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中语文课文选取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材尤其是语文教科书,从来都是面对广大的人群,直接影响接受教育的青少 年,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程度之深,古今中外没有什么书籍能与 之相比,即使是最具普及性的读物也是望尘莫及。”(注: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而我们知道,中学语文课本主要由课文系统、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四大块组成,其中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基本围绕课文 系统来设定,因此,语文课文的选取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文选取 较以前有较大发展并逐步完善,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如尽人意之处,对于课文选取存在的 问题虽已有很多人予以揭示,但总的看来这些揭示还缺乏全面性。那么现行高中语文课 文选取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本文拟根据教育界人士和高中生对现行高中语文课文选取 的看法来寻找这些问题,促进教材课文选取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一、教育界人士的看法
此处仅选取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人士关于课文选取的一些代表性看法:“比例(原文指 古今中外不同社会地位作家的作品)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注:丁肇熙.中 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文教资料,1995.6)在选文所涵盖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 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 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注:丁肇熙.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文教资料,1995.6)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 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注:丁肇熙.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文教资料,1995.6 )“语文教材很像政治思想工作的卓具形象性的宣传脚本。”(注:严华银.最重要的是 单元教材科学化.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3)“基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了适 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语文教材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应革新,使之有别于现在的教材。以 此观点来看,现在的语文教材,似乎可以说,其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同我们这个伟大时 代的要求还不甚适应。现在,我们应充分意识到我们对社会和学生的责任,以更多的热 情和精力,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都更顺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教材。在内容方面,在保证 高质量的前提下,应力求反映人类社会特别是我国人民和青年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国 家、民族、生存、环境、文艺、科学、信息、语言、文学、艺术、民俗等问题。而在形 式方面,则应力求采纳一些对学生产生实际影响的文学样式,诸如科幻作品、推理小说 、武侠小说和纪实文学等。这之中,科幻作品最富价值,它包蕴着科学对未来内容和形 式方面的预测和关注。这也就必然要求改变文言文教材的现有地位和比重,既要保持昔 日信息,又更加重视即时信息。”(注:朱绍禹.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发展趋势.上饶师专 学报,1997.2)“注意选取反映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和平问题、人口 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科学问题、法制问题等等的作品,以反映时代的脉搏,使 学生更好地树立现代意识和呼吸到新鲜气息。”(注:朱绍禹.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发展趋 势.上饶师专学报,1997.2)“现行中语教材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脱离现实生活,缺乏这门 渗透人文精神的学科应该具有的时代感。”(注:杨先武.中学语文教材亟须改革.学语 文,1998.6)“从现有教材看,内容仍然偏深、偏难、偏高、偏重、偏旧,不能给学生 留出广阔的学习空间。有些知识束缚学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人化、伟人化、男 性化倾向。”(注: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与发展”座谈会 综述.教育研究,1999.1)“令人遗憾的是,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不仅没有具备起码的‘世 界文化’的眼光,反而对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抱着一种敌对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三个层 面上分析:一是选文的数量,二是选文的标准,三是对文章进行的分析。从三个方面都 能够看出,语文课本的编选者对跟中国文学同样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学进行了 阉割和改写,把非常片面和狭窄的所谓‘最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灌输给孩子们,进而对这些作品作了极其可笑的扭曲。这种教育思路对新一代青年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极其不利。”(注:余杰.阉割外国文学.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二、高中生的看法
为了解高中生对目前高中语文课文内容有什么看法,本人设计了一份“新编高中语文 教材(人教版)课文印象调查表”,让学生对高中语文一至四册(注:作调查时,本地区 该教材才试行至第四册)的课文作出印象选择。选项依次为“很喜欢”“喜欢”“不喜 欢”“很不喜欢”“其他”,最后设了“原因”栏,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作一简要说明 。每册课本调查对象均为100人,其中50人为普通高中的学生,50人为五年一贯制大专 班的学生。前者有高考压力,后者无高考压力,我想这样调查出来的结论应该更具有普 遍意义。
调查结果中,第一册教材,有4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注:如学生喜欢某作品,就不会 把它纳入“其他”项,故此处把选“其他”项者,与选“不喜欢”“很不喜欢”项者均 纳入不喜欢某作品行列中)的课文有13篇,约占该册书总篇目的52%。第二册教材中,45 %以上的学生不喜欢的课文有13篇,约占该册书总篇目的54%;同时第二册教材中有50% 以上学生不喜欢的课文有7篇,约占该册书总篇目的29.2%。第三、四册书课文全部是文 学作品,我们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是学生喜欢的内容,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调查结果反映 出参加者中只有21.6%的学生喜欢两册书中的所有作品,78.4%的学生都有自己不喜欢的 作品。而且这78.4%的学生不喜欢的篇目平均有13.4篇,约占三、四两册书课文总篇目 的17.6%。
既然第一、二册书都分别有近半数的学生不喜欢课本中半数以上的篇目,第三、四册 书课文基本上是被公认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从常理来看应为绝大部分学生非常喜 欢,然而,有一大部分的学生不是这样,他们不喜欢的篇目占总数的17.6%之多,可见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同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不喜欢某篇课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 的原因可能与课文内容并无关系。如从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不喜欢一些古文,其原因就 不只是因为教学上要求背诵这些文章,还有别的原因,只是学生在调查表中没有反映, 如教师“教”得不好,没能使学生觉得这是好课文而产生兴趣等。但从调查来看,所涉 原因概率最高的就是课文内容自身存在不足。这不足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可以归纳 为如下几个方面:1.课文有内容,但与“我”的生活没关系;2.课文内容难懂;3.课文 内容无意义,没什么可学;4.课文内容已过时,学了也没用。对于学生不喜欢某些课文 ,有人可能认为原因出在学生自身,即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不够,接受能力低,而不是 课文内容出了问题。虽为高中生,自身素养尚未及高中水平,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但 问题是,我们的调查对象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圈子或极少数人,因此,调查结论具有一定 的可信度。另外,即使是调查对象的思想文化素养未达到应有水平,鉴于现实情况,我 们也只能是让各科的教学与学生现有水平接轨,以求逐步提升他们的品位,对于语文课 文来讲,应该是改变课文以适应学生,而不应该无视学生实际状况,硬按学生的应有水 平选择课文,进行拔苗助长和强行灌输。
就学生认为教材自身存在的四点不足与教育界人士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相比较看其观点 是否一致。学生认为课文内容与自己生活无关,其实就是教育界人士所说的课文内容与 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认为课文内容难懂,也就是教育界人士所说的课文内容偏难、 偏深,而偏难偏深之感其实亦因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所致;学生认为课文内容 过时,也就是教育界人士所说的课文内容偏旧或缺乏时代感。对于学生认为课文内容没 有什么意义,我们有必要看一下他们于此所选的具体篇目,以便于把握住他们的真实意 思。像《杜鹃枝上杜鹃啼》《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过万重山 漫想》《内蒙访古》《胡同文化》这些文章,就被不少学生看作“无聊”“啰嗦”“无 实质意义”“萝卜青菜,哪地方没有”。学生的感觉是如此,可结合这些课文的具体内 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所谓课文内容“无意义”,其实还是由于这些内容要么与 他们的生活无关,使得他们难以真正吃透,要么已显过时。这样,他们所认为的四点不 足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点:1.课文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2.课文内容缺乏时代性。因 此我们可以说,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看法是一致的。把两者看法比较一下, 我们还可以发现教育界人士的看法更为清楚、具体而全面,它足以代表学生的看法,反 映出课文选取存在的问题。
三、对问题的整理与提炼
根据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对现行文中语文教材的看法所提供的线索,我们便能很清楚地 发现前文述及的问题确实存在。四册课本中,关于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文章一篇没有;有 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文章可以说仅有一篇,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它反映了 和平、统一的时代主题,而其他重要的时代主题没有相关课文。除了政治思想而外,反 映当代中国广大社会领域面貌的文章极少,其中关于自然科学的有三篇,关于地方文化 的有一篇,关于不同阶层、群体人们生活思想的文章只有一篇,并且是残疾人的。而编 者意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文章不光存在教育界人士指出的“量多”这一问题,而且还 存在他们没指出的“面窄”这一问题。关于这一类课文,有中国当代的《我们对香港问 题的基本立场》《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中国现代的《改造 我们的学习》《死水》《我爱这土地》《祝福》《荷花淀》《药》《雷雨》《茶馆》, 有中国古代的《过秦论》《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伶官传序》《五 人墓碑记》《病梅馆记》《诗经三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归园田居》《琵琶行 》《登高》《书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窦娥冤》《长亭送别》《促织》等等,有 外国古代的《巴尔扎克葬词》《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守财奴》《罗密欧与朱丽 叶》等,数量不可谓不可观,范围却又不可谓不狭窄,它表现为:1.关于中国当代,只 选反映成绩、希望的文章,不选反映问题的文章;2.关于中国其他时代,只选反映社会 黑暗的文章;3.关于外国的,只选外国古代的,而且只反映社会黑暗的文章。对于这几 种选法,编者肯定有自己的解释,可只要我们深谙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对于一个人、 一个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将会明白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外国作家的文章共有 18篇,它们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物种起源> 导言》《米洛斯的维纳斯》《<宽容>序言》《致大海》《孤独的收割人》《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巴尔扎克葬词》《记忆》《门槛》《装在套 子里的人》《项链》《守财奴》《罗密欧与朱丽叶》,篇目不能算少,但其内容无外乎 或是赞美伟人、大自然,或是关于科学、艺术和整个人类的发展,或是反映某个国家的 黑暗、革命和庸俗的生活,其他方面则没有。因此,它们对外国文化的触及面应该说是 很狭窄的。
至此,根据教育界人士的看法和对高中生的调查,以及对现行高中语文四册课文内容 的审视,我们可以发现高中语文课文内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够关注青 少年日常生活;2.政治思想性过强;3.时代气息淡薄;4.关注社会的视野不够开阔;5.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反映有欠全面、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