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与时俱进论文,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6)03-0037-05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实践有着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和阐释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当前思想理论界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发展观的演进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主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发展形式等的理论表现,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发展观主要要阐明的是三个命题: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趋向科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得到启示,特别是不同程度地受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苏联发展观和西方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并吸取了人类关于发展问题研究的成果而逐步深化的。近代以来,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采取了一种片面的发展战略,基本上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作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发展战略把注意力集中在投资上,认为资本不足导致投资不足,进而造成增长不足。同时,生产模式呈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这种传统的发展战略的确曾获得了较高经济增长率,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日益暴露,引发了诸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贫富悬殊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发展战略的缺陷在于:一是关注发展的手段而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二是把环境当作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传统的发展战略的缺陷,迫使人们反思自身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并向3000美元迈进,这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但毋庸讳言,我国的经济运行、社会运行中曾也出现过或仍然存在着一些非科学因素,如把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追求超越现实条件的发展目标、过于依靠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等。同时,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严重地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三农”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有的已经到了矛盾和冲突十分激烈的程度;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等占有资源不同,造成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和福利差距越来越大,利益关系愈来愈复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还必须看到,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加,劳动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等等。根据国际经验,今后的20来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可能面临两种前景:一是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二是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我们能否争取前一种前途而避免后一种结果,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一个既高瞻远瞩又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用一种新的发展思维来统一和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就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认真总结党带领人民推动我国发展的长期实践经验教训和吸取当代世界关于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又从四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

二、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应该说,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都不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首创。但是,它第一次把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概括为新的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创新和最大亮点就是“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和本质。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 (P294)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人”。[2] (P760)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总之,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不仅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价值归宿,而且揭示了其动力源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互相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他指出:“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3] (P925)这就是说,社会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之上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系统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 (P92)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动导向。真正做到了“五个统筹”,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实质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求真”,就是去伪存真,了解真实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并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只有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科学发展观强调求真务实,要求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审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战略和策略有效应对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正确把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既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又突出了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诚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发展、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发展观的形成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渊源。

三、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发展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形成的,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传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艰辛探索,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观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提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由于缺乏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主要是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借鉴了苏联的发展观,这对中国发展观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毛泽东最先认识到苏联发展模式与苏联发展观的问题,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开始探索发展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弥足珍贵,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和周恩来所作的报告都谈到了改进经济体制的问题,陈云的大会发言明确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经济体制“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这些都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探索。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遭受了挫折,教训深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体走的是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把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发展观的发展目标。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目标,四个现代化主要也是经济发展目标,因此这个发展目标是不够全面的,但当时国外的发展观也是经济增长观。邓小平没有停留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上,他以“小康水平”和“三步走”战略替代了原来的“四个现代化”战略。他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与当时国外的综合发展观相契合,但可持续发展不够突出。江泽民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目标从经济和社会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这样的发展目标更宏大、更长远,这与国际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相一致。胡锦涛在新世纪初提出的发展目标最具有全面性,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目标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5]

总之,科学发展观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对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我国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的目的更加明确,发展的前途更加宏大。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甚至会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因此,始终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久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总起来说,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整体推进的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发展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手段、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效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体现在宪法所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上,而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动性。以人为出发点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具体转化为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强大力量。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取得成效,更不可能持久进行。依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注重把发展这个主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创造精神。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高度政治文明;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都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对人民的利益实现有利,是判断发展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发展是否正确的根本尺度。[6]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现在,中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标签:;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