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标点、熟语纳入考试范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熟语论文,标点论文,考试大纲论文,语文论文,考试范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董晓平认为:
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作了局部的调整。整个试卷的题量由原来的26个题调整为25个题;主、客观试题的赋分也做了调整,第1卷客观题由原来的45分降为42分,第2卷其他题由105分增至108分。
考点的调整和变化表现在: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列为正式考试内容,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一要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二要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所谓“熟语”是指常用的固定短语,不能拆开使用。如:“鸡蛋里挑骨头”、“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熟语比成语的使用范围更为宽泛,它能使汉语言更加凝练。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考查也有调整,第一卷中,文言文阅读由5道题减为.4道题,第二卷文言文翻译由5分增至8分。
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部分中,今年将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大纲同时明确了今年不考查的内容包括:识记中国和外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国别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2004年作文仍然是话题式作文,考试的要求仍然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发展等级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复习备考建议:要以“考试大纲”为纲,梳理语文学科的主体能力及相关的知识点。现行语文高考的测试内容可以整合成四个能力测试模块:即语言运用能力模块(9个题,30分);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模块(7个题,30分);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模块(8个题,30分);写作能力模块(1个题,60分)。通过对学科主体能力及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整合,我们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知能合一的网络,它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这个网络中还包括各种能力模块考查内容的类型、能力层级和题目设置的切入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网络的形成,需要勤想多思精练,而不是靠题海。一旦形成这样的网络,同学们将可以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地面对语文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