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525000
摘要:环境工程管理主要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目标,在新形势下又赋予了促进生态健康的使命,因此本文分析了环境工程管理与生态健康的关系,并探讨了环境工程管理如何更好地为生态健康服务的课题。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生态系统健康
环境工程管理主要是研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通过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状况的管理活动[1]。生态健康是指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维持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功能完整性的状况[2]。环境工程管理是为生态健康服务的,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对环境工程管理与生态健康这个课题进行了探讨。
1环境工程管理与生态健康的关系分析
1.1 生态健康是环境工程管理的目标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与此同时,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灰霾、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工程管理为解决环境问题而生,环境问题本身也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结果,因为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其承载范围以内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超出了其修复能力范围就会呈现“病态”,也就是产生了环境问题。环境工程管理的目的是修复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未破坏前的环境状态,而生态系统健康要求生态系统对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可见环境工程管理的目标与生态健康是一致的。
1.2 生态健康理论为环境工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依据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何正常发挥生态系统功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基本问题,因为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在时间上、空间上维持组织结构的稳定,能够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而生态系统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硬技术与软科学交叉耦合的结果。所谓可持续发展的硬技术是指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以及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等,而可持续发展的软科学则是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法规政策、环境教育等内容。显然,生态系统健康可为环境工程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依据。
1.3 加强环境工程管理是实现生态健康的有力保障
加强环境工程管理既是修复被破坏的环境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缺一不可。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为生态系统健康创造良好生境并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工程管理的目的地。两者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维持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同时,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也是环境工程管理所要面对的主要生态问题。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后,会出现系统功能紊乱、结构退化,由此造成系统恢复力弱、负荷能力小的后果,这正是生态系统不健康的标志。生态系统出现的这些问题同样也是环境工程管理所要面对的问题。两者目标一致,路径互相支持,环境工程管理从工程技术管理方面为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 环境工程管理如何更好地为生态健康服务
2.1 构建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
传统环境工程管理体系(EMS)一般以ISO 14000系列标准为依据,旨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并且是规范的、文件化的协调管理活动,明确组织机构责任与义务,防止环境破坏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敦促企事业单位建立EMS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管理从事后治理变为事前预防和事前控制,科学识别环境因素,而且EMS必须经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可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但构建EMS只是确保程序正确的第一步,建立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才是保障生态健康的关键。生态系统健康基于活力、组织、恢复力、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种用途与多种管理、外界输入减量、对邻近系统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八大要素,其中活力、组织、恢复力是三个基本要素,在环境工程中必须以生态健康为主线,并将生态健康理论运用到工程建设评价活动中,作为评判工程建设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依据。
2.2 工程开发必须考虑对生态健康的影响
工程开发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工程活动,例如为了高效利用水能资源就要进行水电工程开发,但过度开发和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缺失会破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因为开发水电项目会改变河流形态、影响流域生态系统自生结构功能并影响原生生物生存环境,而且建造水库可能破坏库区沿岸稳定,洪水导致溃坝危险,因此工程开发必须考虑对生态健康的影响。为了避免破坏生态健康,在工程实施前进行客观的评估。首先,全面搜集流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分析流域生态系统及相关的利益主体,确定流域水环境功能定位与管理要求。其次,建立以流域水生态健康为目标的工程管理模式,优化土地开发。再次,健全流域水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体系,并确定生态系统保护阈值。最后,建立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约束条件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并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3]。
2.3 修复污染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由病态向健康转化
受到污染破坏的环境必须经过治理和修复才能再加以利用,例如受到危险物质污染的场地不进行修复治理就利用,那就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即时和长期的危害。要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应先对污染环境及技术进行充分评估,并确定采用何种修复技术。仍以污染场地修复为例,根据目标污染物、土壤类型可选择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每一种修复技术有其成熟性、适用的目标污染物、适用的土壤类型、治理成本、污染物去除效率、治理修复时间等特征,所以在修复技术筛选过程中应对修复的风险、费用、生态健康、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然后选择最适宜的修复技术。选定修复技术以后,还应根据修复对象、修复治理目标和修复技术三个方面优化组合确定适宜的修复治理模式。这样修复污染的环境不仅使场地利用更安全,而且促进了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2.4 建立清洁生产管理体系确保生态健康不受到威胁
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通过改进设计、使用清洁原料和能源以及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等各种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清洁生产目标。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并非EMS,虽然它基于后者的框架,但它主要针对清洁生产行动的总结、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而后者不局限于企业生产,而是面向所有环境行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适用性广泛的多。环境工程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督促生产企业通过建立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难看出,清洁生产是确保生态系统不受到破坏并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要求生产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以持续改进、全员参与、自觉性的原则构建新型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推动生态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 结语
治理污染只是环境工程管理的现实任务,其终极目标就是保障生态健康,所以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当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环境工程管理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砥砺前行,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伟大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开亮,程万秋. 浅谈环境工程管理[J]. 能源与节能,2013(3):82-83.
[2] 刘焱序,彭建,汪安,等.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5,35(18):5920-5930.
[3] 孟伟,范俊韬,张远.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J].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0):1495-1500.
论文作者:王磊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健康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环境论文; 生态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技术论文; 流域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