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低场核磁共振在早期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接收的早期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低场核磁共振(MRI)检查,密切观察并分析相应的影像特征。结果:30例早期脑出血患者T1WI呈等信号,而T2WI则呈等或高信号,患者平均血肿量为(10.0~35.0)mL,具体的发生部位处在小脑、内囊、顶叶、额、丘脑与基底节。结论:在早期脑出血诊断中应用低场核磁共振(MRI),其诊断结果精准而可靠,便于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低场核磁共振(MRI);诊断;早期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133-02
脑出血属于神经科的一类常见疾病,主要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部的自发性出血,该疾病在整个脑血管疾病中占到将近一半的概率,且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会对中老年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威胁。为更好的救治脑出血患者,需要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患者,能有效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对此,在此次研究中,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接收的早期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低场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回顾性报告展示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接收的早期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由CT确诊,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面瘫、TIA、头痛与神经功能障碍等,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反应迟钝、分析能力减弱等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区间为37~82岁,平均年龄为(54.0±3.2)岁,发病时间是3.0h~2d。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运用我科西门子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要求患者在检查床保持仰卧状态,要求检查人员要对患者颅脑进行逐层的扫描,要求厚度与间隔要控制到5.0mm[1]。
MRI检查:选择我科鑫高益0.35T核磁共振检测仪器,首先开展MRI常规扫描,主要针对T1WI、T2WI横断面的图像与T2WI矢状面的图像展开细致的观察,对颅脑同一部位实施平扫与部分弥散加权检查工作[2]。若为脑梗死患者,其MRI图像主要表现为T1低信号与T2高信号。全部患者的检查工作均由同一具有丰富影像检测经验的医生负责。
2.结果
经过临床诊断,患者的平均血肿量为(10.0~35.0)mL,主要的发生部位有基底节、丘脑、顶叶、额、基底节与内囊。30例患者中,18例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还伴有一定的血肿周围环形水肿带。通常来讲,血肿信号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发病时间≤0.25d,血肿成分是含氧血红蛋白,T1呈外环稍低信号、中心等信号,而T2则呈外环高信号、中心等信号;(2)0.25d<发病时间<0.5d时,含氧血红蛋白会逐步转化为脱氧血红蛋白,T1呈等信号,而T2则呈等或稍高信号;(3)0.5d<发病时间<1d时,含氧血红蛋白会进一步向脱氧血红蛋白方向转化,此时脱氧血红蛋白的含量会明显的增加,其中T1呈等信号,而T2则呈高信号;(4)1d≤发病时间<2d时,血肿的核心成分是脱氧血红蛋白,其中T1呈等信号,而T2则呈高信号。
3.讨论
核磁共振最早被发现是在1946年,由布洛赫与拍赛尔发现的,两位科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促使核磁共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经过诸多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推动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全面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多达12位科学家对在核磁共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进展,也获得了诺贝尔奖[3]。一般来讲,高场磁共振对含铁血黄素比较敏感,而低场磁共振会对蛋白质的实际作用比较敏感。在患者颅内血肿之中,低场磁共振具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不同场强的核磁对不同物质所产生的敏感特性来展开分析,进而提出规范而精准的诊断。早期的脑出血在本0.35T场强状态下MRI的具体表现是:成像时,在T1、T2加权图像之上,能够明显见到血肿中心呈等信号状态,且出血信号在演变时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在此次研究中,我们观察与分析了磁共振图像,了解到早期脑出血T1WI图像并未出现特别明显而突出的高信号,而是呈等信号。而在低场磁共振状态,红细胞中的去氧血红蛋白在缩短T2方面的效果不是很明显,T2WI则会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从整体角度来看,高场磁共振机的应用成本较高,若想普遍的应用该设备,还是比较困难的。现阶段,在临床神经科中,头颅CT、MRI在患者脑出血诊断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与CT诊断相比,低场核磁能更具具体而生动的显示出患者血肿与周边脑组织的实际病变情况,因此,低场核磁的优势也就更加明显。
脑出血后,患者血肿病理演变过程表现为:红细胞悬液→血液浓缩→血凝块的形成与收缩→溶解红细胞→低蛋白血肿液[4]。一般来讲,基于MRI条件下的血肿主要划分呈四种,即核心层、周围脑组织反应带、边缘层与核外层。核心层主要处在血肿的中心区域,核外层则处在核心层的外层,边缘层是由于吞噬含铁血黄素内的吞噬细胞不断沉积到血肿壁之中而形成的,而周围脑组织反应带则是由于血肿而引发的脑水肿与胶质细胞增生。脑出血主要包含动脑瘤破裂出血、梗死后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与高血压性脑出血。
在此次研究中,选取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接收的早期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由CT确诊,对全部患者开展低场核磁共振(MRI)处理,检查人员需密切观察MRI的影像资料与影像特征。30例早期脑出血患者T1WI呈等信号,而T2WI则呈等或高信号,患者平均血肿量为(10.0~35.0)mL,具体的发生部位处在小脑、内囊、顶叶、额、丘脑与基底节。实践表明,在早期脑出血诊断中应用低场核磁共振(MRI),与CT检查相比,其诊断结果精准而可靠,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浩.低场磁共振诊断早期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122-123.
[2]高辉.低场核磁共振在早期脑出血的诊断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5):121.
[3]符大勇,王长德,李士坤,张廷峰,刘晓丽.低场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07):127-129+140.
论文作者:秦通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脑出血论文; 血肿论文; 患者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信号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磁共振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