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玩的就是概念——两节代数公开课后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数论文,课后论文,两节论文,概念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邦河院士说“根据我上大学以后搞数学研究的经验,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数学玩的是概念,而不是纯粹的技巧.因为中小学数学里面的概念比较少,所以就在一些难题、技巧上下工夫,这恰恰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值得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深思。 概念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精华和浓缩.概念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课型.如何能使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过程,领会概念的使用方法,领悟概念的实际应用则是概念课的核心要求.笔者就本人本学期开设的两节公开课: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2.7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以下简称课1),校内公开课,本班上课;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下“6.1二次函数”(以下简称课2),参评无锡市教学新秀的评审课,借班上课,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推进的“三步三段式有效课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谈谈“入趣、入真、入理”在代数概念课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一开始就让一节课“先声夺人”抓住眼球?创设合适的情境是较好的选择.根据情境使用目的可以将情境分为两类:一类注重短时效应,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设计;一类注重长远谋划,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1.小趣谋“局” 笔者在讲授课1时,先播放了一段拉面师傅拉面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呈现视频时,笔者的旁白“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将拉面过程中的“拉”“扣”这两个动作解释得较为清楚,为后续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然后依次呈现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表示出体现运算过程的算式: (1)1根面条拉扣1次成________根; (2)1根面条拉扣2次成________根; (3)1根面条拉扣3次成________根; (6)1根面条拉扣6次成________根. 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亲切、教学内容的活泼,可以把略显枯燥的概念课变生动起来。学生在观看视频、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既调节了气氛,又初步感受到本节课乘方概念的本质:求几个相同的有理数积的运算。这为“入趣”之后“入真”做铺垫。但是,此情境所产生的趣,只是为进一步探索乘方的概念服务,价值仅限于本课. 2.大趣谋“篇” 笔者在讲授课2时,该校刚刚进行期中考试,同时,由于进度原因,该校在九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学习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对本课要学什么毫无准备。于是,课前笔者呈现了两张图,与学生交流“我们是不是刚刚期中考试?(生:是!)考得怎么样?(生回答好或不好)其实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甚至是整个人生,都可以看成一个函数,有高峰也有低谷。如果你处于高峰,请你不要过分得意,也许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如果你处于低谷,也不要过分难过和气馁,更不能丧失信心,因为风雨之后必有彩虹,黑夜之后必是黎明.”开宗明义,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函数.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考后心理辅导. 笔者接着展示了一个等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后满分=笑到最后”.向学生简单解释考后满分和笑到最后的含义后,话锋一转:其实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蕴含了一个数学思想方法——类比.今天我们将用类比的方法学习一个新知识。趁势追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类比,通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化定义,类比二次函数的定义.同时也在课堂上进行了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一举两得. 笔者此处呈现的两张图为后续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埋下了伏笔,展示的这个等式,也为学生在学习上的长足发展提供指导. 课堂上教师创设恰当情境引入,并设计合适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引导其积极思考,求知求真.同时,情境不能仅仅为了“趣”而“趣”,不能仅仅图课堂之一时热闹,趣中有理、趣后求真方为情境入趣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 数学概念的教学,关键是概念的引入和认知,入趣只实现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概念的引入做铺垫;入真则是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辨析、迁移以达到概念教学目标的实现. 1.以“心”求“信”,务实求真 概念课的教学首先应明确“讲什么?”“是什么?”“怎么讲?”,这三个问题的指向均是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什么。抓住概念的核心、挖掘概念的本质,概念课上得才有效果,才可信. 课1中,乘方的概念是求几个相同有理数积的运算,其核心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为什么要引入乘方运算?这种运算和乘法运算有什么联系?笔者在展示拉面视频后又追问:1根面条拉扣100次成多少根?学生自然产生了困难,部分提前预习的学生提出了这个名称。笔者趁势导入概念,展示了幻灯片1,以此呈现乘方概念,并将此概念与学生小学时所学的平方、立方联系起来,它们只是乘方的特殊形式。随后,笔者呈现幻灯片2,将乘方和幂的概念完整刻画,让概念不留死角.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乘方概念的意义,笔者呈现了两个练习题。 练习1:根据乘方的意义,把下列乘法式子写成乘方的形式: (1)1×1×1×1×1×1×1=________; (2)3×3×3×3×3=________; (3)(-3)×(-3)×(-3)×(-3)=________; 练习2:根据乘方的意义,把下列乘方写成乘法的形式: 两个练习,把乘法式子改写成乘方形式;把乘方写成乘法的形式,一正一反,牢牢围绕着乘方的核心——“相同有理数的积的运算”开展教学,将对概念的理解落到实处. 2.以“变”求“辨”,去伪存真 概念的辨析,则是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变式或概念形式的变形以实现对概念本质的认知. 课1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的意义相同吗? (2)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课2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 例1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若是,分别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通过对几个改变形式的关系式的辨别,进一步阐述了形式化定义的要求——看形式:①等号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整式;②a、b、c为常数,且a≠0;③等式的右边最高次数为2. 3.以“同”求“通”,迁移悟真 “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在讲授课1时,为使学生明确“幂”与“乘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笔者将四则运算及其结果与之比较:加法运算的结果叫和;减法运算的结果叫差;乘法运算的结果叫积;除法运算的结果叫商;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这样,通过“加减乘除”与“和差积商”之间的关系,迁移到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乘方是一种运算,明确幂是乘方的结果。 在讲授课2时,笔者设置了例2. 例2 . (1)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2)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3)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此例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共性——从形式上进行定义;明确判断一个函数属于哪一种函数的方法——看形式. “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同时,“标准”指出“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课堂教学还应把握原理,善讲道理. 1.把握原理 课2中,笔者设计了一道习题:已知函数y=+bx+c(其中a、b、c是常数). 当a________时,是二次函数; 当a________,b________时,是一次函数; 当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时,是正比例函数. 这个习题呼应了例2,同时又对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形式化进行了归纳总结,让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会做题上,而且要把握住问题的相关原理。 2.善讲道理 课1中,笔者在整节课结束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观察、比较下列两个式子,说说你的感触. 学生畅所欲言,从中总结出很多精辟的结论:①我每天比前一天多努力百分之一,一年后,我将不是原来的我,我的实力将是原来的37倍,反之,如果我每天比前一天少努力百分之一,那么一年后我也将不是原来的我,我的实力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三;②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很远;③积跬步以致千里,积怠情以致深渊。 笔者仅根据两节代数概念课的教学片段,肤浅地阐述“入趣、入真、入理”.事实上,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人为地割裂开三者的联系无异于舍本求末.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渗透“趣的融入、真的深入、理的汇入”,片面地强调教学的某个环节仅能体现入趣、入真、入理中的一个方面,都将不能较好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数学在玩概念--两节代数公开课后的思考_数学论文
数学在玩概念--两节代数公开课后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