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_赵茜,张传玲

赵茜 张传玲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徐州 221002)

徐州市儿童医院检验科 (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和徐州儿童医院住院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 采用BACTEC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MicroScan auto SCAN-4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016例标本中分离鉴定出154株细菌,阳性率15.2%,革兰阳性菌占 80.5%,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占多数(60.4%),其次是肠球菌(9.1%),金黄色葡萄球菌(5.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占多数(10.5%)。药敏结果除葡萄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外,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CNS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耐药性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是目前新生儿期重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有时无特异性,及时进行血培养可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并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最可靠的依据。现对我院和徐州儿童医院2010年1月—2015年8月间住院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来源 2010年1月—2015年8月临床诊断或疑诊为败血症的住院新生儿血培养标本1016例。

1.2仪器与培养基 血培养采用BACTEC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阳性结果使用MicroScan auto SCAN-4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生化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MIC),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细胞菌ATCC27853。血培养瓶、细菌鉴定/药敏板(PC20,NC31)均为仪器配套产品。

1.3方法 所有血培养标本均为治疗前无菌手续采血2ml注入儿童血培养增菌瓶中,放入BACTEC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35℃培养监测。仪器报警提示为阳性时,及时转种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同时涂片做革兰染色。

1.4结果判断 仪器报警提示为阳性者,转种培养有细菌生长为阳性,无细菌生长为假阳性;仪器检测5天未报阳性,用血平板转种培养无菌生长为阴性,有菌生长为假阴性。

1.5鉴定 分离出的细菌根据涂片染色接种相应革兰阳性、阴性鉴定/药敏板,35℃孵育18—24小时,用MicroScan auto SCAN-4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结果

2.1病原菌分布 1016例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细菌154株,阳性率为15.2%。在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24株,占8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要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为首位(57株,占37.0%);革兰阴性菌30株,占19.5%,以大肠埃希菌为主(16株,占10.5%)。见表1。

2.2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率:见表2、3。

表1 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比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重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较易感染。新生儿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在出生头几天内尚未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感染后易扩散而导致败血症[1]。

本资料显示,我院和徐州儿童医院1016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共检出154株病原菌(15.2%),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80.5%),其中葡萄球菌占多数(65.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其次为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国内文献报道 [2]一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过去被认为是环境污染菌,而现在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一方面是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相对较差,易受CNS等条件致病菌的侵袭,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生儿监护中心的建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侵入性治疗机会的增加,使得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日益增多,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葡萄球菌表现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而CNS青霉素耐药率也高达96.2%,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60.2%和85.8%。说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在葡萄球菌感染中已占很高比例,尤其是耐甲氧西林的CNS已成为突出问题。葡萄球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很高,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未发现耐药,对环丙沙星、利福平的敏感性也较高。

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两者均为条件致病菌,常有较高的耐药性[3]。本资料显示两种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而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由于近年来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6株大肠埃希菌中有4株产ESBLS,而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3株产ESBLS。据NCCLS产ESBLS菌株对所有的青霉素、头孢类和氨曲南耐药,故其治疗应首选亚胺培南或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剂[4]。

综上所述,及时、准确地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并根据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正确处理非常重要。临床也应加强对血培养的检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儿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4-255.

[2] 黄翠雯,周晓光,黄嘉信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071.

[3] 杨宝峰.药理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4-428.

[4] 刘文思,王红梅,唐银等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患者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24-726.

论文作者:赵茜,张传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_赵茜,张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