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意义论文_肖彦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安徽合肥 230011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 病灶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显现高信号者,一般有明显坏死区;增强扫描后病灶多明显强化,且较均匀,肿瘤坏死囊变少见;瘤周水肿程度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MRI检查可明显区分肿瘤区、水肿区及对照区。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存在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确诊率。

【关键词】MRI;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单发生于脑、脊髓、脑脊膜部位,未发现其他部位受累,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差。本病常见于免疫系统紊乱患者,但近年来其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PCNSL约占颅内肿瘤的1%~2%,影像学表现复杂,容易和颅内其他肿瘤相混淆,易被误诊为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以及脱髓鞘病变等[1]。治疗前正确地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其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故术前影像学检查是本病确诊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PCNSL患者行MRI检查,旨在探讨MRI对PCNSL的诊断价值,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22例PCNSL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体格检查与各种影像学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淋巴瘤,并经术中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PCNSL。22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思维混乱、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记忆力减退等。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0~75岁,平均(57.6±4.5)岁,病程8d~6个月,平均(3.14±0.29)个月。

1.2 MRI检查

应用GE3.0T超导MR扫描仪与正交头线圈,自患者颅脑顶部至枕骨大孔下部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T1WI、T2WI、T2FLAIR、DWI,矢状面T1WI,层厚5.0mm,层间距1.0mm。平扫后进行增强MR扫描,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mmol/kg,流率2.5ml/s,行轴位、冠状面以及矢状面扫描。波普成像方式选择二维1H-MRS,设置TE、TR分别为144ms、1000ms,扫描包括肿瘤区、水肿区与对照区,记录分析相关数据。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肿瘤部位、形态、数量、大小、瘤周水肿、MRI平扫与强化扫描特点等,肿瘤区、水肿区、对照区NAA/Cho、NAA/Cr、Cho/Cr、Lip/Cr、ADC值。

2.结果

2.1 肿瘤大小、形态与分布

肿瘤最大径为3.6~8.4cm,平均5.18cm,周围均可见水肿。19例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共28个病灶。其中位于胼胝体4个、基底节区9个、脑室旁深部白质7个、丘脑4个、大脑半球浅部4个。

2.2 MRI表现

病灶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显现高信号者,一般有明显坏死区。增强扫描后病灶多明显强化,且较均匀,24个病灶呈现结节状与团块状,7例病灶边缘可见“尖角征”、“缺口征”。3个病灶内囊变坏死,呈不均匀环形强化。3个肿瘤周围重度水肿,4例中度水肿,11例轻度水肿,4例无明显水肿。

2.3 肿瘤实质、水肿区及对照区MRI检查相关指标值

MRI检查各区位NAA/Cho、NAA/Cr、Cho/Cr、Lip/Cr、ADC值比较差异显著,其中肿瘤区各指标值最高,其次为水肿区,最低的是对照区(P<0.01)。具体见表1。

3.讨论

PCNSL是指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而未发现其他部位病变的淋巴瘤,临床较为罕见,以脑实质与脑膜淋巴瘤最为多见。PCNS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50岁男性为主。中枢神经系统虽然不含淋巴组织,但却是PCNSL的原发部位。其原因主要包括两种假说。其一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在感染过程中,因反应性淋巴细胞进至脑组织,而其中某一克隆于一系列转化机制中出现恶变。另一假说认为,外周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肿瘤细胞,并随血液转移,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出现集结[2]。由于肿瘤多发生于血管周围间隙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而脑内靠近中线位置与表面的血管周围间隙明显,故肿瘤常出现在上述部位。本研究中,多数病灶位于基底节区与脑室旁深部白质。

MRI有助于对PCNSL进行定位与定性诊断,PCNSL的MRI典型表现为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临床研究表明,MRI的表现和肿瘤病理类型并无相关性,而同坏死程度明显相关[3]。T2WI显现高信号者,一般有明显坏死区,低、等信号则表明肿瘤未出现坏死。本研究结果亦是如此,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信号改变。MRI的T1WI、T2WI信号的形成基础尚无统一定论,但多认为与肿瘤细胞成分丰富,细胞核大,核糖体丰富,细胞核浆比例高、间隙水分少等有关,还可能和淋巴瘤丰富的网状纤维分布有关,网状纤维由纤细且分支较多、交织成网,肿瘤细胞分散其中。且网状纤维成分主要为胶原蛋白,含水量很少。MRI通过对T1、T2信号的把握,波谱成像与扩散成像通过对NAA/Cho、NAA/Cr、Cho/Cr、Lip/Cr、ADC行量化分析,可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分子层面信息。本研究中,MRI检查各区位NAA/Cho、NAA/Cr、Cho/Cr、Lip/Cr、ADC值比较差异显著,其中肿瘤区各指标值最高,其次为水肿区,最低的是对照区(P<0.01)。

MRI增强扫描时多表现为团块状与结节状中重度强化,且信号较均匀,边缘不规整,可见“尖角征”和(或)“缺口征”。“尖角征”与“缺口征”的出现可能和淋巴瘤细胞浸润生长方式有关,虽然少见,但却是颅内淋巴瘤特征性影像表现[4]。本研究中出现了7例病灶边缘“尖角征”、“缺口征”。

总之,PCNSL在MRI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对于肿瘤的定位与定型诊断意义重大,但因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故诊断时需认真分析,以减少误诊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许乙凯,赵茜茜.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4):476-479.

[2] 向超,李茂.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666-669.

[3] 徐胜生,欧阳羽,张志伟,等.脑内原发性淋巴瘤MRI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6):781-784.

[4] 张海捷,张雪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2):148-151.

论文作者:肖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MRI在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意义论文_肖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