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区工业专业化实证研究:1988/2002_经济研究论文

中国省区工业产业专业化程度实证研究:1988~2002,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区论文,中国论文,程度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意义及研究视角

在研究经济差距时,传统的研究逻辑思维是从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入手,再从制度角度深层次分析它是如何决定了这些差异。但是要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分配,即产业结构对经济差距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研究的就比较少了。中国省区工业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对于分析产业结构与省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制定区域产业分布及发展方向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选择省区作为分析单位,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省区是中国最独立、最基本、最重要的行政区域。在中国进行了分权及权力下放改革之后,省区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财政分配、经济决策等权力。特别是经济规划,主要是由省区来负责施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从省区范围比较容易获得具有可比性的数据。

选择工业产业作为研究视角,首先因为研究产业结构,最多的是研究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我们就不再重复雷同的工作了。其次工业即第二产业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这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 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渐增大,但第三产业主要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只有第二产业发达,整个经济才可健康发展。② 最后,其他经济学者如林毅夫等(1998)、范剑勇(2002)的研究发现第二产业的基尼系数对地区经济的差距贡献率远远超过了第一、第三产业,达70%左右。魏后凯(1997)应用加权变异系数法按六大行业对地区差距进行了分解,得出改革开放至1994年期间工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份额均在50%以上的结论。

图1 2002年中国各省区三次产业构成比例①

对于中国目前的省区之间的专业化程度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省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省区之间的分工或专业化程度提高了。

认为中国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的国外学者代表是young(2000), 他通过各地区国民收入的五个部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和贸易)以及三次产业相对比重演变的分析,认为地区专业化降低。国内有一部分学者通过测算行业的开工率,魏后凯(2001)利用生产能力利用率及产销率指标,得出中国省区间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的结论。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省区之间的产业专业化是加强的。国外学者naughton(1999)通过使用中国省市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所作的研究指出,1992年中国的地区专业化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许多。Fujita and Hu(2001)发现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生产结构差异在不断扩大。葛嬴(2004)利用1985年、1990年、1994年和1999年30个省区25个制造业的就业和产出数据,通过测算Hoover专业化系数和Krugman专业化指标得出以下结论:从1985年到1999年,各地区的专业化程度显著增加,西部地区的专业化程度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专业化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结构差异不断增大,中部与西部差异在九十年代前期增大而在后期缩小。范剑勇(2004)利用1980年和2001年各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从业人员,通过测算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得出了2001年的地区专业化指数比1980年有了显著的提高的结论。

学者们得出省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和趋异的不同结论源于他们选取的指标、产业的分类标准、采用的数据和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趋同的结论的学者有的是基于三大产业或五大类产业③ 划分标准基础上,或是基于分析具体产品的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利用率基础上的。而大多数研究工业的2位数或3位数产业分类标准的学者大多得出地方专业化增强的结论。

虽然学者们利用制造业的2位数或3位数分类数据,通过一些指标得出地方专业化增强的结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考察的年代比较久远,未考虑最近几年的情况;二是采用的是产业从业人员和生产总产值数据,而考虑到中国工业存在比较严重的隐形失业、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增强的现实,以及一些投入大、价值高的产业特点, 我们认为采用以上两个指标都不是最合适的, 而产业的增加值本身就是GDP的构成部分,更能体现一个地区产业的生产状况; 三是采用的指标不能很好地刻画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我们尝试在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我们尝试通过采用更合适的指标和数据,直接测算特定省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分析它们是否更加专注于某些产业的生产。

二、指标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首先我们需要测算特定省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学者采用的指标有:

(1)Hoover专业化系数(Hoover and Giarratani,1984;转引自葛嬴,2004)。

(1)

其中是E[k][,i]区域i在制造行业k的就业人数;Σ[,i]E[k][,i] 是制造行业k在全国的就业人数;Σ[,i]E[k][,i]是区域i的制造业总人数;Σ[,i]Σ[,k]E[k][,i]是全国制造业总人数。这一系数衡量区域的生产结构与全国的生产结构的差异。如果制造业25个行业在地理上平均分布,则每个区域的各制造行业就业比重将等同于全国的平均比重,在这种情况下Hoover系数得到最小值零。Hoover系数越大,说明此区域的制造业生产结构与全国生产结构差别越大,而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该指标的不足是它的专业化是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而言,衡量地区专业化要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是个相对概念而非度量自身专业化的一个发展状况。

(2)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范剑勇,2004)

(2)

其中,i、j和k分别为地区i、地区j和行业k,E[k][,i]为地区i行业k的从业人员数,(3—2)式表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即某一地区各行业的专业化系数与全国其余地区相应行业的专业化系数差的绝对值之和,测度的是第i地区与其余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或称第i地区的专业化程度。

同上面一样,该指标的地区专业化水平也是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的。

我们测算省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是就省区自身而言判断它是否更加专注于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没有跟其它省区或全国水平做比较。Aiginger etal.(2004)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业化是通过它的工业份额的分布状况来衡量的,所以我们采用的指标是地方专业化产业基尼系数,即衡量一个省区的产业份额的分布均等状态。

基尼系数最初是用来研究收入分配的不均等问题,即社会成员的总体收入分配状况与绝对平均分配状况的相对差距,后来广泛用于衡量其它变量之间的不均等问题,最近被广泛用于计算反映产业的集聚程度,例如梁琦(2004),Bai(2003),葛嬴(2004)等。④ 我们尝试用它来衡量特定省区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命名为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所用的数据是特定省区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是绝对数据,而不是相对指标区位商。基尼系数的通用公式可表示如下:(Champernowne and Cowell,1998。转引自李实,2002)。

(3)

其中,│y[,i]-y[,j]│表示任何一对样本的指标值的差的绝对值,n 是样本数量,μ是样本均值。我们尝试对该公式进行变形,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4)

其中x[,1]<x[,2]<…<x[,n-1]<x[,n]

在我们的分析中,x[,i]表示特定省区的i产业占该省区总产业的比重。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大小是反映省区产业结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几个支柱产业所占的比重大小,基尼系数越大一般来说表示该省的产业专业化水平越高,即该省区越专注于支柱产业的发展。但是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过大,则说明该省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果省区的基尼系数发生变化,一个原因是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变化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省区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将同时关注省区的支柱产业是否发生了改变。依据苏东水(2000)编著的《产业经济学》的定义,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

我们采用的省区分行业数据为1988~1992年工业净产值指标,1993~2002年工业增加值指标,至于为什么用净产值和增加值而不用生产总值和职工人数,我们前面已经做了说明。其中1995年和1996年无法获得数据。中国省区的工业门类划分标准在1988年,1993年和2003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动,1988~1992年共有36 个行业,1993~1997年为37个行业,1999~2002年虽然也为37个行业,但是不知为何《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只列出了25个行业,缺少非金属矿采选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木材加工及竹、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数据,为了指标的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我们设法从中国咨讯行数据库(http://www.chinainfobank.com/)中的各省各年年鉴中得到可比性的这些行业数据。但是还缺少云南2002年,宁夏1998年和1999年,上海1998年、1999年和2002年的分行业增加值数据,上海1999和2002年的缺省数据通过增加值率进行估算⑤,上海1998年的数据用工业生产总值替代,云南省2002年和宁夏1999年只计算了24个产业。省区能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的可贸易性,考虑到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主要是为当地服务的行业,属于非贸易行业⑥,所以剔除了这些行业。这样,被我们计算进去的行业门类共有34个。大部分省区1998年前统计规模口径为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数据,1998年及以后变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

三、测算结果及具体分析

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详见图2。⑦

图2 省区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趋势图

反映收入均等状况的基尼系数通常认为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之间认为差距较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当然,我们不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地方专业化的程度高低。

我们的测算结果发现:全国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比其他省区都低。这又做何解释呢?原来基尼系数具有不可按地区进行分解的特点(崔启源,1994),各个省区专业化于各自的优势产业,全国综合起来各个产业的分布比较均匀,专业化基尼系数自然就低了。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各个省区的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合作。同时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直强调自力更生,产业门类齐全,参与全球的专业化分工生产不是很明显。中国的产业专业化基尼系数在八十年代末大约在0.49左右,以后逐年降低,在1997年达到最低为0.386后,又逐年提高了,呈现一个U型结构。利用产业占34个产业的总生产净值或总增加值比重大小,我们选出了5个支柱产业,通过观察支柱产业的变换及比重大小的变化,结合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做了进一步的分析。1988~1994年,全国的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机械工业,纺织业,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不过前几个支柱产业的比重有所降低。1997~2002年,支柱产业变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并且前几个支柱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原来主要的机械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本上没有再进入前五名。这说明全国的支柱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也随之变化了。

我国省区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在1988年时差距不是特别大,大部分集中在0.55~0.65之间,在1994年后产生了比较大的分化,到2002年,基尼系数主要分布区域扩大至0.5~0.7。以2002年为例,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在0.8 以上的省区有西藏、黑龙江和新疆三省,其中西藏的最高达0.861;在0.7~0.8的省区有青海、云南和山西;在0.6~0.7的有9个省区,除天津、海南和吉林外,均为西部省区;在0.5~0.6的有12个省区,多为中部省区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几个省区;在0.5以下的省区有河北、福建、河南和山东,山东最低为0.462。我们可以形象地描绘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即西部大部分省区和中部部分省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非常高;东部和中部大部分省区的产业结构分布比较均匀,缺少专业化生产产业,基尼系数较低;东部少数较发达省区在产业结构较均匀的基础上,有一两个专业化支柱产业,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较高。

我国省区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在1994年之后产生了较大的分化,有的省区明显提高,有的省区明显降低。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我们还必须从我国的区域改革政策谈起。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平均主义”,以抑制富裕省份发展,拉动落后省份发展的策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目标,各省份没有出现较大的差距,从1978~1993年,中国开始了不在国有经济中采取重大的改革步骤,而把改革的重点放到非国有部门去,在那里创建市场导向的企业,主要依托它们实现增长。这种“体制外先行(reforming out of the established system)”的战略也称为“增量改革(incremental reform)”战略⑧;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改革的目标;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共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重点方面的改革拟订了具体方案⑨,这些改革措施从1994年起陆续得到了实施。特别是朱镕基当上国家总理后,在1998年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抓大放小”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密集的东北、西北等北方省区以及国有制发展相对滞后的沿海和南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业的地区分布重新洗牌,省区的产业地方专业化也相应产生了分化。

根据各个省区十几年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的整体变化趋势,我们大致把他们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降低型,主要的省区有江苏、山东、河北、辽宁、上海、河南、湖北;U型,主要的省份有:浙江、福建、江西、广东、陕西、安徽、北京、天津;增高型,主要的省份有:吉林、哈尔滨、云南、甘肃、青海、山西、内蒙古、重庆、西藏;大致不变型,主要省份有湖南、四川、广西、海南、贵州。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中西部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是不断升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而东部大部分省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调整的过程,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先降低,之后有些发达省份又有所提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部分省区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机械工业、纺织业和化学工业,但随之这些产业在全国省区重新洗牌,大部分省区的这些产业都衰退了,他们选择了新的专业化产业,但某种程度上存在雷同和盲目性。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省份,资源依附型的产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从最主要和次主要的支柱产业分布情况来看,近几年我国省区主要集中于十个产业: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省区为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江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省区为吉林、上海、江西、湖北、重庆、安徽、海南和天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分布省区为山东、辽宁、黑龙江、陕西、青海、新疆、天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分布省区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煤炭采选业,主要分布省区为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宁夏;烟草加工业,主要分布省区为湖南、贵州、云南;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分布省区为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湖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分布省区为河北、福建、河南、西藏;纺织业,主要分布省区为江苏、浙江、新疆。

四、国际比较

Kim(1995)⑩ 研究表明1860年到1878年之间美国州或地区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略微趋同,然后一直到1914年显著趋异,之后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一直保持相对发散,紧接着重新开始长久持续不变的趋同。1987年,美国各州之间的制造业部门结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似了。

Krugman(1991)利用行业分工指数,其中q[,ij]和q[,ik] 分别表示地区j和k的i产业的产值,q[,j]和q[,k]表示j和k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如果地区j和k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则行业分工指数为0。他把美国划分为东北部、中西部、南部和西部四大区域,结论是南部和中西部的分工程度最高,为0.366。中西部和西部的行业趋同程度最高,行业分工指数为0.182。同时,他的结果还表明,美国制造业在1985年的地区分工指数低于1947年的地区分工指数,表明地方专业化和区域分工程度有下降趋势。也就是说kim 的结论是各州之间的制造业部门结构趋同,而Krugman的结论是四大区域分工程度有下降的趋势。

范剑勇(2003)在研究美国地区差距时,利用了跟Krugman相同的公式, 把美国分成9个地区,按部门将任意两个地区组合,得到36个地区专业化指数, 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即某一部门的地区专业化平均指数。他的结论是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系数的倒“U”形波动,并且认为,在19 世纪中后期美国国内市场统一和以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大规模建成,使得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从而推动了制造业集中于少数地区。但是随后又因以下因素使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指数下降:第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技术革新步伐大大加快,许多替代性的能源动力、自动化的生产线纷纷出现,加上低成本、长距离运输使得企业对当地资源的依赖性大大减少,降低了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指数;第二,大量向西部、南部地区的移民造就了西部、南部地区不断出现新的制造业中心和城市,而且这些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可以有效地降低矿产资源和制成品的运输成本。

Atimi(1998)年用3位数的27个产业的工业产值计算了欧盟十国的制造业基尼系数,结果如表1。

表1 欧盟十国制造业基尼系数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与1968年相比,制造业基尼系数提高的国家有比利时、丹麦、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降低的国家有法国、西班牙和英国;先降低后升高,最终不变的是葡萄牙。1990年与1980年相比,除了丹麦和荷兰略有下降外,其他国家都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基尼系数越低,如英国、法国和德国,而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基尼系数越高,如丹麦、希腊、葡萄牙等都在0.3左右。中国2002年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为0.425,除略低于希腊外,都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国、英国和德国这三个国家的差别更大。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省区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要远高于作为松散联盟的欧洲各国。而这与一个主权国家内地区间一体化的程度是不相符合的(范剑勇,2004)。

五、结论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直接测算每个省区的工业产业专业化水平,并结合支柱产业的变动情况,分析每个省区从1988~2002年期间的工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省区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在1994年后产生了比较大的分化,出现了“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即西部大部分省区和中部部分省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非常高,东部和中部大部分省区的产业结构分布比较均匀,缺少专业化生产产业,基尼系数较低,东部少数较发达省区在产业结构较均匀的基础上,有一两个专业化支柱产业,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较高;第二,根据各个省区十几年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的整体变化趋势,把省区划分为降低型、U型、增高型和大致不变型,并发现一些规律, 中西部的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是不断升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而东部大部分省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调整的过程,地方专业化基尼系数先降低,之后有些发达省份又有所提高;从支柱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省份,资源依附型的产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注释:

①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数据来自1989~2003年的各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资讯行数据库(www.inforbank.com)以及中宏数据库。

② 或许有人觉得这个观点有点绝对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保持一定比重的工业是重要的,香港如果不依赖工业逐渐发达的内地,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会受到置疑的。

③ 例如young(2000)。

④ 梁琦给该指标取名为工业区位基尼系数,Bai把它取名为Hoover地方化系数,用原始数据区位商来计算基尼系数,他们实际上是用它来计算特定产业在省区的集聚程度,而不是用来衡量地方的专业化程度。

⑤ 我们假设上海1999年、2002年产业的增加值率值与2001年不变。 增长值率为增加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的比值,用2002年这些行业的生产总值乘于2001的增加值率算出2002年的增长值。

⑥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南水北调、西气东送和电力跨省调度,但我们认为比例还不高,可以忽略不计。

⑦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这里没有把各省各年的测算结果及具体分析附上去,感兴趣的同志可以与作者联系:lxlzsu@163.com。

⑧ 受数据限制,我们无法就这期间的改革对省区产业地方专业化的影响做出实证分析。

⑨ 财政税收体制由原来的财政包干制转为“分税制”;金融—银行体系的改革主要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组建了一些政策性银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逐步取消双重汇率制,实现汇率并轨和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管理的可兑换;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按照《公司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⑩ 转引自Naughton,B.(1999)。

标签:;  ;  ;  ;  ;  ;  

中国省区工业专业化实证研究:1988/2002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