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苍溪县文昌小学 628431
摘 要:一个人的品德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生活环境的熏陶、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抓住少年儿童知、情、行、意等心理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塑造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少年儿童 品德形成 发展策略
策略一:抓住少年儿童的道德认识特点,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人对事物的是非、行为善恶的评价。少年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有的孩子入学前接受过良好的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已经初步懂得怎样的行为是“乖”、怎样的行为是“不乖”、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有的孩子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树大自然直”……这样的孩子识别好坏、分辨是非的能力就要差一些。当然,这种放松和忽视孩子的教育是危险的。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定要结合少年儿童道德认识的特点,必须坚持正面教育。
1.注意教育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道理却往往难以理解。对他们进行教育,要多通过一些故事和活生生的事实,把道理寓于这些事实之中,千万不能空洞说教。空洞说教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教育的“抗药性”。
2.注意评价的原则性和鲜明性。少年儿童的评价能力,最初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常常是在重复老师或家长的看法以后才慢慢地学会了独立分析。所以老师对周围现象的评价应有原则性,而且态度要鲜明。对那些属于“是”“对”“善”的事物,要热情地肯定和选择;对那些“非”“错”“恶”的东西,要痛切地否定和贬斥,以便给学生留下较清晰的印象。如果老师是非含混、善恶不明,甚至是非混淆、善恶颠倒,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也就无法形成。
3.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要求一致的环境里,道德认识容易形成并趋于稳固。如果同一件事情,这个说对那个说错,今天说好明天说坏,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引起认识的混乱,反而不利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策略二:抓住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特点,增强他们的内心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认识去评定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绪体验,是人对事物的爱憎褒贬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人做了好事感到快乐、做了错事感到羞愧、受到表扬感到自豪、受到批评感到内疚……少年儿童的情感是伴随着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可以促进认识产生行动,而不是把某种认识停留在口头上。所以,丰富孩子美好的情感,是打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基础不可忽视的一环。
少年儿童很重感情,富有表情,但他们的表情容易变化、冲动、外露,比较脆弱。根据这些特点,在其品德形成与发展上要注意两点:
1.用老师自己的情感打动和感染少年儿童。师生间的感情是相通的。
2.善于利用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引起少年儿童情感上的共鸣。
策略三:抓住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特点,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
少年儿童的行为具有依赖性,易冲动,模仿性强。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往往不是品德的问题,而是由于喜欢模仿、一时冲动,亦或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懂行为方式,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甚至还可能出现“好心办了坏事”。你能说这是少年儿童的品德问题吗?所以,在导行的策略上要重视三点:
1.对孩子的行为方式要给以适当的指导。有些行为方式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以利逐步奠定稳定良好的品德基础。一般说来应当先“扶”后放。一开始,可以辅助和配合少年儿童完成某种行动,以后逐步让他们独立去做。
2.要努力培养少年儿童言行一致的作风。对孩子的行为不但要给予指导,还要进行必要的督促和检查,使他们从小养成说到做到的品质。
如果缺乏这些经常性的工作,只是在学生的行为出了问题后再来“管教”,而且又满足于“挨训”后的保证,那就容易养成他们言而无信、言行不一的毛病。
3.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举止不但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而且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也决定着教师的威信,以及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策略四:抓住少年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道德意志是指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各种困难的一种顽强的努力。这是一种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活动。意志与行为紧密相联,但意志不等于行为。学生意志坚强,就能够督促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如一地实现自己的承诺;而意志薄弱的学生,虽说也能有一些道德行为,但是不能持久坚持,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摇摆不定,甚至半途而废。
低年级儿童的行为有受暗示性,易受外力影响,缺乏坚持性、自制力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要一抓到底,而不能满足于他们只做了一两件“好事”,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逐渐使孩子的良好道德行为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嘛!我班就有这么一批同学,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主动打扫清洁卫生、摆放桌椅。习惯,既是一种不再需要意志努力和外界监督的自觉行为,又是一种满足于自身“第一需要”的愉悦行动。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标志着少年儿童已经具备了某些优秀的、稳固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于丽梅 知、情、意、行:少年儿童品德培育策略[J].辅导员,2013年,第12期。
[2]张丽萍 在思品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02年,第01期。
[3]张慧 科学育儿——谈家庭品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03月下旬刊。
论文作者:陈和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少年儿童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意志论文; 《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