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成绩分化提前的原因和对策——以新教材中三位数加减法学习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减法论文,为例论文,位数论文,小学生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学生数学成绩分化提前的现象
以往,小学低年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都能达到“优良”级。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比较足。到了三、四年级,教材中开始出现复合应用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出现“分化现象”。自2004学年起,小学开始全面实施数学新教材。但在实践中老师们发觉:往往一节课教下来,总有不少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每次练习或测验,成绩达到优良级的学生不多,得满分的更是凤毛麟角;多数学生的分数分布在及格线附近;不及格的学生不少,而且分数很低。这种现象,过去常在小学中年级才有,而现在一、二年级就已出现了,故老师们称为“分化”提前。
那么,这种“分化”提前现象是否真的存在?针对这个疑问,我们在本区某小学集中进行了现场考察。考察内容是二年级数学新教材(下)“三位数加减法”中前半单元四节课的教学:整百数、整十数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一位数,三位数加法横式计算及竖式计算。每节课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检测,并按测试得分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再对C类学生的平均分与全班其他学生的平均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四次检测统计结果的t值表明,这两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差异很显著(P<0.01)。也就是说,已有部分学生开始被“分化”。而且,四次检测中,有12名学生至少二次被归于C类。这次微型考察结果与市教研室“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所提及的学生“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而且分化的时间明显提前,分化的距离变大(36.4%)”相吻合。对此,老师们显得非常不安和焦虑,不知道分化提前的原因究竟何在?
二、小学生数学成绩分化提前的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出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分化”提前的现象,其原因错综复杂。就该校情况看,存在如下几方面。
1.新教材适应问题
座谈会上,教师议论纷纷。有的老师认为,新教材理念新,有着不少亮点,但自己还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
(1)教材内容多。例如,一年级(下),全册教材内容有39个知识点。一个学期按17周计,“新课标”规定每周上3节课,共需51课时。二年级(上),全册教材内容共有43个知识点。因此,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每节课几乎都在用于教新知识,练习课和复习课几乎挤不进课时计划。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生也没有时间“消化”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教材内容难度大。“游国家森林公园”一课,在教师看来,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学会用递等式计算连加题,但实际上是应用性内容,有算式大小比较、设计乘车方案等,“中规中矩”的连加题只有一道(问题1),课的思维难度太大了。因此,35分钟下来,学生用递等式计算连加的核心知识并没有很好掌握。新教材还提倡多种算法,如计算356+247,就要求有四种横式算法,难度确实不小。
(3)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尚不能被学生适应。新教材文本与老教材比较有它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内容以“1.2、1.2.3、1.2.3.4……”的形式呈现。这种文本结构,教师短期内也较难适应,闹不明白哪些题是准备材料,哪些题是新知识,哪些题是习题,以致在理解和把握教材上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甚至影响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再如加减法的关系(填括号),老教材安排在三年级,现已提前至一年级(下);千克和克的认识,原来也安排在三年级,现在提前到二年级(下)。如今,许多“新面孔”频频出现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如数学思想、方法。一线教师感到教学要求这么高,“这好像不是大众的数学”。有老师说,原以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用以支持新知识学习,其实大多数学生对人民币中的角币并不了解,有的根本没有看到过分币。
(4)教材设计的基本训练少。教材中用于形成数学概念、构建知识的“过程内容”比较多,老师们说“这是好事”。但用于巩固知识的基本练习却比较少,那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双基”,动摇教学质量的“底线”。从而出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当堂会做,回去就不会”,“隔天就全忘光了”。
2.教师教学方法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缺乏有序性和针对性。三位数加法横式计算,学生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不可人为地破坏这个顺序。不少学生由于未经历这一操作过程,因此很难理解三位数加法横式计算方法。如学习三位数加法横式计算,所需要的旧知识有数的组成(356=300+50+6),整百数、整十数的加法,三位数加一位数。而有教师上课时却让学生口算13+90,35+200,13+500,237+5,37+50,360+43,这对学生学习三位数加法并没有多少帮助。
(2)对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的不够。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不会是一张“白纸”,其各自的“数学现实”也不一样。如果教师对有个性的学生“不问不闻”,那就不利于这部分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学习计算356+247时,有的学生用一般办法计算:356先加200,得556,再加40,得596,最后加7,结果是603。有的学生则先在247中“拿出”244,与356合成600,再加3,结果也是603。对此,上课教师只是强调“通法”,对学生的个性化算法不置可否。其实,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算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算法: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再加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方法是最基本的,学生对三位数加法也就不会“摸不着头脑”了。
(3)教师还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给予差异性对待。在课堂上,教师为了体现“理想的课堂”,大多数情况下总愿意让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在黑板演示计算过程或展示作业。而C类学生往往被“晾在一旁”,很少有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开小差”的不少。另外,教师因无意与这部分学生互动,所以也不清楚他们在学习上到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这就很难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4)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关注的不够。不少低年级学生做错题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例如,一道检测题要求“根据横式只要列出竖式”(检测相同数位是否对齐),结果,12名学生中有11人还在进行竖式计算。还有,一些学生做数学题的书写格式不规范、不完整。如列竖式计算时,12名C类学生中有9人横式上没写得数。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教师不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有关,也有教师自己随意板书产生的影响。
3.学生知识保持效果不理想
在放学之前,教师曾对C类学生当天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别进行了检测。检测内容与方式是:说说上午学习的内容;再现上午学习内容让学生辨认;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具体测量。
检测结果反映,C类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的情况比较严重。
三、消除学生成绩分化提前现象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阻止低年级学生数学新教材学习中出现的成绩分化提前现象,我们建议老师在“三位数加减法”后半“单元”教学(包括:三位数减法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加减法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应用加减法意义与计算规则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认真研读新教材,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并给予具体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课程标准学习,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小学数学新教材还处于“试用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领会课标。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并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在三位数加减法后半“单元”备课前,该校教师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并计划分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如下图)。
具体来说,一节课,主要应教什么,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整百数、整十数加减法”这节课,应该有两个“知识点”,一是在数射线上算(数)整百数加减整百数,二是用数的组成口算几个百加减几个百是几个百(或几十个十加减几十个十是几十个十)。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没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是主要原因。奥苏伯尔认为,要使儿童减少遗忘、保持记忆,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据此,在教三位数减法横式计算245-223时,教师就采用如下方法:先让学生摆积木图,画简图和算线,逐步熟悉横式计算的方法“百减百、十减十、个减个,或先减百、再减十、最后减个”;然后,丢开“形”,直接用横式心算三位数减法。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横式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以此有力地支持他们自主建构竖式计算的方法,促进了有意记忆。
另外,教师十分注意向学生提供熟悉而真实的数学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后半单元的每节课教学中,C类学生特别得到了教师的充分关注。例如,在课堂上给这部分学生多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经常问他们是否听懂了同伴说的计算方法,用“他是怎样算的”要求他们复述计算步骤等。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或做作业时,教师有意识地巡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此外,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他们集中学习注意力。
4.不让一个学习困难者掉队
针对学生容易遗忘,在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法则时,教师就运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进行强化。如学生在交流竖式计算(右题)时,教师就问:“十位上是0,本身是个‘空壳子’,没本钱退1给个位,怎么办?”老师的这一“形象比喻”,将被减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课中,教师还经常对C类学生进行“再教学”和作业“面批”,并给予适度的“超额学习”(不超过50%,如A、B类学生做3题,则C类学生做5题)以巩固知识,减少遗忘。另外,教师坚持“一课一得”,讲授、提问尽量让学生听得清、记得住。
在前测试中,A、B类学生的成绩有时会降到C类,C类学生的成绩有时又会升到A、B类,这反映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可塑性非常大。所以,教师应十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决不放弃一个学生。
“三位数加减法”后半“单元”6节课的教学完成后,对C类学生的数学成绩又进行测试,其统计值t=0.767<t(11)0.05=2.201,P>0.05,检验结果表明全班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教师只要加强新教材教法研究,提高备课质量,调整和改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能使所谓的C类学生跟上全班的学习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