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但随着课堂和多媒体的进一步整合发展,多媒体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高效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根本所在,作为老师———课堂的主导者,更应该在新形势下认清本质,防止本末倒置,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认真反思的。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工具性
自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广泛普及和大范围的实施应用以来,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打破了传统僵化固定的模式,以其丰富性、生动性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了语文现代化的进程。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多媒体教学中的有益做法多媒体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应该先把它“拿来”,然后在实际应用中不一味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防止多媒体语文教学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有益的做法:1.1 老教师与年轻教师多交流合作。有的老教师因为电脑知识的匮乏,更是把课件当成了“洪水猛兽”;在平时的授课中绝少使用课件;而年轻教师在授课经验,课堂驾驭,文本挖掘、重点把握上又不如老教师,有时更是过分依赖课件。因此,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新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课文学习与视频有机结合。
在讲解三年级下册第9 课《寓言两则》时,我给学生直接播放了关于“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个成语故事的卡通动画,生动有趣的动画立体直观地再现了这两个小故事,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再通过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这两个成语的深刻含义,效果相当不错。
1.3 巧用课件化抽象为具体。课文《和时间赛跑》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和把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所以我就在阅读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加深体验,将课文中“我”的情变化在音乐中的表现,先分析写法的好处,然后把表示作者的心理变化及感受的句子用图片展示出来,再用绘声绘影做成电影短片,伴随着观影,我亲自给学生范读课文,和学生一起体会当时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种以教师的艺术引导为主,以媒体背景为辅的指导朗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的诵读都可称精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多媒体教学引发的思考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但随着课堂和多媒体的进一步整合发展,多媒体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高效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根本所在,作为老师———课堂的主导者,更应该在新形势下认清本质,防止本末倒置,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认真反思的。以下,是笔者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所思考到的一些实际问题:2.1 年轻教师对课件依赖太大。
上课时只需照着课件顺下来就完事大吉了,更有甚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再插入些优美图片,超链接个声音或者歌曲,整节课下来就尽可美轮美奂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归根结底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上的一个“工具”———“一个高效的辅助工具”,如果把它当成课堂的根本,那就成了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的使用课件,让它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好务,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2.2 单纯追求名家范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诵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记得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语文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不用说平时上课,甚至近年来一些省市优质课、公开课上,有的老师放完名家录音后就觉得完成了“读”这个环节,这样整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基本没有开口的机会。尤其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即使学生一开始感情把握得不是很准确,读得不好,教师完全可以在放完录音后,再适当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这时候,学生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内化理解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2.3 多媒体的应用让许多教师忽视了基本功(书写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诵读能力)的训练。书写能力的训练。钢笔字:一位语文老师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是很令人钦佩的,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课堂上使用课件而忽视了自身的锻炼,而学生的书写更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自己的字还写得歪歪扭扭,东倒西爬这是“不可原谅”的。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他的如毛笔字,都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所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训练的。
诵读能力的训练。如上文第二条所讲,“单纯追求名家范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这里,许多老师其实也忽视了自己诵读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单纯的名家范读,有时候会给学生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在引导学生在听完范读后,如果授课老师能够和自己的学生当堂pk 一下,我想,这样不仅锻练了自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语言组织过渡能力:传统课上,我们从上一个环节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时,都要有一个过渡语,完成课堂的起承转合。而在使用课件时,也不能从一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一个幻灯片连着另一个幻灯片),这里就需要老师思考如何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课件并不能代替课堂的每个环节。
2.4 课件是学案简单翻版。课件源自学案,又要高于学案。在课件的使用上,笔者曾见过多位老师上课时只是把学案上的问题通过课件又展示了一遍,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这样就成了单纯的学案翻版,实效性不高。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运用,与学生、教师、课堂、学科更为高效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用好多媒体这个“高效工具”,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创新素质,让语文学科在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中重新焕发出恒久的魅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积极的实践、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1 李景阳.语文教学论[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顾明远.现代教育技术基础[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论文作者:张彩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多媒体论文; 课件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高效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