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_李鑫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201203

摘要 目的 对急诊护理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50例于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25例。将常规护理运用于对照组患者,将急诊优化护理运用于观察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0%,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优化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对患者心肌功能有效改善,使死亡率降低,提高治愈率,使患者及家属具有极高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满意度

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也逐步上升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诱因,为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进而损坏心肌。变化快、起病急、具有危重病情,是AMI的主要特点,胸骨后疼痛是AMI的主要临床症状。如果未能采取有效和及时的措施,容易出现一系列症状,如休克、心力衰竭、容易并发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所以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恶性后果进行有效控制。针对我院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对其急诊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50例于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女20例,男30例,年龄48 ~80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将常规护理运用于对照组患者用,确诊后做好术前准备,对患者卧床休息进行指导,给予吸氧治疗和心电监护。

1.2.2急诊优化护理

将急诊优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患者,具体采取以下内容:

(1)入院前急救护理[2]。实施心电图检查,急救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使患者身体翻动尽可能的减少。并给予吸氧治疗,对其临床症状尽可能的缓解。对静脉通道准确迅速地建立,并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尽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对患者的脉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密切监测,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运至医院治疗。

(2)入院后护理[3]。在接诊AMI患者后,急诊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常规检查,如心肌酶、血常规检查,与心电图检查结果相结合,对患者病情尽快确诊。由于该病发病急,患者会有心理障碍产生,需要护理人员缓解其不良情绪,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并将该疾病的护理方法、治疗措施、危害和发病机制等相关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对患者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缓解,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3)术前准备及术中护理[4]。对患者术前相关检查工作进行协助,测定血电解质,对适合的造影剂进行选择。如果患者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焦虑、紧张等,需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测,一旦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减慢心率,有过度的心动,则需要马上采取对症处理的措施,为顺利实施手术提供保障。

(4)术后护理[5]。术后为了尽快排出造影剂,嘱咐患者多饮水。同时采用腹部热敷的方式,主要针对排尿困难的患者,必要时可留置导尿管。对患者病情及并发症进行密切监测,加强病房巡视力度,使患者平安度过心肌梗死急性期和卧床期。

1.3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 SPSS20.0 上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经 t 检验组间差异,若结果为 P <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0%。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讨论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约有200多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年约有50万的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作为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见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一个严重分支,其特点为变化快、病情危急、起病急,发病初期具有极高的死亡率,需要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6]。随着迅猛发展的医疗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并且有效控制了死亡率。在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在发病后1小时内院内死亡的患者达到了45%。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为心律失常,而解决心肌缺血缺氧则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将患者安全及时的送到医院,能使患者的抢救时间极大的节省下来,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通过各种急救措施的迅速实施,能使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目前一种新型的急诊护理方式,就是急诊优化护理干预。结合急诊护理工作强度和AMI疾病特点,需要对护理流程进一步完善,进而使急救延迟和各个环节的滞留时间缩短。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急诊护理干预更加系统化和规划化,由此降低病死率,并使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能使其护理技能和抢救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检查,能将各个环节所需时间最大程度的缩短,使患者能对医护人员的抢救和护理工作积极配合,以此使抢救效果达到最佳。

在本组研究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0%。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优化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对患者心肌功能有效改善,使死亡率降低,提高治愈率,使患者及家属具有极高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习慧.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05):112-114

[2]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观察[J]. 裴玉荣. 内蒙古中医药. 2016(16):79-81

[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J]. 赵小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38-40

[4]改良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J]. 吴晶晶.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15):66-68

[5]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提高危重急诊患者抢救效率中的作用[J]. 王敬军.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17):38-40

[6]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J]. 韦美桂.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23):48-50

论文作者:李鑫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_李鑫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