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角色及其素质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色论文,素质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他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教师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教师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这就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履行好角色的职能。在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工作的角度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1.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体,是学校师生关系的主体。他总是要一定社会的委托,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程和方式,乃至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
但教书育人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工程”,完成这样的事业和“工程”,决不是某一个教师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个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全体教师,需要教师集体的全体成员协调一致的努力。马卡连柯说:“没有一个教育者有权单干。”因此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独奏”,同样也需要和谐的“合奏”。传统教育认为教师个人是学校“建筑的砖块”,往往着眼于教师个人,忽略甚至否定教师集体的作用。现代教育主张,不仅要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个体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整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的辩证关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地去实现教育目标。
2.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没有文化知识传递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而且懂得教育科学,了解学生的心理。他们能够把人类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知识加以选择和概括,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以最快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相对其他角色而言,文化知识传递者是一个核心的或基础性的角色。在传递文化知识中,教师是发动、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人。
3.智力资源的开发者。适应悄然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开发愈来愈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每个人身上,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潜能。查尔斯·赫梅尔1971年在其报告《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百科全书比人老得更快的大变革年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人类已经获得的间接经验,而且要重视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能力的提高,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础。没有知识的传授,开发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发、引导作用。通过揭示新思想、新知识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炽热追求和钻研精神。再次,教师能够为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良好条件,起到服务作用。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为学生智力开发创造条件,发挥服务功能。而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学术造诣等更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楷模作用。
4.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现代教师不仅应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而且应当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尚未存在的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合格公民,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生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成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就要将未来引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要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通过所设计的教育计划、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按照所设计的目标发展,使之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还能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未来教育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5.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品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当前在青少年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心理偏离的比例日益增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内容。现代教师不但要成为经师、人师,而且要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者、指导者的角色。
6.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学生集体形态从属于学校集体形态,是学校集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集体是通过班级、团队的组织关系而结成的共同活动群体,是有一定目标、成员心理上团结一致的集合体,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学生集体区别于学校非正式团体,它有一定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是学生集体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最基本的就是确定和实现学生集体的目标。为此,教师就要合理组织和使用人力,在集体中建立一定的管理系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心理气氛,并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建立健全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教师在学生集体形成之前,要进行“设计”,形成观念上的蓝图,然后将其物化为现实的学生集体组织,并且要采取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学生集体影响每个成员。
7.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教师也是社会人,不仅生活在学校的小范围,而且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发生交往关系。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呈现了开放化、社会化的趋势。现代教育已成为开放性教育,现代教师社会化进程也日益加快。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学校围墙,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构建三结合、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8.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想目标。教育现代化是古往今来的伟大事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作为教育改革主体的教师,应当以教育现代化为己任,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
做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首先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其次,要增强教育改革意识,批判、改革陈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现行的英才教育机制、为少数拔尖学生服务的教育机制真正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机制,实现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再次,要树立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价值观念。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其职能所决定的。现代教师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所承担的多重职能,必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教师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现代化素质。教师现代素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意识,二是时代精神。什么是现代意识?我国学者王植彬等在《现代人才素质概论》一书中作了界定,认为是指能够适应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想、知识修养、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素质的总和。现代意识是社会现代化实践的产物。它包括法律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时效意识和信息意识等。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是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对自己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自觉认识和态度。它表现为自主选择性、能动塑造性和积极创造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现代社会呼唤着人的主体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则要求每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必将在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中被淘汰。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的生产者个体以及由市场导向在动态中构成的生产者群体,将成为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的基本利益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向我们的学校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树立主体意识,塑造积极进取的主体人格,充分开发自身人力资源,施展自己的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时代精神是指代表某一时代发展潮流的精神。时代精神反映着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反映着社会精神文化、社会心理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追求与理想。它是一个民族在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能够体现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概括为64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64个字的创业精神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学校组织的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成员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探索和创新精神是诸多时代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英格尔斯所归纳的现代人的12条基本特征中最主要的就是探索和创新精神。德国社会学家R·贝伦特提出现代人5个方面的特征:(1)自觉的人,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理现象和社会现象;(2)成熟的人,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在生活中有独立追求;(3)有创造精神的人,即认为世界是由人创造的,或者至少是由人来促其形成的;(4)能掌握技术的人;(5)能动的人,即不受生活、乡土、宗教、社会阶级的局限,能够按个人能力、爱好和机遇最大限度地活动的人。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探索和创新精神是由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开拓性的崭新事业,既无现成经验可以参考,也没有现成模式可资借鉴,需要广大教师自己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业绩。同时还应认识到,教育人的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志趣、爱好、性格、才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是一项长期、复杂、细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需要教师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
坚持和发扬探索、创新精神,首先要求广大教师能够善于反思。其次,要敢于批判。再次,要善于质疑。第四,要正确对待权威。发扬探索、创新精神,必须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符合教育客观实际,把探索、创新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在一定意义上劳动手段(教师的学识和人格)也是人。教师道德是与教育劳动、教师职业相适应的,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劳动自始至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教育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的工作难于有严格的时空界限,起早摸黑地工作,与学生朝夕相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工作难于准确量化,同时又随时随地受到学生和同行的监督,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良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有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教育工作又是单个人难于独立完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效益,这就要求教师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名利。因此,从本质上说,教师的职业劳动就是一种奉献。基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基于教师角色地位的指导性、角色目标的育人性、教师角色义务的复杂性及教师角色形象的示范性,社会对教师比其他行业、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我们试分为六个方面:(1)教学过程的道德规范。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备课中的道德规范、课堂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及其他教学环节的道德规范。(2)教育科研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治学;学术民主,尊重他人的劳动;谦虚谨慎,大胆创新等。(3)师生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师生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教学气氛和师生情绪,影响师生工作和学习态度,同时还极大地影响教育全过程。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包括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尊重学生,平等信任;互相交流,教学相长等。(4)教师与同事关系的道德规范。协调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辅人员的关系,是教师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教师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尊重同事,力戒文人相轻等。(5)教师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也将愈来愈密切。教师只有在参与社会各方面交往中,不断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调节教师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主要有:明确责任,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勇于变革,促进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加强联系,积极关心、支持社区建设;塑造形象,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等。(6)它是教师的服饰仪容、言谈举止、行为态度、待人接物等一系列外在的形、神、体、貌特征,是教师个人德、才、学、识等各种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和独特风貌。要求服饰仪容要朴实得体,整洁大方;言谈举止谦逊高雅,稳重端庄;态度行为亲切和蔼,严谨持重;待人处事真诚热情,尊重别人等。
3.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其科学文化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现代科学发展,出现了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跨学科的学科。这就向各行各业的人们,尤其是向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成为通才型、通识型人才,成为"T"型人才——专业知识精深深厚,基础知识广博宽厚。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仅仅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等理论来武装自己,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办事,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具有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4.能力素养。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能力。教师的综合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认识过程的认识能力结构,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二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教育劳动特点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构,如教育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这里着重阐述几种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1)信息能力。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信息是现代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并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传递给学生。教师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2)教学能力。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是教师基本的职责,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组织教材、掌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能力,具有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教育时机,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学应变能力,具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和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3)表达能力。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口头表达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文字表达概括、严谨、流畅、隽秀,并将文字与必要的绘画、图示、表格融为一体。这是教师表达能力的基本表现。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正式语言能力和非正式语言能力。正式语言能力是符号化的语言能力,如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非正式语言能力是指体势语言能力,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空间和触摸、声音暗示、服装及其他装饰品等,这是正式语言的补充,其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既要注意正式语言的锤炼,又要注意非正式语言的妙用。(4)组织能力。班集体、学校集体是师生活动的基本环境。教师所面临的对象不是单个或少数学生,而是由学生个体组成的班级集体、学校集体。在集体中进行共同的活动,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即一定的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监督能力等。教师的组织能力还表现在对班集体、学校集体的组织上,为组织和培养学生集体的能力,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的能力、指导团队活动的能力等。(5)教育科研能力。在现代社会,要造就一*
大批教师研究人员,要求教师承担起双重专业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因此,教师要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素养,努力成为教育科研的志愿兵。开展教育科研,就要具有发现问题、选择课题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理性加工的能力、成果表述能力等。
5.身心素养。身心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未来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建立的基础。身心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机能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健康的身体素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繁重的教学、紧张的工作、繁重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反应敏捷、体格强壮、耳聪目明、声音宏亮。这是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为物质基础的,只有人体各部机能健康协调发展,人的神经系统才能处于兴奋状态,表现出反应敏捷、体格强壮等。这两方面是教师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不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对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有重要作用。它既是教师素质水平的表现,又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要心理条件。教师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与现实保持平衡;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善于与人交往,理解、尊敬、信任别人;情绪乐观稳定,心胸开朗,能自尊自制;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有追求成功的欲望。
总之,现代教师的素质结构是由多方面的素质组成。上述这些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需要全面、整体、和谐地发展。每个方面都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是现代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