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 四川 成都 610017)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骨创伤后遗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骨科治疗的78例骨创伤后遗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每组26例。西药组:美洛昔康片,7.5mg,一日1次,连续15天。中药组:中药熏蒸外洗及针灸,连续15天。中西医结合组:(1)给予美洛昔康片,7.5mg,一日1次,连续15天。(2)中药熏蒸外洗及针灸,连续15天。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比较三组患者疼痛及跛行距离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比较三组患者的PSQI评分,评价三组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与西药组及中药组相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的疼痛明显缓解,跛行距离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7天、14天,与西药组及中药组相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的PSQI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缓解骨创伤后遗疼痛上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创伤后遗疼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087-02
疼痛是骨外伤患者常见的后遗症状之一,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的生活,现已越来越引起医务同行的重视,然而疼痛的产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仅采用单一的治疗手段很难取得稳定的效果[1]。目前研究表明:西药对疼痛有缓解作用,同时针灸、推拿等对疼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2]。本研究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创伤后遗疼痛的患者,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骨创伤后遗疼痛方面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治疗的骨创伤后遗疼痛患者78例,其中跟骨骨折29例,踝关节骨折21例,骨盆骨折15例,髌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3例。年龄16~65岁,平均32.5±10.1岁,男41例,女37例。所有患者在骨折愈合一年后,仍有明显的骨疼痛症状;在最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治疗骨疼痛的药物和激素之类的病人,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健全,精神异常或心功能不全患者。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26例。西药组:美洛昔康片,7.5mg,一日1次,连续15天。中药组:(1)中药熏蒸及外洗,活血止痛汤(红花50 g,川芎50g,牛夕50g,马钱予(炙)20g,土虫20g,丹参50g,附子20g,甘草20g,透骨草20g,鸡血藤50g,乳香5g,没药5g,肉桂20g)煎汤,局部熏蒸20分钟。待药液温度降低,将受伤关节浸入药液,使用毛巾反复擦洗20分钟,擦干受伤关节,注意保暖。每日两次,连续15天;(2)针灸:按常规消毒后,根据病人的患病部位,可按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浅刺,至症状消失。膝部取穴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踝部取穴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每日一次,连续15天。中西医结合组:(1)美洛昔康片,7.5mg,一日1次,连续15天;(2)中药熏蒸、外洗及针灸(方法参见中药组),连续15天。
1.3 评定标准
1.3.1调查患者的疼痛及跛行改善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在治疗后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的疼痛及跛行距离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判定,0分为完全无疼痛,10分为非常疼痛。观测两组病人跛行距离的改善情况。
1.3.2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进行评分,评分数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1.3.3观察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每个时间点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T3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在治疗后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的疼痛及跛行距离之间的比较
如图1所示,各组在治疗前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及中药组的疼痛缓解程度相比,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后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疼痛的缓解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的疼痛缓解程度在9天、12天及15天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2所示,各组在治疗前跛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及中药组的跛行距离相比,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后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跛行距离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的跛行距离在6天、9天、12天及15天的距离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在治疗后7天、14天的之间PSQI的比较
如图3所示,各组在治疗前PS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及中药组的PSQI相比,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后7天、14天PSQI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的PSQI在治疗后14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患者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骨外伤十分常见,部分患者创伤后遗留慢性疼痛,造成患者牛活质量的下降,然而疼痛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对骨科疼痛的处理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镇痛仅仅是对症治疗,有掩盖病情、延误治疗之嫌[3-4]。但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的镇痛方式,达到能有效缓解患者机体疼痛,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5-6]。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采用西药治疗辅助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但有研究表明:西药的镇痛效果迅速,但维持时间短,长时间服用时还可能引发患者耐药性等不良反应[7]。若采用中药熏洗及针灸,则使血脉运行通畅,通则不痛,减轻局部疼痛,恢复患者的功能[8],但起效较慢,无法立刻缓解患者的疼痛。本研究显示:在患者服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蒸、针灸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骨创伤后遗疼痛,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三忠,施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创伤后遗疼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64-2965.
[2]田拥军,苗京亚.对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62-363.
[3]熊伟,李锋,陈璟等.微粒化地奥司明缓解创伤及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症状的定量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 9(22):24-25.
[4]王飞,刘克敏.膝关节创伤后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现状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6):501-504.
[5]李众利,刘玉杰,王志刚等.关节镜治疗创伤后踝关节炎52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3):166-168.
[6]肖春霞,李建军,乔秀娟等.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6):1380-1381.
[7]刘明娟,姚明,黄兵等.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用于术后疼痛评估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948-950.
[8]张霆,马胜林,潘晓婵等.对用循证医学方法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疼痛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115-116.
论文作者:吕刚,杨宏,刘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0
标签: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西药论文; 创伤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药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