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症结:发挥教育理论研究服务功能之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关键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理论研究为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服务(以下简称服务)的问题,是关系到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要不要服务的问题上,虽然认识还有待深化,但应当说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然而在如何服务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大量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理论研究服务功能的发挥。本文就怎样才能发挥教育理论研究服务功能的有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服务过程的四个要素
我们研究服务问题,首先应当明确,服务作为一种范畴和过程,它的内涵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方向及要领,将认识引向深入。
我认为服务由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一是服务主体,二是服务对象,三是服务中介,四是服务环境,其核心是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服务中介与服务环境是服务活动所必备的条件。
从教育理论研究为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服务这一特定关系出发,显然,教育理论研究是服务的主体,教育实践是服务的对象。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还有各自构成的要素。就服务主体而言,必须具有的功能及承担这种功能的载体,即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就服务对象而言,则必须具有接受服务的需求及其载体,这种载体从机构讲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从人员讲是管理决策者与广大教师。
服务功能由服务主体的属性所决定,它应有利于服务对象,能够构成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正是这种服务功能与服务需求的一致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供需关系。如果供需一致,服务活动就会比较顺利,效果也会好。如果供需脱节,不论出于哪一方面的原因,服务活动就会受阻,自然效果也不可能好。教育理论研究作为服务的主体,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归根到底是由其功能能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而言的,这也正是服务对教育理论研究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
服务中介,是指在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起沟通作用的各种中间环节,是服务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服务环境是指制约服务活动的外部条件,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状况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其中最重要的是决策体制、经济条件与学术环境。
分析可见,服务能否顺利展开并富有成效,是由服务需求的程度,服务功能发挥的程度,服务中介健全的程度及服务环境有利的程度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
二、当前服务问题的症结何在
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不到20年,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它始于服务的需求,并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不论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方面,还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的服务状况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之间,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着梗阻与相互脱节的现象。服务的一方认为不是不愿服务,而是使不上劲,或者使了劲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被服务的一方面则认为理论研究脱离实际,派不上用场,解决不了多大问题。理论研究要为实践服务,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这个道理似乎都懂,但在实际关系上却是若即若离。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决策体制尚未完全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长官意志与经验决策的阶段,这就大大抑制了教育决策对教育理论研究的需求,即令存在某种需求,又往往是把理论研究作为对既定决策解释、宣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决策的根据或条件。
二是作为服务主体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存在某些先天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独立意识及面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探究、敢于直言的学术风气,乃至往往将“跟风”当服务,在这种状况下,研究成果的价值及其对实践的影响也就十分有限了。
三是没有认真研究和解决服务中介问题,这使本来就存在的隔膜不仅没有得到沟通和调节,反而使距离拉大。
正是由于服务需求和服务功能的发挥两个方面的不足,加上中介不畅,故造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相互脱节和梗阻的局面。因此如何增强教育理论研究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教育决策体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服务对象对服务的内在需求;认真解决服务中介环节的问题,便成为目前改善服务状况的症结之所在。
三、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
要使教育理论研究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使服务功能与服务需求达到一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的关系,也就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界是由其研究任务的不同所决定的。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现象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获得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它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解释及发展趋势的预测,而不是提供实践的方案。这种科学认识虽然来自于教育实践并是教育实践所必须,然而从服务的意义上讲却是间接性的。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与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不同的是,它的任务是将科学认识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设计思路和方案,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
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出发,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对教育固有规律的认识,而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则是对教育的改造与创造,两者之间,一方面具有不可取代性,同时又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因而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是绝对必须的。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倾向是对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忽视。从现象看,基础理论研究有“四难”,即立项难、经费难、坐冷板凳难、队伍稳定难,而实质性的问题则是对基础理论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在解决教育难点的问题上,这种倾向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面对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像经费严重短缺、普教片面追求升学率、高教质量滑坡、德育有效性差等重大难题,往往是绕开对问题本质及成因的实事求是的深入探究,脱离教育基本原理的指导,就事论事地开“药方”、作决策,不仅使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在某些问题上违背教育常识,对教育实践产生误导。其实,解决难题还不在于其本身的难度,而是难在实事求是,难在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的结合。
有位物理学家指出:“我国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先天不足,几十年来又多次受到冲击,至今仍未被真正重视”,而这种状况“受害最深的其实是我们最需要的应用研究。”〔1〕这的确是非常精辟的论断。 值得我们深思。
四、决策体制与服务需求
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教育决策,不仅需要对教育实际的充分了解,还需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的依据。这些道理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在实践中人们又往往忽视理论的价值呢?这里除了认识问题外,还有一个决策体制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决策体制对教育理论研究的需求即服务的需求是大不一样的。
教育领域的决策有广狭之分,狭义是指教育领导管理的决策,广义则还包括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决策,这里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决策。
决策是一个由谋到断的过程,在经验决策的体制下,决策者包括集体与个人,基本上是自谋自断,也有请人参谋的,不过无论自谋还是参谋主要靠的是经验,在这种体制下,由于缺乏一种内在的机制,所以对理论研究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即令有所需求也往往是先决断,然后再赋予理论的诠释或论证,这就大大降低了理论对决策的科学价值。
对教育理论研究的真正需求只能是来自教育决策体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决策研究与决策行为的分离,则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
决策是对多种可能方案的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所以决策是一种由多到一的选择过程。面对现代教育的各种复杂问题,即令是很有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修养的决策者,若将谋与断集于一身,也是难以作出正确决策的。因此,决策研究与决策行为的分离成为现代决策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决策研究的任务是,在充分运用已有理论成果与深入剖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为决策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而决策行为则是决策者从多种方案中作出选择与决断,至于这种决断是否正确,当然还须由实践作出检验。在这种决策体制下,理论研究的参与就会成为决策过程的内在需要,从而势必强化理论研究的服务功能与决策部门对服务的需求。
要充分发挥决策研究的作用,需要决策者对决策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为决策研究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学术环境。决策研究虽然是按决策者提出的命题作文,但这种命题只能是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应是“命观点”。若按决策者预设的框框作文,不能越雷池一步,决策研究就失去了提供选择的意义,而沦为一种文秘工作。所以决策者只需决策研究人员在所需解决的问题上同自己保持一致,而不在于观点上的一致。
五、重视和加强服务的中介环节
中介环节的薄弱,是造成理论与实践、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脱节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强服务的中介环节应引起教育理论研究机构与教育主管部门双方的重视,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加强服务中介环节,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注意发挥教育评价研究、预测研究、实验研究、决策研究等应用研究的中介作用。上述研究之所以具有中介作用,是因为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必须以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基础理论为依据,二是必须面向教育实际并直接进入教育实践领域,因而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既能推进两者的沟通与结合,又能通过这种结合推进两者的发展。用形象的说法,也就是抓住中间,联结两头,带动两头。
2.建立和健全中介机构。就现有机构而言,各级教育科学规划机构就是一种具有中介性质的机构,它主要是通过教育研究课题的筹划与立项,协调与沟通研究部门与决策部门,也就是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供需关系,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比较薄弱的是教育信息系统与教育成果评价推广系统,还有待加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须提倡如同文学评论性质的教育评论,开展对教育研究成果的批评与评价,这样既有利于活跃学术空气,于褒贬之中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优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现行的孤立的评奖形式,除对获奖人员有激励作用外,其实际的社会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3.根据课题的性质与实际需要,组织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联合课题组。这种课题组对沟通两支队伍的关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很有意义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周远清同志的倡导下,已连续组织了两项重大课题的联合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具有中介意义的课题组织形式是值得提倡的。
六、服务主体自身建设与服务质量
发挥教育理论研究的服务功能,必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作为服务的主体,可多从自身下功夫,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与服务质量,改进服务工作。
教育科学是在教育的变革中发展的,它既受教育变革的推动,又是教育变革成果的理论总结。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不仅要同改革教学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而且要以改革作为前提条件。”〔2〕所以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就教育科学的发展而言,绝不是什么外加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需要。这种建立在对教育科学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服务意识,是每个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所不可缺少的。
实事求是教育理论研究队伍思想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前提。按毛泽东的概括,“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在研究。〔3〕对每个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来说,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思想路线, 第二是一种科学方法,第三还是一种思想作风。不论在哪种意义上都是不可缺少的。要把实事求是视为教育研究工作的生命线,背离实事求是,研究工作就会失去生命力,研究人员就会丢失求真的精神与独立的人格,研究工作也就仅仅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还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在高教研究机构与队伍中,有必要逐步形成一种合理的布局,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另一方面也应注意两者的交叉。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不要拒绝必要的应用研究,有的还须以应用研究来养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的,要注意吸收基础研究的成果,也可从事一些基础研究。不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从研究的性质出发提高研究的水平。目前不少研究文章或著作,上不沾天,下不沾地,是既缺课论又缺实际的泛论,这种“成果”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这种“研究”也是极不可取的。
教育理论研究服务功能的发挥,除其他有关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取决于研究水平,而研究水平则取决于服务主体的服务意识及思想上、学科上、队伍上的建设,这便是我们应当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