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工资”刹住国企人才流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论文,工资论文,人才流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少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谈起国企的人力资源政策时总感到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国企面对的最大挑战将是人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企业外的人才招不进来,企业内的人才留不住。隶属于北人集团的第四印刷机械厂,几年前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然而,作为中国第一家实行“谈判工资”的国企,依靠这种“激励机制”帮企业走出了人才困境。
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北人集团第四印刷机械厂在实行“谈判工资”之前,人才的流失实在让主管人事的副厂长王建中伤透了脑筋。1995年,进了4个大学生,走了8个技术骨干;1996年,进了11个大学生,走了14个技术精英。王建中认为人才流失就像水土流失,走的不仅是人才,还有养份,企业的养分流失尽了,企业也就完了。当时有一个姓陈的大学毕业生,在机械业有着突出专长,加上勤奋好学和爱钻研的劲头,自己能够搞出复杂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程序。他为了钻研业务,除去生活费,一个月700块钱工资全部买了工具书。王建中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当场就奖励了他1000块钱。这件事情在厂里引起了强烈反响,都认为四厂重视人才。然而没过多少时间,这个人还是交给王建中一份辞呈,原因很简单:四厂的工资实在太低了,而准备接纳他的一家三资企业给他的月薪是3000元。
从1991年到1996年,为了挡住人才流失的潮水,四厂筑了四条“堤坝”:劳动合同一签就是10年;收取高额违约金;扣留档案;不转人事关系。然而,要走的人才还是留不住。无奈之下,出台了所谓的“三不要”政策:名牌大学毕业生不要,发达地区和城市生源不要,成绩太好的学生不要。即使这样,人才流失还是相当严重。痛定思痛之后,厂领导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人才市场已经放开,国企传统分配模式下的结构工资对人才已经失去吸引力,行政手段“围追堵截”不解决本质问题,要留住人才,就应该给人才相当的市场价位。
工资由谈判定多少
经过四厂领导一番周密的酝酿,在1997年,技术科的61名技术人员被告知,他们拿了多年的岗位技能工资被“冻结”,取而代之的是“谈判工资”:企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参照人才市场的“价格指数”,一人一薪,确定新的工资标准。经劳动人事科审核,厂务会议批准,征求工会意见后,由技术科长代表厂里与技术人员逐个协商谈判。谈判过程中,技术人员有权提出加薪要求。“谈判工资”数额保密,技术人员接受者留,不接受者可以另谋高就。“谈判工资”为单一工资形式,只设工资一项,不再搞奖金、津贴、补贴、非实物性的劳保、福利费。企业财务实行分账制,按国家规定分别计入工资总额,福利支出等项做财务处理。职工工资中扣除福利费等,其余依法照章纳税,并支付各项保险费用。谈判的结果是,月增资在600元以上的4人,400元至600元的11人,200元至400元的23人,13元至100元的14人,维持原工资的只有1人,降低的有3人。人均月增资315元,最高的增资为715元,月薪减少最多的达180元,同年参加工作的,月收入最多相差900元。
王建中说,为了摸清楚人才的市场价位,负责谈判的领导班子经常去人才市场调查信息,经过对人才市场信息研究后定出的人才价位,放在人才市场上也很有竞争力。所以,在谈判的过程中,工资档次虽然拉的很大,但没有一个人找领导对谈判工资提出异议。“谈判工资”的推行也出乎意料的顺利和平静。到今年为止,全厂660多名职工中,已经有100多人实行“谈判工资”,这100人中,一半是技术人员,一半是工人。
谈判工资引凤还巢
“谈判工资”从1997年出炉之后,不仅遏制了人才的流失,也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原来千方百计“卡”,人才想方设法“飞”,如今“闸门”大开,明确宣布凡不接受“谈判工资”的均可申请调走,真正的技术人才队伍反而空前稳定。原来想调走的技术人员打消了念头,已经跳了槽的又想吃回头草,而原来那些赶都赶不走的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由于工资降了一大块而毫无意见的走了,形成了现在“优秀人才留得住,一般人员流的动”的局面。许多技术人员说,“谈判工资”打破了“结构工资”,改变了在薪酬方面往往论资排辈的传统,使他们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既有了成就感,又有了风险感,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真的不一样了。
“谈判工资”谈到现在,技术科业务骨干的月薪可以达到4000元。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业务骨干倾斜,合理拉开了收入差距。受“谈判工资”这种灵活激励机制的感召,一位出国的高级工程师重新回到了厂里,而每年新接受的大学毕业生当中,北京生源的占了很大一部分,现在来自清华的学生就有三名,其中一名还是研究生。厂子与技术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也从10年改为3年。四厂也有了新的“三不要”:不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不要,学习成绩不好的不要,大专生不要。企业有了人才,效益自然一年比一年好,2001年新产品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0%,这都是研发技术人员齐心协力的结果。面对今天的这种情况,“谈判工资”的创始人王建中说,“谈判工资”起了巨大的作用。
标签:人才流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