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航天医院 湖北 孝感432000)
【摘要】目的:探究血凝监测的相关因素对血凝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并进行血凝检测的患者不合格标本54例,并按照采血量小于1.5ml、采血量大于2.5ml以及是否存在血液凝块三个因素分为三组,与正常采血方法所得出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血量<1.5ml,采血量>2.5ml以及血液凝块三个影响因素对血凝四项,血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检测的结果与正常的采血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有关血凝监测的血液采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采集技巧,认真核对相关细节,严格保证人为因素对于血凝监测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血凝检测;凝血酶原;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血凝检测被广泛应用于出血性疾病、产前孕妇凝血功能筛查,血栓性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监测以及手术适应症的确定中,其主要检测项目包括四项,血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1]。其监测结果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工作的进行,由于自动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分析结果的精确度,所以人为因素就成为了对检测结果影响的较为重要的一环[2]。探究对血凝检测结果影响的院内人为因素,对指导血液采集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为临床各科室的诊断参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并进行血凝检测的患者不合格标本54例,但无明显影响凝血功能的疾病,其中采血量>2.5ml的有21例,采血量<1.5ml的有17例,标本凝固的有16例。各组内患者在年龄,性别均没有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特征,具体情况如下表: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购自美国ACL ELITE 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与本仪器相配套的试剂。
1.3质量控制
标本在正式检测前均进行质量控制,确定无失控的前提下再进行其他标本的检测,本科室间质控的结果均为合格,满足进行监测的标准。
1.4样本采集
所有重新采集的标本均与不合格标本为同一患者,并确保在采血过程中穿刺顺利。使用血凝专用真空采血管准确采集静脉血液2ml,立即颠倒混合,确保无凝块。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3.0软件进行分析,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检验标准为p=0.05。
2.结果
采血量<1.5ml,采血量>2.5ml以及血液凝块对血凝四项,血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结果与重新采血检出的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见表二。
3.讨论
血凝检测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规的监测项目,在术前检查、抗凝治疗以及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血凝检测的结果也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饮食习惯和药物(如抗凝药物等)对结果都会产生影响,需要医护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仔细认真的询问,如是否按照要求禁食,是否服用华法灵等,使医务人员对化验单结果做出准确的解读。患者在进行血凝检测前应该保持空腹,平静的状态,由于血液采集人员和检测的操作不符合规范也会对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3-4]。在此我们选取了采血量<1.5ml,采血量>2.5ml,以及血液凝块等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相关因素,以探究其对血凝结果产生的影响。
当样本含量小于标准采血量(<1.5ml)时,由于抗凝剂所占的比例大于1:9的标准比例,会改变血浆中钙离子的浓度,从而血凝时间会相对延长,反之(采血量>2.5ml)血凝时间会相对缩短,所以应该使采血量控制在2.0ml为佳[5]。样本的储存时间对于血凝的检测结果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与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认为温度越高,放置的时间越长对检测的结果影响就越大[6]。一般主张在采样后立即进行检测,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立即检测的血样,应该放置在4.。C的冰箱中进行保存,也要在24h之内进行检测,以防止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而在临床的实际工作当中,输液也可能会对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输液会将血液稀释,影响血液的浓度,从而使血凝时间延长[7]。血液凝块的产生与未及时加入抗凝剂或加入抗凝剂未及时混匀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恰当的离心方式可能造成血液凝块的发生,从而使得仪器不能够准确的检测到相关物质,从而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8-9]。采血量<1.5ml,采血量>2.5ml,标本凝块,保存时间等因素均可以对血凝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检验人员要特别重视对样本的验收和检查,收到样本后先观察样本量,然后看是否有凝块。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要及时退回,要求重抽。
在标本检测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使得检测的结果错误,甚至影响到临床医生的决策和治疗,所以在进行血凝检测时,应该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相关操作,采血量要达到相关标准,采集的血液要及时进行检测,放置血样本要符合相应的温度条件,采血部位也要引起采血护理人员的注意,绝不能采集输液同侧静脉血进行检测,也要排除血液凝块对于凝血时间的影响,尽量减少各种医院中由于护理人员采血时的人为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科室提供真实而准确的临床数据[10]。
参考文献:
[1] Lira PR,TakasakaI,Arieta CE,et al.Correlation factors disscussion and expermental evalutionon influenced coagulation test results[J].J Medical Forum,2013,34(7):18-19,22.
[2] 宋海容.过程外因素对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71-172.
[3] 程爱和,张丽霞.样本采集因素对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1,24(6):3885-3886.
[4] 杜春然.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130-131.
[6] 彭春花,王秀华,陈元媛.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33-1735.
[7] 余明杰,贾明合,王萍,等.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622-623.
[8] 江雪松.影响检验分析前血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8):71-72.
[9] 张俊,董卫国.PT 及APTT 检测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5):3339-3341.
[10] 陈素娟.影响血凝指标的相关因素探讨及实验评估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7):18-19,22.
论文作者:陈明坤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血凝论文; 血液论文; 时间论文; 标本论文; 因素论文; 血量论文; 血浆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