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 宁夏 吴忠 751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的配合及抢救后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和分析近两年来我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55例患者经救治与护理,4~5周后顺利出院;3例患者于救治后1-2周因排便、情绪激动等因素而诱发心梗再次发生,后3周左右的救治与护理后稳定出院;2例患者因入院时病情重,又出现多种并发症而死亡。结论:及时规范的抢救治疗、抢救后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配合;抢救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280-01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病死率很高,一旦确诊,应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以降低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现结合临床实践,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抢救配合、护理及健康教育。
1.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40~81(60±4.5)岁。住院时间28~35天。其中,急性下壁梗死31例,急性前壁梗死22例,后壁梗死5例,广泛性前壁心梗2例;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10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6例,其余患者均无其它合并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抢救时的配合
2.1 体位
新入院患者应直接安排在抢救室,以方便抢救。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采取适当的体位。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取端坐卧位;必要时双腿下垂;休克患者取中凹卧位。病房原有的患者发病时,应就地进行抢救,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少耗氧量。
2.2 迅速准备各种急救物品
床旁备好急救车、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及简易呼吸器等抢救器材。在平时的工作中护士要定期检查各种急性物品及药品,保证各种急救物品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急救药品齐全、在有效期内,以备抢救所需。
2.3 氧气吸入
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2],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减少梗死面积的扩大。
2.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有利于抢救时用药。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建立静脉通道时要遵循建立及时、穿刺有效、固定牢固的原则[3]。快速准确的建立静脉通道可为抢救赢得时间。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护士要刻苦训练静脉穿刺的技术。
2.5 心电监护
及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心率、心律及心电图波形的变化。
2.6 对症治疗
遵医嘱给予各种对症治疗。做好再灌注治疗的护理;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护士应严格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要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并遵医嘱应用强心利尿的药物;患者发生休克时,做好抗休克的配合;患者心脏骤停时及时给予心肺复苏等。
3.抢救后护理
3.1 活动量的安排
第一周:严格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第2周:可被动或主动地在床上坐起,并逐渐增加床边起坐时间、次数和活动量。第3周:可在床边室内活动和自身护理。第4周:可离开病室到走廊、厕所等处,做近距离的活动。
3.2 饮食护理
第1日可进食流质饮食,给予少量菜水、去油过滤肉汤、红枣泥汤、稀粥、果汁、藕粉等。2~3日改为软食。宜进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及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进食低脂、低胆固醇及低糖食物,心功能不全者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
3.3 排便护理
指导病人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的食物;一般在病人无腹泻的情况下常规应用缓泻剂,以防便秘时排便用力时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3.4 心理护理
护士要多关心询问患者,让其感觉到温暖,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心肌梗死的发生,患者难免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3.5 康复指导
3.5.1情绪控制 告诉家属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修养环境。指导患者平时学会自我控制,要善于谅解别人。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遇事冷静,保持良好心态,不看武打片、恐怖片等易使情绪发生剧烈波动的电视、电影等,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高强度运动。
3.5.2预防便秘 指导患者养成每天早晨或自认为适当的时间排便的习惯,排便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排便上,不可分散精力,不要人为地控制便意,有便意时立即排便。另外,教会患者进行自我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习惯性便秘者,避免长期应用通便药,防止造成排便依赖,使便秘加重。
3.5.3戒烟 要积极劝导病人戒烟,并实施戒烟计划。
3.5.4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嘱咐患者定期随诊。告知患者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效果不佳时,要及时就医。
4.结果
通过实施及时规范的救治与护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55例患者经救治与护理,4~5周后顺利出院;3例患者于救治后1~2周因排便、情绪激动等因素而诱发心梗再次发生,后经3周左右的救治与护理后稳定出院;2例患者因入院时病情重,又出现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5.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死亡患者50%发生在发病后的1小时内。如果早期给予及时规范的抢救治疗与护理,能有效减少或避免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可降低死亡率。因此,我们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抢救意识,要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迅速的应变能力;此外,我们还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自觉地钻研业务,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时的配合及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英.急性心肌梗死门诊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4,(2):120-120.
[2]覃尚凤.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新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4):402-404.
[3]童云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32-233.
[4]张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复发因素及干预措施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90-91.
论文作者:李梦瑶,闫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发生论文; 静脉论文; 护士论文; 病人论文; 情绪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