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婉仪[1]2003年在《过剩人力资源的调控及管理》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主要资源,知识是任何经济行为的主体,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以其所能掌握的知识多少、程度及利用效率来衡量。不过,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周期,会是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出现过剩现象。 在人力资源过剩时期,企业要如何自我调控和管理,才可令企业的人力资源在量方面获得合理水平,对工作的质素没有任何影响,甚而可提高企业运作,降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企业获得更高利益。 要获得此理想效果,首先必须根据企业发展前景作出清楚和合理的预测和分析,编制一个对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划。一个周详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其它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的基准,包括企业文化、规划、招聘、培训、评核、激励、裁员等;同时,因人力资源管理是消耗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金钱,所以,一个周详的人力资源规划,便可使企业为所需要的未来人力资源成本作出准确的预算。 当人力资源规划所作出的未来预测结果是人力过剩时,企业要为其人力资源作出重整。在重整过程中,企业必须按所处地区的法例而进行调控过剩人力资源,调控手法得宜及合情合理,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反之,会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调控过剩人力资源是会使留职员工的士气低落,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方法,以重整跌至谷底的士气,提升其积极性和对企业的信任,这样,企业的竞争力才可维持。
高越青[2]2015年在《“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发展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痼疾”。自“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政府将治理产能过剩列入了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重点,不断出台各种整顿治理措施,但产能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已陷入“越调控越扩张”的怪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并转而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重要障碍,并正不断加剧宏观经济发展的系统风险。201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根源、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产能过剩化解方法显得意义重大。本文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及供给学派理论的相关原理,从供给端切入。该选题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对实际的产能过剩化解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研究方法、全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对于产能过剩,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对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存在着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和判断,甚至是在政策层面。本章在吸收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能过剩实际情况,对“中国式”产能过剩做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形成几个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具体内容包括对产能过剩界定、测度、成因和化解对策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述评。第叁部分提出了一个研究“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新视角,也即从供给端研究“中国式”产能过剩。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能过剩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发现,虽然国内外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产能过剩产生了影响,但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还是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而企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行为与我国的要素供给和供给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要素供给和供给效率恰是“供给边”的深层次核心所在。具体内容包括从供给端研究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相关文献综述以及从供给端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是要素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要素供给是“供给边”的一个重要内涵,它是生产和供给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要素供给呈扭曲状态,而导致要素供给扭曲的根源在于要素市场扭曲,本章就对要素市场扭曲与我国产能过剩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素市场扭曲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扭曲激励,进而引发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二是要素市场扭曲会对企业的市场退出产生扭曲激励,阻止企业市场退出,进而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固化。对于要素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间的联系,结合多晶硅行业的案例分析进行了说明,并且还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工业制造业28个行业1992~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证明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有着显着影响。本章的具体内容包括要素市场扭曲的定义、现状、成因、测度及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第五部分是技术创新不足与产能过剩。供给效率是“供给边”的另一个重要内涵,由于构成宏观供给效率的基础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效率,而技术创新不足将抑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本章具体分析和研究的是技术创新不足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首先是在产能过剩的形成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核心技术匮乏的现状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极易引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其次是在产能过剩化解阶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核心技术匮乏的问题不仅制约了产品出口贸易,还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减慢了过剩产能的消纳速度,不利于产能过剩的化解。为证明技术创新不足与产能过剩间的联系,本章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工业制造业28个行业2000~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加快技术创新对产能过剩的化解有着显着的积极作用。本章的具体内容包括要技术创新的定义及我国技术水平现状、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技术创新不足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对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然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思路,并具体针对第四章、第五章的分析结论提出了加快我国要素市场改革及技术进步的对策建议。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供给端视角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产能过剩其实是国民经济供给端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具体可从要素供给及其供给效率两方面进行分析;(2)地方政府通过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投资决策和市场退出施加了扭曲激励,进而引发产能过剩及产能过剩固化的问题,基于此,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改变要素市场扭曲现状对化解我国产能过剩有着重要意义;(3)技术创新不足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起一定助推作用,并对产能过剩的顺利化解造成较大阻碍,基于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发展对化解我国产能过剩有积极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我国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及现状,归纳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本质特征;2)构建了从供给侧研究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基于供给侧的产能过剩化解对策。本文结合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我国产能过剩历史进行全面回顾,发现产能过剩是国民经济供给端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此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供给端视角研究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基本框架,具体从要素供给和供给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产能过剩化解对策;3)运用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形成的直接助推作用,并发现技术创新不足是引发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快技术创新对化解产能过剩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翠英[3]2017年在《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税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收入差距拉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制约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地区经济长期依赖资源优势,形成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一、叁产业发展缓慢;煤炭、石油、化工、冶炼等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而现代制造业发展缓慢的畸形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源型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以及行业结构的协调成为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政府干预可以推动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尤其对于后起国家或地区而言,政府的宏观政策可以帮助其实现产业发展阶段的赶超。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税种设置、征税对象选择、税率高低设计、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等,从供给角度影响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从需求角度影响产品价格、企业利润、个人收入等,进而影响消费、投资等需求结构,并最终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性矛盾已经影响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已作出相应调整?当前的税收制度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如何能够提高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果?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廓清这些问题的理论脉络,并结合现实给予解决的思路。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对大量相关文献研读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从界定产业结构调整等核心概念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作为铺垫,从经济学视角构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内生增长理论为税收影响产业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叁个维度,税收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则主要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渠道,针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可运用税种、税收要素和税收优惠等发挥税收的影响作用。在构建理论框架基础上,本文对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税收构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现状考察。从现状考察结果出发,重点对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二是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二、叁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颇为复杂,宏观税负、税收体系、主体税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和力度不一而同,但总体上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贡献力度较小,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以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本文从税制优化总体思路、税收体系布局、侧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税种优化、侧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税制优化等多角度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税制优化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观点如下:(1)税收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因素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分析得出影响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等供给因素和消费、投资、中间投入等需求因素;而税收通过影响资源价格、资本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会影响行业供给和需求,进一步影响产业的规模和速度。(2)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突出,但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佳,地区税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也不甚协调。本文在确定资源型地区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地区面临的经济增长落后、产业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问题的解决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问题的存在又加大了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1994年至今,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失衡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地区税收构成状况同样体现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态势,税收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较差。(3)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复杂,资源型地区应更侧重于运用税收手段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税收影响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宏观税负、税收体系、税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度不一而同。主要结论包括:宏观税负水平的上升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却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主体税系角度看,流转税对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显着影响,所得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为正,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则为负;从主体税种角度看,增值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显着负影响,其余税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均不显着;消费税和资源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显着正影响,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影响。(4)所得税和流转税总体上不利于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本文以资源型地区山西为例,采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所得税和流转税对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只有所得税在短期内能够对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但所得税和流转税对行业结构的不利影响在长期内趋于消失。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现行税制对行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度较小,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通过优化税收体系完善其功能。(5)为发挥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结合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侧重方向,应适当确定宏观税负、对税收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可将资源税等税种的立法权下放给地方。主体税种的优化可按侧重促进合理化和侧重高级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本文的创新和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选择具有共同产业结构特征的资源型地区作为研究范围,使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既有针对性又避免以偏概全;从宏观税负、主体税系、主要税种叁个层次全方位研究税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方面的影响,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和更具层次性;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于税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拓展了此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
张飞[4]2017年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区别于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下行之势明显。2014年,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做出的全面研判。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深入分析科学把握当前宏观经济的特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思路、方法和策略,不断推进理论认识的深化,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实现新的发展。全文由导论和四章组成,导论部分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评介,在学习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本文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从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二者的内涵,并对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理论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说明,从而引出了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首先,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就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中汲取营养。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历代领导核心,立足每个阶段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的认识。再次,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宏观经济理论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些都是十八大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取得新发展的重要的理论资源。第叁章分析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并存,经济运行表现出新的特征,这样的现实情况对指导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在前叁章对宏观经济理论内涵、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理论资源以及理论发展所面对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提升和概括,形成了五个方面的认识: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政府和市场关系新的界定为我国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新的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新常态规律的新认识、供给和需求管理的协同推进开启了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境界、创新驱动战略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动能。其次,研究分析了宏观经济理论新发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层面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宏观经济思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认识。从实践层面看,它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新选择和新出路,提供新动力和新支持。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理论的发展也要创新,创新的思想贯穿本文始终。宏观经济理论要在认识上实现突破,更好的指导经济发展,唯有不断改变和创新,形成更科学合理的、更符合国情世情的、更尊重体现发展规律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措施,才能更好的服务发展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逄锦波[5]2007年在《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人口自然变动不同,人口迁移主要指人口机械变动。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口经济学现象,自人类社会之初即已存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统计学等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我国人口迁移现象既有着与国外人口迁移相同的规律,又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人口迁移无论从迁移规模上还是从迁移规律上,都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作为我国第一批开放的沿海14城市之一,青岛市在人口迁移上既具有与全国人口迁移类似的规律,又具有自身的显着特点。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视野下,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研究青岛人口迁移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介绍了课题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对国内、国外人口迁移理论及人口迁移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说明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框架,并在简述此前人口迁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迁移的概念作了相应的界定,希望以此作为开展论文研究的学理起点。论文主体部分分析了青岛市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和现状特征,进而分析了青岛市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效应、动力机制及其成因、经济社会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个时期青岛市人口迁移规模和适度迁移人口规模作了预测,并提出了调控迁移人口适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力争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选题思路等方面都实现一定的可能创新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青岛市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可能创新价值的结论和观点,将有助于有效地对青岛迁移人口实施监管,并为其他一些地区提供可能的借鉴。
张远军[6]2015年在《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国防工业是国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国防工业的科技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成为国防经济学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国防工业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物质技术基础,更是推进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保障。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是国防工业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其配置结构的好坏、配置效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国防工业的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建设,影响到我国国防工业的转型升级,更是影响到我国战斗力生成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论文综合运用了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工具,坚持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沿着概念界定、理论支撑、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思路进行论文撰写。首先,论文在科学界定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主要分类、要素构成与基本属性的基础上,运用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梳理分析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历史轨迹与现实状况,认为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还存在着“资源有限性约束较强”、“交易费用较高”、“适应性效率较低”、“规模效益不高”、“军民分割问题突出”和“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度较小”等主要问题。其次,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角度来设计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配置目标,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呈现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围绕“谁来配置”和“怎样配置”的思路,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及主要配置方式。同时,在学习借鉴一般科技资源配置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特有属性,试图归纳出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一般要求。第叁,运用制度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工具,深入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进步、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理。通过分析国防科技进步的特殊性,构建了测算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对国防科技进步贡献度的测算理论模型,并从理论上解释了国防工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防科技进步的作用机理。同时,在界定国防工业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影响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与机理。第四,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深刻分析影响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类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为例,运用DEA分析工具来构建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从国内、区域、省域等不同层次进行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研究得出配置效率虽然“明显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区域失衡现象突出”、“配置规模与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和“阶段性特征显着”等问题的效率评价结果。最后,根据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认为实现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遵循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着眼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背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始终坚持市场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战略补充作用,努力推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军民一体化配置。
万远鹏[7]2016年在《政府经济行为视角下“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产能过剩问题在中国出现以来,就备受经济界、政治界及社会民众的热切关注,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了许多抑制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但"中国式"的产能问题不仅没有被很好地化解,反而愈演愈烈,因此产能过剩常常被看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痼疾"。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展与加深,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并把"去产能"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产能过剩与政府经济行为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供给侧"去产能"的几点建议尤为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政府经济行为为视角分析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成因及供给侧"去产能"的基本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界定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通过阅读与整理大量国内外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在对比国内外文献中论述产能过剩这一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对"中国式"产能过剩进行了界定,即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经济而造成产能超过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且对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的、难以化解的不良结果的经济现象。"中国式"产能过剩是大量落后产能的产能过剩,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产能过剩与体制性产能过剩,前者是由于长期技术创新乏力使得供需错配,并进而造成的低端产品供给严重过剩而高端产品供不应求的产能过剩现象;后者是由于政府过多介入和干预企业投资决策所导致的企业过度投资的产能过剩现象。(2)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政府经济行为与"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关联性。在分析"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及中国政府经济行为的特征的基础上,从政府经济行为出发构建了一个分析"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理论框架,即在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内部联系及利益博弈等造成了"中国式"产能过剩及其恶性循环。具体来看,在中央政府经济行为方面,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及相关的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用大量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得政策效果不佳或失效;在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方面,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补贴方式扭曲企业投资行为,从而加重"中国式"产能过剩。(3)从实证层面验证了政府经济行为与"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相关关系。以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产业为例,通过搜集与整理35家钢铁产业上市公司2008-2014年的的企业财务数据,在测算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中国式"产能过剩与政府经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验证了以下叁个假说:①政府补贴与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呈正相关关系,即政府补贴越多,产能过剩越严重,产能利用率越低;其背后的原因是钢铁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低下,使得其对政府补贴使用效率不高,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低端产能过剩。②工业土地价格的扭曲程度与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呈正相关关系,即工业土地价格扭曲程度越严重,产能过剩越严重,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越低;③钢铁产业的金融支持水平与产能过剩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支持水平越高,产能过剩越严重,产能利用率越低。(4)总结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特征,首先,"中国式"产能过剩由初期的集中于消费品工业及生产资料工业、扩张到中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再扩张到后期的高科技新兴行业,说明"中国式"产能过剩具有普遍性及长期性特征;其次,"中国式"产能过剩中结构性特征明显,即产能过剩行业中存在严重的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现象;再次,落后产能一直贯穿于"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隐患与顽疾,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中国式"产能过剩表现出棘手且难化解的特征。(5)在论述"中国式"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根本性成因:首先,从中央政府经济行为角度看,中央政府仍未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制定产业政策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时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使得产业政策和产能过剩治理政策效果不佳。另外,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及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滞后,使得地方政府行为及企业投资行为扭曲,从而造成大量的"中国式"产能过剩;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角度看,在实施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时,由于受到政绩显示及政治晋升的激励,容易置当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于不顾,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地方政府行为中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投资冲动",另外各级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博弈会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产业同质化现象,两种因素迭加在一起形成大量低端产能过剩。(6)提出了供给侧"去产能"的具体路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下,指出了采用供给侧管理为主,需求侧管理为辅的方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具体路径。
李祥全[8]2007年在《基于多Agent的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是企业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以面向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多Agent技术为系统的实现形式,对系统的多Agent的总体结构、软件行业的人力资源领域建模、软件项目中的人力资源调度和项目团队之间的人力资源再分配等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本文以网络组织环境下的软件企业为背景,提出了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模型和流程,给出了建立基于多Agent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满足了智能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系统中Agent的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功能的需求;根据系统特点要求,采用了一种通用的Agent结构,并给出了Agent结构的规范描述。2.针对多Agent系统对领域本体的需求,介绍了本体的定义、特点、和研究现状;在对当前本体的开发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本体的开发方法;并根据此方法,建立了软件行业的HRMS领域本体模型;对本体在软件行业人力资源技能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技能管理Agent的结构,并提出了利用本体进行人力资源技能匹配的方法,最后用一个实例进行了验证。3.针对软件项目中人力资源调度的特点,确定了采用过程型MASS调度策略,建立了软件项目人力资源调度模型,并通过引入熟练程度参数提高了人力资源调度模型的实际应用程度;设计了一种用于解决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的遗传算法,并将其封装到调度Agent内,通过Agent之间的交互解决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给出了调度Agent的结构,并结合一个具体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4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人力资源再分配问题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市场机制的人力资源再分配模型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负载平衡;在对其模型结构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协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入了多标准的协商协议并进行了改进,同时引入了Agent结盟机制,对同盟内部协商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启发式的投标策略;并运用一个实例说明了多标准协商Agent之间如何通过结盟来进行协商并最终获取最佳方案的过程。5.采用J2EE技术和Grasshopper平台实现了基于多Agent的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原型系统ABIHRMS。研究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性技术,给出了其实施框架,描述了Agent具体实现,最后给出了系统的运行环境、示例界面,进一步描述了该系统在江阴龙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
王袅[9]2015年在《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能超过需求本是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现象,一定程度的过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之间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氛围。但超过限度的产能过剩却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跌、行业利润下降,企业大量亏损甚至倒闭。产能过剩不但影响行业内企业的利润和工人的就业,而且对于资源的配置和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政策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并将产能过剩作为工作重点。在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是相分离的,为了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吸引企业来本地进行投资,通过给予企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投资,从而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除此之外,现阶段的官员考核体制是用GDP作为衡量标准的,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地方官员扩大投资的激励被进一步扩大,土地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土地优惠,银行系统预算的软约束也助长了政府的这一行为。由于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要想妥善处理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对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讨论。本文在国内外产能过剩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政府投资的分析视角入手,考察了我国产能过剩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我国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指出我国产能过剩的传导路径与经济影响,并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回顾与评价,通过对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考察了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及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影响,并对我国产能过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最终提出治理我国产能过剩的财政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本文具体包括7章:第1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与分析框架,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一般分析。对政府投资、产能过剩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进出壁垒与过度进入叁个方面介绍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指出产业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产能过剩的宏观诱因,厂商类别与行为是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并对政府性产能过剩与非政府性产能过剩进行说明。第3章,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考察与治理评价。通过对我国产能过剩演变过程的介绍,分析了我国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指出我国产能过剩的传导路径及对经济的影响,并对我国产能过剩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回顾与评价。第4章,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介绍了政府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理论实证;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投资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利用区域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趋同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和研究。第5章,市场经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经验与借鉴。分国别对美国、德国、日本抑制产能过剩的实践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得出对我国抑制产能过剩的启示。第6章及第7章,基于本文对我国产能过剩状况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本文观点与结论如下:1.本文所研究的产能过剩,指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所产生的市场上产品的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有效需求能力的状态。2.本文所研究的政府投资是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额之和,具体包括叁个领域:一是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二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叁是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在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方面,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以及企业的过度进入都会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从供求方面来看,投资需求不断释放,产能持续扩大,供给不断增加,而消费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出现的结果必定是产能过剩,这也是产能过剩的宏观诱因。而从不同厂商的行为来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为补充的市场经济竞争新格局,构成了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4.在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至于非公有制企业,受现行政治经济体制所囿,也很容易和地方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这都将使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减弱,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在我国的分税制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扩大投资,而现阶段的官员考核制度又是用GDP作为衡量标准的,地方官员在此激励下有更大的动力吸引企业到本地进行投资,土地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土地优惠,银行系统预算的软约束也助长了这一行为。5.在地方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取计量经济模型对地方政府投资效率、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趋同的关系及我国产能过剩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投资的效率远低于私人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同时,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地方税收竞争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我国产能利用率分为叁个档次,东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6.产能过剩可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行政调控、经济调节及法律调控叁种。通过对我国产能过剩宏观调控措施的回顾,这叁种手段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我国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本文主要从健全财政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包括:(1)转变财政政策方向,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2)完善财政分权体制,遏制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3)出台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4)建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5)完善抑制产能过剩的金融政策;(6)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及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创新:1.从政府投资分析视角入手,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揭示了政府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对产能过剩形成的作用方式,指明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在于相应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对地方经济及企业投资进行过度干预。2.本文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投资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包含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一系列方法对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的效率远低于私人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方面,政府投资的效率较低,且在下降,不仅如此,政府投资过量还会对私人投资造成挤出效应,打破市场的有序竞争环境。3.本文采取区域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税收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趋同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及税收与产业结构趋同度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它们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影响程度不同,作用方向也不同。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地区间税收竞争将会恶化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而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则能够缓解产业结构趋同,不仅如此,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和研究,发现我国产能利用率分为叁个档次:一是以上海、江苏、福建及广东为代表的非产能过剩区域;二是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轻微过剩区域;叁是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为代表的严重过剩区域。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东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本文尚有不足,一是受收集资料渠道有限所影响,在国外产能过剩文献研究方面没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文献资料,导致国外文献述评方面的研究不够厚重,文章里面产能过剩方面的例子也比较少;二是由于本人所学有限,又没有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对如何治理产能过剩这一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不够有针对性,希望随着日后学习领悟和工作体会的加深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
肖炎舜[10]2017年在《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从16世纪初的重商主义开始,经济学就一直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争论中发展和演进,并基于不同经济思想提出不同的财政政策主张。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经济问题,对经济运行采取了很不相同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对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执政当局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经济运行周期则决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向和力度。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转轨、经济运行周期等因素影响,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显着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准备起飞阶段,解决温饱问题是核心目标,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推动总量平稳扩张。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后,我国经济进入加快发展、开始起飞阶段,围绕实现整体小康目标,财政政策对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并重,把促进总量扩张摆在优先位置。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探索转型阶段,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在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的情况下,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优先位置。从经济体制转轨的角度看,我国1978年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92年提出并在上个世纪末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世纪以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大致可划分为叁个大的历史阶段。财政政策受经济体制变化的影响,从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手段、调控目标、决策过程、传导机制等方面,都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聚焦国家和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计划、财政、银行叁者关系等“叁大关系”,重点分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等“叁大因素”,可以清晰地看出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阶段性变化的基础性影响。经济周期对财政政策调控也有着十分显着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注重“逆经济风向而动”,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较好地起到了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从中国财政政策决策的实践角度来看,中国财政政策取向转变与经济周期的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始终注意相机抉择,较好地运用了“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发生了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最大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准确把握财政政策调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并重,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调控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过剩人力资源的调控及管理[D]. 邓婉仪. 暨南大学. 2003
[2].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 高越青.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3].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税制优化研究[D]. 孔翠英. 山西财经大学. 2017
[4]. 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研究[D]. 张飞. 山东大学. 2017
[5]. 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 逄锦波. 青岛大学. 2007
[6].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D]. 张远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
[7]. 政府经济行为视角下“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 万远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8]. 基于多Agent的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李祥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9].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 王袅.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10]. 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 肖炎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产能过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新常态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税收作用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