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电医院 上海 200040)
【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于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护理,观察效果。结果:加强护理干预后,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生活能力显著提高,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将护理干预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能力。
【关键词】 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77-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
护理组患者共43例,包括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0.43±1.53)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13.71±1.65)年。合并疾病情况: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心脏病11例、合并肾病7例、其他15例。对照患者共43例,包括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70.19±1.22)岁。病程:4~14年,平均病程(13.51±1.43)年。合并疾病情况: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心脏病10例、合并肾病8例、其他1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情况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和护理。
护理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以心理护理为重点,加强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支持: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治疗,疗程较长,部分患者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中途放弃治疗,对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影响大。护理人员应时常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想法,在告知患者依从治疗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同时对患者加以鼓励,表示会与患者一同努力战胜疾病,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其抑郁心理。(2)护患关系:保持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面带微笑为患者服务,时刻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展开护理工作,能够利用语言技巧,抚平患者情绪,消除其焦虑心理,提高其护理依从性。(3)认知疗法: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改变患者对糖尿病的错误理解,减轻其对疾病的恐惧情绪,使其能够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4)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鼓励患者培养兴趣与爱好,丰富其精神生活,转移其注意力,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5)家属配合:与患者家属沟通,使患者家属能够更多的给予糖尿病患者关心与爱护,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对其加以照顾,同时在精神上给予其鼓励、关心和爱护,减轻患者孤独感,使患者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患者中,积极的配合治疗。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存在情况
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存在情况如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体,长期治疗过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及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生活能力低,受其影响,治疗效果很难改善,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发病风险,同时会增加治疗难度。将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到护理工作中,能够使上述问题的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护理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心理存在率39.5%,抑郁心理存在率46.5%,恐惧心理存在率37.2%,孤独心理存在率69.8%,生活能力优良率58.1%。以心理护理为基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心理存在率7%,抑郁心理存在率2.3%,恐惧心理存在率2.3%,生活能力优良率88.4%,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证实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4.结论
应将护理干预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能力,改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庞久玲,刘爱东,张静涛,刘悦.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12:1129-1131.
[2]高丽,马玉青.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22:131-133.
论文作者:柳弌周,徐丽华,张伶俐,周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方法论文; 病程论文; 不良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