继承、分配、祖先祭祀以及调解纠纷、矛盾等问题。作者还在《拉祜族“卡些卡列”制度的产生与变异》(《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中认为: 拉祜族的“卡些卡列”制度,是一种古老的集政治、经济、军事管理为一体的制度文化现象。此外,论述拉祜族社会形态的论文还有:许鸿宝《拉祜族大家庭的调查与分析》、胡鸿保《略说拉祜西家庭制度中的母系制原则》(分别为《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1 期、1987年第3期)、 杨毓骧《拉祜族“奥者奥卡”双系制家庭剖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严汝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拉祜族》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等等。
二、语言文字研究
近十余年来,对拉祜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出版和发表的主要论著有:常竑恩主编《拉祜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指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熙两个方言。操拉祜纳方言的占80%,拉祜语普通话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首府勐朗及郊区糯福、东岗、班利一带的语音为标准。该书以拉祜语普通话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拉祜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两种方言的情况。云南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汉拉新词术语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共收录拉祜语新词术语3280条。金有景《中国拉祜语方言地图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张蓉兰《现代拉祜语的借词方式》(《民族调查研究》1984年第2 期)认为:在拉祜语中,除了有其自己的古老的词汇、基本词汇,还有别个民族的借词。解放后,主要向汉语借词的几种不同方式有:借音、半借音、半义译、借音再加本民族语义类、意译、旧赋予新义、按照自己的构词法创造的词汇等六个方面。王正华《拉祜西亲属称谓词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拉祜西的亲属称谓词,并从语言的角度对拉祜西亲属称谓的语言结构的词源进行了探讨。夏淑仪《拉祜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则认为:拉祜语可分为三个方言。即拉祜纳(黑拉祜)方言、拉祜西(黄拉祜)方言、拉祜普(白拉祜)方言。各方言又分若干次方言。而拉祜族现在使用的拉祜文,是对原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旧拉祜文字进行了改革以后的新拉祜文字。拉祜语的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辅音不能自成音节,元音分松紧。该文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话(黑拉祜语)为例,介绍了拉祜语的语音和语法。关于拉祜族的文字,张蓉兰《拉祜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认为:拉祜文是我国拉祜族使用的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它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城勐朗坝及近邻的车岗、班利、糯福等地的语音为标准音。拉祜文使用26个拉丁字母表30个声母,18个韵母和5个声调。 该文就拉祜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马世册《拉祜语的构词方式》(《民族学报》第2 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一文,主要介绍了拉祜纳的构词方式。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单纯词主要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等的单纯词,以及音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等。合成词又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选式三种类型。此外,拉祜语中还有大量联合式的四音格词。构成四音格词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除了上述论著外,近年学术界还围绕着拉祜语的设计、语音、词汇、词法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其主要论文有:常竑恩《云南拉祜文的设计》、张蓉兰《拉祜语动词的语法范畴》、《拉祜语话语材料》、金有景《拉祜语的元音》、孙剑艺《拉祜语苦聪话的若干特点》等等(以上论文分别载《民族语文》1985年第2期、1987年第2、5期、1988年第3期、1992年第5期)。
三、婚姻、丧葬和宗教研究
(一)婚姻习俗研究。晓根《芦笙恋歌口弦情》(《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拉祜族》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主要以婚恋风情令人注目。笙弦传情心连心,珠联璧合结硕果。从拉祜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定情,最终喜结良缘等方面,向人们展现了现代拉祜女性婚姻习俗的风采。 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则从对歌到定情、求亲和定亲、热闹的婚礼、离婚及其它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拉祜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特有婚俗。王正华《拉祜族婚恋述略》(《民族学调查研究》1994年第3期)也从恋爱方式、 恋爱季节、求婚、订婚、婚礼、通婚范围、择偶标准、离婚、改嫁和转房仪式、特殊婚姻形式等五个方面,对各地拉祜族的婚恋的共同点与差异,传统特点与新的变化进行了论述。毛保新、孙立来《澜沧拉祜族婚姻生育观念的变化》(《民族工作》1991年第2期), 则从婚姻中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初婚年龄不断增长、少生优育意识不断增强等三方面介绍了澜沧拉祜族婚姻生育观念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娜约、刘文华《拉祜族婚姻习俗简述》(《思茅师专学报》1988年1 期)认为:拉祜族的婚俗经历了杂婚、血缘婚、群伙婚、对偶婚和一夫多妻及一夫一妻制婚几个不同的阶段。时至今日,拉祜族中还有“表亲婚”、“服役婚”、的市场。“交换婚”、“重婚”现象也并未绝迹。拉祜族婚姻的最大特点是早婚和早婚导致的配偶不稳固。
(二)丧葬研究。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拉祜族成年人和老人死去,都要举行丧葬活动,对老年人特别隆重。全村人都要看望死者,在安葬时,停止生产活动,男男女女都参加料理丧事,表示对死者沉痛悼唁。拉祜族的殡葬分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墓地一般挖三市尺深的土坑,用五块石块做墓门。火葬是拉祜族传统的葬式。如这个村子或家族祖传是火葬,这个村子或家族便都施行火葬。该文就出殡、火葬的具体做法、公共坟地,以及葬毕的事宜进行了详细论述。 石云霄《拉祜族的丧葬》 (《民族文化》1980年第1期)也认为:拉祜族的丧葬有火葬和土葬两种。 何锦祥《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乡六六新寨拉祜西婚姻家庭及丧葬习俗调查》(《民族学调查研究》1995年第3期),也从关于死亡的信仰、 选棺木和坟场、停丧、出丧及埋葬、非正常死亡、人死后的信仰等六个方面介绍了拉祜族的丧葬习俗。王扎体《拉祜族的农业祭祀和丧葬习俗》(《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 期)则介绍了拉祜族从人死后鸣枪报丧到安葬结束全过程的仪式。
(三)宗教研究。覃光广等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受汉、白等民族的影响,佛教也曾得到普遍的流传。近代以后,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先后传入拉祜族地区,并获得不少拉祜族群众的信奉。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修订本)也认为:拉祜族信仰有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少数地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此外,论及拉祜族宗教的论文还有:宋恩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李根《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晓根《拉祜族巫术文化现象探析》(《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吴野《原始宗教对拉祜族文化的渗透》(《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等等。
四、文学、艺术和教育研究
(一)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近年来对拉祜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主要专著有:刘辉豪主编《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主要有关拉祜族的神话史诗、神话传说、劳动歌、情歌、婚姻祝词、祭祀歌、过年歌、儿歌、婚姻与家庭故事、生活故事、斗争故事、动物故事等等。孙敏等编《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主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两大部分。澜沧县文化局编《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拉祜文汉文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共收入拉祜族民间诗歌十部,其中史诗三部,抒情叙事诗五部,祭祀歌二部。刘辉豪整理《牡帕密帕》(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是一部拉祜族民间史诗。思茅地区民委文化局编《拉祜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共收录九十六篇拉祜族的民间故事。内容包括:远古创世故事、山川风物故事、节日习俗故事、爱情婚姻故事、斗妖伏魔故事、伦理道德故事、机智幽默故事、动物植物故事等。除了以上著作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著作收入拉祜族的谚语、诗歌、童话、情歌、传说故事等等,以及发表了不少的有关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的论文等,此不赘述。
(二)艺术方面的研究。李扎约《拉祜族民族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认为:拉祜族喜歌、爱舞,世世代代把民间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有遍布村村寨寨的“芦笙舞”、“跳歌”和特色独具的“摆舞”三大舞种,各舞种又各有数十或上百个套路(节日),保留着“嘎内嘎”、“木筒鼓舞”、“祭龙舞”、“欢庆舞”等原始古朴的众多舞种。其表现内容可分为:生产生活、模似动物习性和祭祀礼仪三种类型。其功能性质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种。其社会功能和作用主要有:实现人神合一,追求理想生活的物质依托形式、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民族内外交往的桥梁、一定的教化功能和娱乐休息作用。该书还就拉祜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征、民间舞蹈传说故事、艺人小传、民间艺人简介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董秀英《拉祜族的芦笙舞会》(《民族工作》1983年第12期)一文,也从吹芦笙跳舞及芦笙舞的开始,芦笙舞会的高潮与结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拉祜族芦笙舞会的内容。
(三)教育研究。张大群《澜沧拉祜族历史上的教育状态试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5 期)认为:拉祜族历史上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长期战乱迁徙,社会发展缓慢,严重遏制教育。解放前的教育形式,以“口耳相传”为主,又有其独自特征。而其教育内容,与其相应的社会制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作者最后指出:解放后,澜沧拉祜族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绩,但由于当地社会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族生产生活习惯等诸多原因,现在教育工作仍较落后,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复杂而艰巨。杨宗亮《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教育状况调查》(《民族学调查研究》1995年第3 期)认为:该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校点不足,布局不合理;教师学历合格率低人数逐渐减少;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小学完学率低等三个方面。限制拉祜族教育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贫困。该文还就发展其教育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五、经济发展研究
关于经济问题,刘荣安《云南少数民族商品经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认为:解放前拉祜族的经济制度发展是不平衡的。澜沧县东北部及双江、临沧、景谷、墨江、元江等地的拉祜族,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先后由封建领主经济发展到地主经济。澜沧、景谷等县的部分地区还保留一些土司制度的残余。在澜沧县的拉祜族中,还保留原始社会的大家庭制度。解放后商品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基本上仍然是自然经济。晏红兴《金平拉祜族现状调查》(《民族调查研究》1989 年1、2期合刊)认为:解放以来拉祜族的经济、文化教育有明显发展。 但也有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尚未完全固定,放松粮食生产,生产力低劣。二是农户普遍缺耕牛。三是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四是居住条件差,住房简陋。五是乡村干部办法少,领导水平低。该文从七个方面来论述了当前应采取的措施。周永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生产力跳跃发展的几个问题》(《民族工作》1993年第5 期)认为:澜沧县跳跃发展生产力的产业选择,首先是要吃透县情;其次是要进行市场分析和产业选择。目前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是:提高广大劳动者驾驭生产要素的能力推行“三结合,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立大范围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网络,注意保护和改善环境。李发明《对拉祜族平均分配传统观念的认识和对策》(《民族工作》1992 年第7期)认为:拉祜族普遍存在的传统平均分配观念,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阻碍民族自身的进步。拉祜族有三种平均分配观念,即“平均的分”、“平均享受”、“平均负担”。这种分配现象,产生于古代氏族社会,后来虽进入私有制的农耕经济时期,但“任何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都有很强的延续性。要改变这种平均分配观念,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抓好舆论宣传。二是加强行政措施,强化制度管理。三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郭家骥《澜沧木戛区拉祜族嗜酒习俗问题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1 期),通过对澜沧拉祜族木戛区嗜酒习俗考察后认为:拉祜族嗜酒的危害主要有,首先是耗费了本来就非常少的经济收入,影响其生活的真正改善;其次是对身体素质的不良影响;再次是对社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不良影响。该文还分析了嗜酒的社会根源,提出了改良或改革的措施。
六、其它方面研究
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编《拉祜族常用药·拉汉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收集拉祜族常用有效草药一百种,插图一百幅,用拉汉两种文字对照编写,图下为拉祜族药名。为突出拉祜族用药特色,在汉文“用药经验”中的上段为拉祜族用药经验,下段为参考文献摘引,以便推广使用。
云南省设计院编《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主要是对澜沧县地区拉祜族的落地式民居作了全面的叙述。此后,王翠兰、陈谋德主编《云南民居续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进一步从自然环境、历史与社会概述、民居建筑、结语等方面,用图文对澜沧县西南部糯福区和孟连县公信乡等地的拉祜族干栏式民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仅民居建筑的内容就有:村寨、住房的特点——双重性、现在住房实例(其中又包括村寨、民居、民居构造与施工)等方面。
晓根《拉祜族传统道德的特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认为:拉祜族的传统道德, 既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拉祜族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次,拉祜族传统道德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再次,拉祜族传统道德是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产物。最后作者指出,对拉祜族传统道德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吸收与改造,使拉祜族传统道德升华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赵泽洪《历史上拉祜族起义概况》(《思茅师专学报》1986 年第2期)认为:在历史上,拉祜族曾先后举行了大小二十余次起义,其原因是由于拉祜族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内部阶级对立的显著所造成;也是由于清王朝和国民党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统治,由对少数民族全部的压迫改变为对被剥削阶级即劳动人民的压迫所造成。这些起义的特点是:第一,由于滇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相互杂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相同,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基本一样。二是一般都由土司头人领导爆发的原因大多数是民族压迫。三是在近代,一些土司头人被统治阶级拉拢利用,拉祜族内部的阶级对立突出起来。
刘劲荣《拉祜族葫芦笙的制作及其在民间的传承》(《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 期)认为:拉祜族葫芦笙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工艺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地和成套的工艺。在今天,进一步发掘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工艺,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正华《近年国内拉祜族研究中的翻译释义错误汇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认为:近年研究拉祜族的论著中, 也出现了些失误现象,主要是重要概念的翻译和释义错误两个方面。有些翻译与拉祜语相去甚远,有些释义则与其本意风马牛不相及甚至以讹传讹,严重影响了对拉祜族历史、哲学、文化诸方面研究的科学性。该文汇辑了十种重要而又典型的失误现象,并予以了更正。
除了以上本文所涉及的论著外,有关拉祜族研究的论文还有:扎努《试析拉祜西的年节——“扩”》(《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4 期)、 晓根《拉祜族传统节日文化特点浅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刘文华等《拉祜年小议》(《思茅师专学报》1987 年第1期)、启帆《拉祜族的“扩塔”》、刘文华等《拉祜族的掌楼》、马轶群《拉祜族服饰图案》(分别为《民族文化》1980年第2期、1982年第6期、1983年第4期)、扎努《拉祜族人名浅析》、 阿牛《拉祜族民间禁忌拾零》(分别为《民族学调查研究》1995年第4期、1996年第1期)。此外,近年还出版了由国家民委五丛书组织编写的拉祜族简史、拉祜族自治县概况、多卷本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全国或省级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史专著中,也涉及了不少有关拉祜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内容。关于拉祜族文化和族源的研究,见拙作《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综述》(《民族· 历史·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5期),其内均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