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课程整合形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论文,形式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也是当前我国正在着力研究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整合(integration)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课程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重视信息技术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校课程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和学校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二是指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习信息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以任务教学的形式整合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下边本文就两种整合形式作具体探讨。
一、学校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各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学科课程即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试中考核的正规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它是我们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设的课程,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隐性课程是学校信息技术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它有着不可替代性,它是“不教之教”,它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以及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它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在学校课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有如下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煤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高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增强隐性课程的魅力。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信息技术教育与活动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因此,在三类课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要形成优势互补,既要重视隐性的信息环境,又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还要注意在活动课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补充和完善学校课程中的不足。
在这种整合形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教和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图:
在此模式中,目标设定(任务设计)可以是学科教材中的任务,也可以是课后的延伸,即活动课中的内容,如环境保护、室内装饰,甚至是课题。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初中以学科性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学习为主。
该模式超越传统单一学科、单一课程学习框架,它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激发的兴趣问题,以主题活动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依靠信息技术的帮助,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这种形式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同时又是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是指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按照信息技术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系统地加以讲授,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的使用。在教学的同时,信息技术还必须作为教学的工具,即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以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即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整合的任务是其他课程中的内容,如讲文字操作系统时,要与语文结合起来,讲logo语言要与数学结合起来,讲绘图软件要与美术课联系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等。这样的整合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其他课程服务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又为在学校课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扫除操作技术障碍。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及教学的工具的整合形式操作流程图如下: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整合的其他学科的内容。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任务,提出任务。
3.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目标。
4.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确定要学习的信息技术新内容。
5.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上提出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疑难解答。另外,通过同学间的结对交流、学习讨论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寻求帮助。
6.学生发布自己的作品,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突出信息技术目标。
在此整合模式下,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任务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
1)最基本的任务。教学要求要十分明确,它包括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在这一层面上,要求教师具体示范,学生照老师去操作,其适合初学者和基础较差的同学。
2)提高性的任务。教师只给出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创意丰富的作品。这适合发展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完成了基本任务后,可以进行一些自由的活动。
3)开放性的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比如:WPS或Word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由学生自由发挥。
(2)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师要把新知识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比如,要求学生先从网上查找地理知识“关于气候形成的条件”的资料,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在班上演讲,这就可能要用到画图、Word、PowerPoint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弄清楚各个软件的区别、联系,恰当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科内容的整合,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它是将信息技术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避免学科化的倾向。但这样做信息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零散的,因此在一节课或一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三、结论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倡导以上两种形式的整合,是符合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的国情。两种整合形式相辅相成,信息技术课程中其他课程内容的整合形式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完成信息技术在学校课程中的整合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课程中的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深化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