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谨慎使用引文分析作为评价指标_科学论文

必须谨慎使用引文分析作为评价指标_科学论文

用引证分析作为评价指标须慎之又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慎之又慎论文,评价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用引证数表征科研成果质量

在科学奖励系统中,评价的功能就是要保持科学贡献和科学荣誉的一致性。科研工作的实绩由科学家撰写的出版物的数量来加以解释,这是人们时常选择的一种方案。但从论文发表的情况来考察科学家在学术上的贡献及在学科中的地位,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少数高产的优秀科学家,另一方面是数量很大的发表论文很少的一般科学家。从数量方面反映研究成果,其优点是能够掌握科学产出的基本数量级,缺点是仅能从数量上而不能从质量上表征其贡献大小。科技论文的引证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一篇在严肃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通常在文章的最后与正文对应地列出一系列有关的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授引已知事实时,被标记出来构成来源或出处。科技论文的相互引用,说明科技知识的继承利用和发展,显示了科技进步的脉络。引证是知识被他人利用之后所留下的痕迹,是既客观又现实的可资利用的数据。与同行评议科技论文相比,把科技论文之间的引证数作为计量的基本单元,定量评估个人或团体对某个领城知识增长的贡献,克服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客观而公正。

引证分析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

当前,在科学评价工作中,引证分析法已得到大量的应用,引证数也随之被人解释为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尽管引证数具有直观、方便、随手可得的特点,但引证分析本身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对此不了解,背景干扰就不能减少,引证分析的积极作用就会大受限制。加菲尔德本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告诫人们,仅用引证分析作为评价指标必须慎之又慎,并指出引证分析在社会科学评价中可能出现的混杂与疏漏。

评价中的错误,使重要成果得不到承认。引证数测量既然不是绝对质量的测量,那么在评价中就可能犯一些错误。重大发现得不到同代人承认(或者相反,有的得到高度评价的东西后来却被证明是错误的)这类情况,引证数测量肯定会出差错。不过在当代,现代科技成果的交流和评价系统是如此有效,使得发表成果之后得不到承认而过很长时间才能被判断出重要性的事例相当少见了。

批评性的引证,也有其贡献。引证可以引自被利用的论文,也可以引自正在受批评和遭驳斥的论文。那些“批评”性的引证大多数分散在为数众多的论文里,其结果是被批评性引证的大多数论文只不过被引证一两次,无关宏旨。假定有一篇论文实际上得到多达25次的“批评性”引证,我们则可以认为这篇引起广泛批评的论文在事实上也刺激了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因此,虽然这篇论文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却是重要的,它应被视为是对未来的科学研究有影响的工作。科学史表明,伟大人物的许多研究成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好的”或错误的,但它们的贡献却是没有疑问的。

是否应该考虑按引证者的特征赋予引证数以不同的权重?如果不问论文由谁来引证,给予每一次引证以同等看待,也许会在评价论文的影响时发生错误。第一流科学家的引证和一般科学家的引证的意义并不相同,我们是同等看待所有引证?还是应该考虑按引证者的特征赋予引证数以不同的权重?科尔兄弟详细研究后的结论是:使用考虑了引证者特征的引证指标所得到的绪论,与使用把所有的引证都视为价值相同的指标所得的结论在实质上可能是相似的。

科学领域的规模不同,引证数据如何处理?科学的各个学科的规模是不相同的,这对引证分析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在成果质量大致相同的两个科学家之中,来自较大学科的科学家得到的引证数是否多一些?把不同领域中科学家的成果质量进行直接比较是不恰当的。无论何时,在涉及到对多个领域里的科学家进行研究时,引证数据应就每个领域分别进行统计的容量标准化,并且在对此分析时使用标准化分数。在研究同一领域内各专业方向规模的差别时,是否需要并且能够进行统计的标准化,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除非必要,不运用这种技术。

基本概念的不引证。被提炼成基本概念的研究成果,往往广泛传播。但它们已经完全纳入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中,而且并不常常得到正式引证,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这种情况确实可能导致在根据引证数评价一些发现的质量时出现错误。

合作论文的引证如何反映第二位及以后的作者。论文如果是单一作者,被引证数是很好办的,但合作的论文的引证数只记在第一名作者的名下,如何反映署名在第二位及以后的作者就成了问题。合作论文给引证分析带来的问题可以用技术手段来加以评估,我们在作引证分析时,应考虑这个问题在具体研究中是否是个问题。

引证的引用动机复杂。有关引证分析有效性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撰著者引用文献动机的争论。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图书与情报科学院的布鲁克斯通过调查得出结论,撰著者引用文献的动机十分复杂。在我国,有学者亦将引用动机归纳为四个方面:(1)归誉和起源;(2)提供证据和说明;(3)将目前的工作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4)批评或否定过去的著作。由此可见,文献被引用,不一定反映被引文献的重要性。

为引证分析创造条件

关于引证分析的有效性我们还可以列举许多问题,例如自我引证、引证数的时间稳定性,等等。提出这些问题无非是提醒我们要用谨慎的态度来看待引证分析,同时也印证了科学系统的“价值规律”。评价中,错误总是难免的,但如果这些错误是随机分布的话,使用引证数来测量质量就不会影响实质性的结论。社会学感兴趣的不是个别的特殊情况,而是社会影响的模式,何况我们还可以用一个较长时间的引证数据来进一步减少犯错误的可能性。

从论文的质量和影响上看,我国科技论文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引证率低。我国撰著者和读者的引文意识较弱,有许多文章列出的引文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刊物由于篇幅所限还删去引用文献。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必须从现在起,认真地为在科学评价工作中应用引证分析创造必要的条件。可以先从数理化等规范条理化高的学科开始尝试,这些学科引文向来比较规范,已经具备进行引证分析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各学术期刊都应该重视文献著录格式的统一标准。就引文数量来说,撰著者所列的引文在数量上并无任何成文的规定。在实践中,引文规则的执行情况是由期刊编辑部以及决定论文是否发表的评审系统来掌握和执行的。有了这一基础,从试验开始,编纂我国的引证索引,并逐步扩大搜集范围至条理化程度较低的学科,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引证分析在科学评价工作的实践中推开。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势头有增无减,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报告指出,我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80%左右在低被引用区甚至零被引用区。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证数是科研论文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而我国科研论文引用率低这一现象背后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个人见解。

计算论文数量的简单化管理方式必然导致追求数量胜于质量的后果,这已成为我国目前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软肋”

标签:;  ;  

必须谨慎使用引文分析作为评价指标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