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过程中使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本院共计收治的18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90名。实验观察组在院前急诊护理过程中使用个性化护理,常规对照组则是仅仅使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开展观察对比。结果:实验观察组中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均显著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急救诊断比率、急救成功比率、转运成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急诊护理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过程中使用个性化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的因病致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院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29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多种多样,据临床研究显示,这类疾症多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鉴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这一特点,在入院之前病人需进行急救处理,以便患者可安全的接受入院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院前合理的急救措施以及有效的护理方案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性环节,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于进一步的这类疾病有着巨大的临床意义。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本院针对于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本院共计收治的18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90名。其中实验观察组男性患者60名,女性患者30名,整体年龄分布在44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6±5.11)岁;常规对照组男性患者58名,女性患者32名,整体年龄分布在41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98±4.66)岁。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针对常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普通模式进行护理。针对实验观察组则是采用个性化合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及时出诊。规范出诊方式,将人文要素纳入考虑范围,提升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在接到呼救电话之后,工作人员要及时简明扼要进行病情的询问,即刻派出救护车。出诊后要即刻联系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病情做进一步详细询问,并指导家属采用合适的确保患者安全的措施;(2)急救护理。医务人员沉着冷静的开展急救,严禁患者做大幅度运动。医务工作者在对患者用药时,要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以舒缓病者的紧张、不安情绪,医务工作人员应熟练的掌握穿刺操作方式,在急救开展前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最好构建起多条通路以保障后期治疗的效果。医护人员在急救中应认真的观测患者身体表征,及时的预防与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记录急救护理的过程;(3)心理护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中关键环节是心理护理,剧烈的疼痛感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而不良的消极情绪不利于病情的好转,阻碍抢救工作的开展,为此,强化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予以安抚有着重要意义,在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准确且快速,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4)转运护理。患者转运开始之后,应即刻将患者具体情况告知于医院有关部门,医院则需要予以接待,做好下个步急救充分准备,转运过程中应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将患者平稳的放置于担架之上,避免患者发生移动,落实针对于患者的静脉通路畅通维护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呼吸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切实的处理好各类并发症,如心率失常与心力衰竭。将患者转运至医院之后应通告医院相关部门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于危重型的患者需启动绿色通道,以保障生命为第一要义。
1.3 观察指标
主要针对两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出诊反应时间进行对比观察,同时统计组间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诊断率的不同。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x-±s)表示,均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
实验观察组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均显著的优于常规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
3.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类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非常严重,患者因其而产生剧烈疼痛,甚至会因此而威胁生命安全。据相关的临床报告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一直较高,这与该病的院前急救存在紧密的联系。
传统的院前急救重点在于采取如吸氧、镇痛镇静与预防并发症等急救性的措施,而忽视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该研究试验观察组采用急救措施的基础之上,强化院前急救护理方面工作,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取得显著效果。
经过统计可以知道,实验观察组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均显著的优于常规对照组。个性化护理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人性化意识,提高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在疾病救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本院在开展个性化护理中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免患者受疾病所带来的不安、焦虑等情绪的影响。采取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很好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与反应,便于开展急救措施。
综上所述,在临床急诊护理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过程中使用个性化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的因病致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永喆,赵春云,王双双,吴超.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05:45+49.
[2]邓应美,李玉文.优化急诊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04:186-188.
[3]陈淑芳,吴洁华,何亮.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9:86-87.
[4]杨晔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1:46-48.
[5]郭伯珍.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12:148-149.
[6]张冰.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25:3234-3236.
论文作者:谢小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时间论文; 常规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