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_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加入WTO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_国家经济论文

入世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2002)01—0016—05

一、入世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的影响

国家的经济安全程度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的经济行为跨越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为核心的世界经济的过程与状态。(注:黄祖桥.论全球化中的民族化[J].新视野.1999(2).)世界经济具有实质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基本形态,金融全球化实际上是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而产业全球化则是实质经济的全球化,它包括生产、贸易和科技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主要运作载体。与金融全球化和产业全球化相对应,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象应为一国的金融安全和产业安全。入世后,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着新的形势。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推动的,发达国家从国外获得的收益远远要高出来自国内的收益,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充满了不平等。参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固然是一个多赢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利益均沾,发展中国家在获取巨大的外部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蕴藏着相当大的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刚入世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1.入世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由金融问题所引发的经济冲击,远不只限于金融本身,而是广泛地波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金融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渠道。

从微观角度看,入世后会有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将对国内金融机构形成较大的冲击。目前银行系统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生息资产比例下降,税负较重也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使银行系统整体较为脆弱。体制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系统竞争力的提高。虽然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经过改革,银行资产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银行内部约束机制也开始形成,但经营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后,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手段先进、经营经验丰富等优势,与国内金融机构争夺资金、客户和人才。随着逐步减少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增加其面向国内金融市场服务品种,有可能使国内金融机构丧失更多的市场份额,出现国内金融市场被外资金融机构操纵的局面。

从宏观角度看,短期资本的异常流动将会对国内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过去,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随着这种管制的逐步放松,以现有的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将难以应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投机者为套汇或套利,将持有人民币通过外汇市场兑换成外币流出,或大量增加人民币持有量,促使人民币大幅贬值或升值,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至200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虽然已有2000亿美元,但要继续增加的难度相当大。(1 )我国外债基本上与外汇储备等额,现已进入还债高峰;(2 )我国外汇储备大约有50%来源于外贸顺差,入世后进出口虽会有所增加,但两者将逐渐走向均衡;(3)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累计额已很大, 大部分为市场寻找型投资,在关税水平大幅下降以后,新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老的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增多,将会给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造成一定的压力;(4 )90年代以来国内资金外逃现象已比较严重,入世后资金外逃的渠道将会更多。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可以直接经营人民币业务,能够在银行间大量拆借和买卖远期人民币,如果国际投机集团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攻击的话,能够动用的人民币数额将对人民币汇率安全构成足够的威胁。

2.入世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主体力量的背景下,产业安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根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应拥有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自主权或控制权,使产业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

入世给我国国民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是平均分配在所有产业上的,不同产业将面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机遇和挑战。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得到较多的发展机会,但这类产业在国内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仅占30%左右,从长远看还将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冲击:一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低成本生产国家加入国际市场竞争而造成的冲击;二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制成品世界性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冲击。而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受高保护的产业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诸如农业、服务业、电信、汽车、化工、医药等产业和行业,将受到来自外部冲击的严峻挑战。1998年,我国48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种的价格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其中高于40%的有 15种。(注:华晓红.从WTO规则和中美、中欧协议看“入世”对我国产业的影响[J].经济前沿,2001(1).)根据我国自主降税计划,到2010年关税将下降至10%,基本达到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后来我国在中美协议和中欧协议中承诺,2005年工业品总体关税分别降至9.44%和10%,关税提前下降使我国进口条件明显改善,对一部分国内产业将带来巨大冲击。

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思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走向成熟,开放的效益就成为对外开放的核心问题,注重国家经济安全的实质,是为了有效控制开放成本进而获得更多的开放收益。作为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开放初期可以获得较高的开放收益。随着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本国产业因受冲击需支付内部资源重组成本和承担外部市场风险摩擦成本就会相应地上升,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运用“两缺口”理论为分析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边际开放成本较低阶段(1979—1989年)和边际开放成本上升阶段(1990—2001年)。第一阶段,利用外资规模与两缺口基本相适应,外资利用效率较高。由于这期间国内市场准入程度还比较低,国内工业受到的冲击不明显,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能够较好地获得规模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不突出,这是我国开放获得较高收益且付出较低成本的阶段。第二阶段,除个别年份外,两缺口消失甚至转为盈余,出现了外资排挤内资的状况。由于这期间我国实行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政策向外资倾斜,外资在国内一些行业形成垄断或控制,这是我国开放继续获得较高收益但成本趋于增大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大成效,主要在于吸收了大约3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根据上述阶段的划分,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效应,可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成本收益的变动状况。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所起到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和知识要素的供给上:明显改善了国内资本形成的质量;有效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国内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对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效果显著;等等。其负面影响主要反映在外资的使用成本上:一是在国内储蓄率大于同期资本形成率的情况下,外资填补国内资金缺口的配置效率大为降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隐性成本开始增大。二是在“市场换技术”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尽管出让的市场份额不小,却没有获得多少真正的先进技术。三是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额已相当高,且大都进入产出期,随着利润汇出额的增大,将加大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

开放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国在获得开放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外部对该国经济安全冲击的影响。我国成功地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维护了国家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开始注重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了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发展开放型经济,通过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提高开放效益,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这样一个相当积极的经济安全观。国家经济安全是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一个在较高开放水平上的战略问题。面对日益增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了使我国获得一个更稳定和良好的开放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作出了尽快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胆决策。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战略思考。

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利益总是首要的,世贸组织也不反对各国采取合理手段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最先由发达国家提出来的,由于它建立在“零和博弈”的假设基础上,即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有赢必有输,一国经济所得即为另一国经济所失,因而发达国家强调国家经济安全往往是其发出加强政府干预经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信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演化过程中,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地位不同,但它们面对的经济全球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一样的。经济全球主义主张国际经济利益,而经济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经济民族主义总是因国际与国内利益的差异而使这一矛盾激化。美国作为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一向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旦出现有损于美国自身经济利益时,它又立刻倾向于强调经济干预主义。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利益还是第一位的。既然经济安全问题各国都存在,世贸组织作为全球经济多边规则的一种制度安排,并不反对各国采取合理手段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入世也不会使一国丧失或削弱自我保护的能力。

2.入世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民族经济的创新动力,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家安全中的经济因素。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有别于发达国家,它是建立在“正和博弈”的假设基础上,即在一个转型的国家里,对外经济交往存在着“双赢”或“多赢”的可能性,因为通过经济交往本国经济效率的提高可以增加福利。基于这样一种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假设,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观的出发点是积极的,面对来自外部经济的强大冲击,不是消极地收缩开放,而是要扩大开放。在开放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并有效地控制开放风险,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目前,国内改革与开放尚处于不协调的状况,总体而言,开放超前,改革滞后。由于开放对改革形成了正面的压力,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攻坚,体制的创新和转轨又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对外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必须打破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消除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实践证明,没有国内充分而有序的竞争,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越是保护越没有竞争力。”(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89.)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外产业与国内产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入世后按照这一原则,可以为国内外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内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增强创新的动力,使民族经济真正强大起来。

3.入世后可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实现一个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改善我国的贸易环境。入世后,多边贸易体制将会改变我国国际贸易单纯依靠双边磋商的现状,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环境,促进我国进出口的增长。世贸组织成员方对中国无条件实施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使我国进口过去较难进口到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稀缺资源品等国外敏感产品更为顺利。而且,一些消费大国增加和最终取消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将非常有利于我国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另外,世贸组织在规定若干禁止性措施的同时,还规定了若干合理例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则,在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将会加快,在不断扩大的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给政府的宏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及入世的得失,入世后要继续发挥开放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必须对外部冲击形成的开放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要研究和利用好过渡期条款,处理好按世贸组织规则办事和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系,实现我们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努力做到趋利避害,使加入世贸组织的正面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89.)在开放中趋利避害应成为当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一条重要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以及有关的方针政策,应对入世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可以理解为:把引进先进技术与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力争掌握一些重要产品和产业的核心技术,建立起一个在国际分工中能够获得较多利益的经济结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重视自己的积累,提高国内储蓄的资本形成率,既要“引进来”利用国外资金,又要“走出去”对外投资,实现资本进与出的双向循环,使我国开放的经济系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动态平衡;继续“以开放促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降低交易费用以及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宏观管理水平,在经济系统内形成一整套的安全运作机制。

三、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基本思路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入世后所要实践的一个全新课题,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是其重要方面。根据入世后我国金融安全和产业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和入世的得失,按照应对入世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本文就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快国内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国民经济适应开放的能力。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所表现出的脆弱性,在于这些国家在开放中出现了“金融早熟”和“结构趋同”等问题。东南亚国家金融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短期资金流入,过早地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接轨,就不得不“让渡”部分经济主权,因而在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难以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使金融体系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显得尤其脆弱。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也一味迎合外资,引进外资过分集中于简单加工工业和房地产业,造成经济增长伴随经常项目帐户的长期赤字。由于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的趋同化,使一国经济内循系统的风险会在相同结构经济中转移,增加了一国防范经济风险的难度。东南亚国家因对开放中出现的风险估计和防范不足,爆发了金融危机,使国家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面临开放挑战的发展中国家,起到了警示作用。

要处理好金融改革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在加快金融改革中强化金融监管。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金融领域国有金融机构仍处于垄断地位,竞争不足;政府对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管制较严,对金融业准入以及业务范围实施严格限制等。面对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形势,金融改革迫在眉睫。当前需要做的有:通过发展民间金融,形成一个高效的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由金融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按市场化趋势建立利率与汇率的调整机制,以适应金融开放的需要。在搞好金融改革的同时,需要强化金融监管。一是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和活动的监管,通过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国际游资的动向,作好应急处理的准备。二是提高中央银行对涉外金融活动的监管水平,通过金融立法,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和监管体系,构筑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要处理好金融安全与产业安全的关系,在加快结构调整中消除金融风险的隐患。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大都为产业结构问题的延伸,产业竞争力弱是导致不良贷款比例增加形成金融风险的根源。金融风险具有综合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是经济危机的质变;而产业风险是经济危机的量变,金融是其传递的渠道。通过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产业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同时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资金获利能力,消除了金融风险,反过来又确保了金融安全。所以,解决金融安全与产业安全的问题,需要金融业与产业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2.吸取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教训,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俄罗斯在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保护民族经济的独立性,严格限制进入生产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 1992 年至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前,俄罗斯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仅97亿美元,主要靠举借外债。为了能更方便地借到外债,俄罗斯相继建立了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并向外国资本开放。由于俄罗斯经济安全战略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估计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对资本流动不能实行动态监测,因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化解金融风险。入世后,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流入与流出的数额将日趋增大,资本跨国流动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情况下,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会增大。尽管入世谈判并没有涉及对加入国资本帐户开放的具体要求,但开放资本帐户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将会在证券市场部分交易、金融信贷部分交易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开放对资本可兑换的限制。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整套描述金融运行中各种金融现象、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直接或间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确认及评估。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由国内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实质上是银行系统的信用危机,而由国外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则关系到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建立由银行安全指标体系和汇率安全指标体系构成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各种风险实行有效监测和预防。

3.借鉴美国发展新经济的成功经验,在竞争中改善我国产业的技术结构,提高竞争力。克林顿上台后,为了扭转8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局面,强化了政府的干预,将科技重点由军用转为民用,以信息革命为先导,带动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科技创新既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求,使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10 多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新经济的崛起是与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不开的,1980~1999年,美国发布的专利数就增加了将近两倍。美国公司把专利作为获取商业垄断利润的工具,如IBM 公司通过许可证技术转让获得的收益由1994年的5亿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15亿美元,占其利润总额的1/5。 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实力,尤其是科技实力,往往以掌握的专利数量和专利所涉及的领域为主要标志。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的同时,积极申请专利技术保护,并通过建立研究基地争夺国内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在一些领域建立或长期维持技术垄断,国际技术转移已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入世有利于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促进外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这对改善我国产业的技术结构将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外资企业技术的辐射效应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发挥作用的:一是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迫使国内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二是外资企业因竞争需要将相关技术提供给上游或下游的企业,使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三是外资企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入国内企业,直接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外资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前沿,2001(4).)入世后一大批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能否对改善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国内企业要真正成为有效的竞争主体,并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才能唤起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和动力,反过来给予外资企业以同样的竞争压力。

标签:;  ;  ;  ;  ;  ;  ;  ;  

中国加入WTO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