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理论品质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树立科学论文,品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2)05-0015-06
△侯老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从《共产党宣言》算起,已经150多年了。在这一 个半世纪还多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既有胜利的行进,也有暂时的挫折,继而是更 加蓬勃的发展。当人们对成功和挫折进行比较研究时,就不难发现,这里有一个马克思 主义观的问题。胜利的行进总是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相联系的;暂时的挫折也总是同 偏离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关。请您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马克思主义观,概括地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 握,就是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现在看来, 马克思主义有五大基本特征:它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 、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是有博大包容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 义。在这五大特征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据我所知,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科学,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 题。争论的具体问题因时代而异,但不外乎这样三点:只有自然理论才是科学,社会理 论称不得科学;社会领域是人所参加的,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没有什么科学可言;马 克思主义是一种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对这三点,您是怎样看的?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总是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的。从马克思主义诞生 而言,它是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的科学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核心,哲学和政 治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其中哲学是它的基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 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自然科学每一重大发现都改变着唯物主 义的形态。在自然科学处于“襁褓”状态时,产生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自然科 学分门别类研究、特别是力学研究凸现时,形而上学唯物论在思维方法上占居了统治地 位。在自然科学进行综合研究时,特别是在“三大发现”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唯物主 义辩证法。而正是应用这种唯物的辩证法于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 研究,诞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毛泽东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他认为,马克思 主义绝非主观臆造,而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有三大基本形式, 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毛泽东把科学实验看作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把它看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是一个很具创见意义的观点。 解放后他同杨振宁关于宇宙守恒非守恒问题的谈话,特别是他对原子无限可分性的见解 ,表明了他对自然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关系的关注和智慧,他很想把矛盾辩 证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不仅把科学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革命力量,而且 为我们观察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武器。江泽民同志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看作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重要特征,并把自己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这一新形势联系起来 ,这是我们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把钥匙。总之,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 要基础,任何把马克思主义同自然科学看作毫不相干的两码事,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
其次,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领域都是人所参 加的,而人的行动都是由一定的思想支配的。从现象上看,社会发展的原因好像是思想 ,无客观规律可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人们思想背后的“动因 ”问题,并从经济根源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就是历 史唯物主义学说。自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 般规律之后,使社会理论变成了科学。还是列宁说得对:当人们把思想关系归结为社会 关系,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就被 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按其固有的规 律发展却是相同的,社会科学就是社会规律的正确反映。毛泽东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理 论,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并认为这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纲,离开了这个纲观察社会 问题,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再次,无产阶级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有人 这样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怎么能成为科学呢?这些人把阶 级性和科学性绝对地对立起来了。历史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当一个阶级在历史上处于先 进地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时候,它的思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当 一个阶级在历史上处于落后地位,从而阻碍社会发展的时候,它的思想同社会发展规律 就背道而驰了。历史上的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虽然 它们都是剥削阶级,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它们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先 进性及其思想一定程度的真理性,是应得到历史承认的。
无产阶级是做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它的历史任务就是消灭资 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解放全人类,从而也使自己得到 彻底解放。无产阶级的这种阶级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为适应这一伟大变革的要求而创立的理论,既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又是社会发 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历史告诉我们: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不仅不是认识真理性的障碍, 而且是社会科学得以建立的阶级基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您能否展开说说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绝非“先哲”的主观臆想,而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主 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和社会实践发展的不成熟性相联系的。所谓实践的不成熟性,是指资本主义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未充分暴露。人们虽然看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弊端,但怎样实现社会主义还无系统的概念,于是不得不借助 于“乌托邦”式的想像来满足认识的欲望。随着资本主义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矛盾比较充 分的暴露,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借助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大理论武器,认清了资本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趋势,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和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 变成了科学。
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里有三大基本实现形式,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社 会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斗争。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使它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的矛盾得以充分暴露,从而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看清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认识了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实践的另一基本形式是阶级斗争。生产社会化和 私人占有制的矛盾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当这一斗争由经济斗争转 变为政治斗争,从而认识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之后,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并通过总结其斗争经验,开拓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实践的再一 基本形式是科学实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是社 会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意义,使马克思、恩格斯认识了它和社会主义 实现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于它所反映客观规律的诸范畴有着内在联系,还因为这个 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每一形态性的 发展,都是和一定时代的实践要求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这 一时代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使无产阶级由自 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总结了历史的和现实的斗争 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自觉 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锻造了一个科学而锐利的理论武器。
列宁和毛泽东生活战斗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时代的基本要求是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列宁和毛泽东分 别总结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斗争经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的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阶段。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同一时代条件下形成的两个不同而又统一的理论形态。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同这一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两个不同国度革命经验的总结。
邓小平主要生活和战斗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时代的基本要求是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邓小平适应这一 时代实践的要求,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 合,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特别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 论。邓小平理论是继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后又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我们现在 仍处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个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江泽民同志的实践和理论活动就是同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相 联系的,他提出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也是一种形态性的推进。
因此,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人们认识的真理性不是自封的。实践,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马克思主义一起诞生的诸多社会理论,许多都 是昙花一现,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改造社会中的辉煌成就和在实践不断发展中的自我更新 ,在不断地证明着自身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于是有人就怀疑马克思 主义不是真理。其实,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标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任何一次具 体的实践,都不能完全证明一个认识的真理性。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一个过程。理论 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反转来为实践服务;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 验;在实践检验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 的形式,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 循环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脱离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就称不得马克思主义了。理论脱离实践的典型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教条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就是把理论当作“框框” 到处硬套,而不是从实践中引出理论;就是把理论看作千古不变的教义,而不是作为研 究问题的方法。在历史上,我们曾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差一点没有把民主革命葬送掉 。在“文革”后,又出现了“两个凡是”,如果照此走下去,也必然是死路一条。现在 我们在改革的深化中,又出现了教条主义的倾向,其表现就是用老的概念去套已经发展 了的现实,自己迈不开步,还对别人说三道四。
针对当前的情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解放”: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 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主义的理解 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了实现这“三个解放”, 他还重新提出了有“左”反“左”,有右反右问题。所谓“左”就是思想僵化;所谓右 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同志说:现在有没有“左”的东西?我看有。在少数同志 的头脑里,“左”的东西根深蒂固,而且有新的表现形式。他们与搞右的那一套不一样 。但必须指出,如果按他们那一套思想观点搞,党和社会主义不但不能发展,而且有丧 失的危险。这是很值得我们警醒的!
△马克思在谈到唯物辩证法时说:辩证法,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 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从运动 的流动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从在任何事物面前,就它的本质说 ,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革命性和批判性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本 质,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灵魂。
○我赞同你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首先它是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的产 物。无产阶级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诞生的。但它刚开始并未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 历史使命,还是作为一个自在的阶级而存在的。当无产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武装、 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使无产阶 级完成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就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阶级论、革命论、国家论、 党论和战略策略。说到底,就是为什么革命和怎样革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 进步,无论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无不 是通过革命完成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名言。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民群众,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是通过改革和发展生产力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如果没有革命 ,这些都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开始就是做为批判的武器而出现的 。首先要作为一种思想武器,摧毁旧社会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同时又要用这个理论武 装人民群众,使它变成一种物质力量,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 革命性是一致的。革命就是要同旧的思想彻底决裂,就是要根本改变旧的社会制度,而 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批判斗争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社会理念是通过批判的武器和武 器的批判来实现的。就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而言,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对各种社会思潮的 斗争并取得胜利,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果 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也不可能有中国的解放和发 展。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适用于自身。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科学, 而它的每一次带有整体性的形态性的推进,都是在斗争中实现的,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 批判精神开路的。这不仅有右的思想阻碍,而且有“左”的思想拖后腿。比如有人对马 克思主义做教条式理解,有人把错误的认识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有人则夸大了马克 思主义个别原理的普遍性。这些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形成一种思潮,阻碍着社会的前 进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时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冲破阻力,开拓前进。马 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总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结伴而行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初,仅仅是众多学派中的一个学派。但它能冲破学 派的狭隘性,吸纳历史上的一切文明的精华,溶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于一身。是否可以 说正是它的博大的包容性,使它有取之不竭的源泉,从而有无限的生命力?
○博大包容性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 时,提出了“三个来源”的理论。认为它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是对英国古典 经济学的批判继承,是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它们为了创建马克思主义,研 究了整个人类发展史,包括人类的史前史,不仅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而且看到 了这些文明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的 集大成者。列宁曾经有这样的感慨: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人类的全部知识之上的,只有 掌握了人类发展的全部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发展,也是人类诸多领域知识的一个总结,是整 个人类知识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同自然科学相联系的,自然辩证法就是 建立在对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同社会科学 的发展相联系的,历史唯物论就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之上的;马克思 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思维科学的发展相联系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就是人类逻辑 思维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的集大成者,但不是人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人类知识的科 学抽象,是在批判中吸取其精华,并将这种精华按照自身的要求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体系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的和现实的知识的基本态度,总起来说,就是摈弃 糟粕,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发展自身。
例如,在阶级社会中,有剥削阶级的“压迫有理”和“剥削有理”的理论;也有被压 迫和被剥削阶级“均贫富”和“造反有理”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对这两种截然相反思想 进行历史的和阶级的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得出自身的结论。从根本上说,我们 反对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但也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社会阶段有其存在的理由;在思想 上的提升就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实践上的任务就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 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同时认为阶级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人们的认识不要束缚于历史 的惰性,而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前进。
又如,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曾有过三个伟大发现,这就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达 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从“三大发现”中看到了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自觉地把它 看作唯物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基础。恩格斯说:“由于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 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 指出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 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
20世纪在联合国工作的科学家们,研究了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的理论,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对此高度重视,并给以积极的评价。 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不仅把这种理论同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可持续 发展战略,而且把它和波浪式发展形式以及发展的“台阶式”理论联系起来思考,认为 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吸纳其他科学知识来发展自 己的又一范例。
△恩格斯曾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列宁则称它为马克思 主义的“灵魂”和“生命”,毛泽东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邓小平则说“ 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老祖宗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毫无疑问,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 义不是理性的逻辑推演,而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不是 对真理的穷尽,而是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展现自己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一旦脱离了实 践,它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源泉,失去了动力,失去了意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 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本质要求是看你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和现实的实践要 求相结合,反映现实实践的发展要求,在指导实践前进中,推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对此有一段很深刻的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随着历史 条件的变化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 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 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还用几十 年前、甚至百多年前的老道理来套现实社会的发展,是绝对行不通的。”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毛泽东告诉我们:老祖宗 的书必须读,不读不得了。但每一时代的理论家都要写出新的理论著作,以适应新的实 践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告诉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我们要说两句话:一是 老祖宗不能丢,二是要有自己的新话。江泽民同志告诉我们: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言行都 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 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从一切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 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坚 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辩证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概括地说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说,就是坚持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思想 的灵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是可改变的,但思 想体系的精神实质是长期起作用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往往是最贴近实 践的人民群众首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基础性作用。就个人 或集体而言,凡是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应用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就是 参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作。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总结了新的经验,揭示了新 的规律,提出了新的认识,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然,在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中,不仅有个别新观点的增添,还有因时代变化或阶段性变迁,而有对马克思主 义形态性的整体性推进,这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总之,还是江泽民同志说的,要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一是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 索真理的革命精神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 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是理论创新。根据时代和任务的需要,江泽民同志特别提倡要 创新。他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 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历史经验证明,什 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 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发展的要求 ,改变老的观念,提出新的理论。比如,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实际,即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改变了社会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认识,提 出了社会主义可以突破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毛泽东根据 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改变了革命要首先在城市暴动的做法,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改变了对商品经济的看法,提出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增强党 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伟大创 新。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邓小平说:“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要向前看, 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胜利地前进”。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创新过程,就是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理论的创新不是哪个“圣人” 、“贤哲”苦思冥想的结果,它首先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领导和理论家的任务,就是善于深入群众,发现群众的创造,总结群众的经验,把经验 提升为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群众的实践,并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整个人类知识为基础的,它也是在不断吸取人类的文明成果中 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世界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它也必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形式必然带有民族性,但从本质而言它是世界性的,是以 改变世界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的。自觉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有世界 眼光,把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纳入自己的视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的理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都是如此。这些理论创立的基本经验就是:既立足于中国,又放眼世界;既了解 中国,又了解世界;既善于利用外国的知识和经验发展中国,又善于用中国的知识和经 验影响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同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形态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 别是教条主义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形态是邓小平理论,邓 小平理论就是在反对思想僵化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创立和发展的。江泽民同志的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确立,也是一个斗争的过程。其主要对象是以思想僵 化为特征的本本主义,同时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这个斗争在内容上来讲,就是 要划清五大界线,即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线;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线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界线;社会主义文化同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 的界线。在斗争形式上只能采取教育和说服的方法,切忌“文革”中“大批判”的做法 ;在斗争战略上,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标签: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科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