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的难点与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粮食生产的难点与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生产论文,对策论文,困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粮食生产,任重而道远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保证我国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永远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马克思说:“一切劳动者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而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者的首要条件”〔1〕。建国以来,经过风风雨雨45 年的艰苦历程,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挫折。45年来,我国人口增加了6亿多, 耕地却减少了2000多万公顷,而粮食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人均只有208.9公斤, 增长到1993年的4564.4亿公斤、人均385.1公斤,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人均粮食也相当世界人均占有水平。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 养活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这是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我国在粮食生产上存在的隐忧。

我国粮食生产从1958年到1988年,连续4年,总产量未达到4000 亿公斤,直到1993年,整整用了9年的时间,总产量才达到了4564.4 亿公斤,但到1994年,总产量又下降到4445亿公斤,比1993 年减少了119亿公斤。从1994年10月开始,粮价上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000亿公斤的目标,这是摆在我国粮食生产战线上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

粮食生产是“露天工厂”,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很大,而自我保护能力很差。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较落后,资源短缺,机械化程度又很低,在粮食生产方面,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粮食人均占有量少,产量增幅难度加大

我国粮食总产量是世界第一,比美国高1/3,但人均年占有量只有350 公斤左右,是美国人均年占有量1500公斤的1/4。中国现有人口12亿,年增加人口高达1700多万,所增人口粮食需求超过30多亿公斤,到2000年,我国人口增加到13亿, 粮食就是达到了年总产量5000 亿公斤的目标,但人均年占有粮只是400公斤,还低于1984年的人均水平。 人口不断增加,耕地又不断减少,人口和土地逆方向发展的趋势,使我国粮食产量增幅难度加大。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的有效供应,将是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耕地质量逐年衰竭

众所周知,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空间,是粮食生产的首要条件。“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离开了土地,就谈不上粮食生产。我国现有耕地9500万公顷, 人均不足0.08公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联合国人均耕地占有量的排序中,中国在第120位之后。美国人口两亿多,比我国人口少10亿, 耕地面积却是我国的2倍,人均占有量比我国多8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人口在不断地增加,而耕地却逐年减少。国家、集体、个人的建设用地,每年占用耕地60万公倾。全国人均耕地已由1949年的0.21公顷下降到1994年的0.08公顷,耕地减少了2/3。面对粮食生产资源缺少的严峻形势,人多地少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也江河日下。在全国耕地中,旱地占3/4,中低产田占2/3,水田只占1/ 4。全国水土流失面积49200公顷,其中水蚀面积17800公顷,年损失粮食18- 33 亿公斤; 全国沙化土地15300公顷,沙害农田400万公顷,损失粮食25亿公斤;有21%的耕地缺少有机质,低产田占农田比例逐年增多;我国“三废”污染农田达 100万公顷;农用化学品污染农田906.6万公顷;酸雨污染农田270万公顷。土地生态环境破坏日甚一日,质量下降,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极大。按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计算,我国每人年平均不到25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 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南多北少。如长江、珠江及浙闽地区,耕地占全国1/3,水资源却占全国的57%,黄、淮、海地区,土地也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20。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1/3的农用水库带病运行,有60%以上的排灌水利工程多年失修,田间配套工程跟不上,灌溉技术落后,用水效率低,大部分渠道没有防渗措施,跑水漏水现象严重,大水漫灌、串灌,浪费了水资源,也造成农田肥料养份的大量流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全国600 多个城市,3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城市与农业争水的矛盾日益尖锐, 许多综合利用的水库已全部或大部分转为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为主。如北京的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河北的潘家口水库等,已全部转为城市和工业用水。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一大隐忧。

(四)农业投入不足,影响粮食增产

粮食生产很难达到自我发展的程度,因此需要外部连年投入。世界上工业先进的国家,都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用各种补贴的办法,提高和保证粮食的生产。如美国在1992年,向农业补贴总额为150亿美元, 美国农场主收入的1/3是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美国对农业的大量投入,达到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收入,保障食品供应,保持农村地区活力”的四个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投入是农业、特别是粮食开发的基础。农业现状需要投入,农业增长也离不开投入。据测算,每增加1000亿斤粮食,需要投入化肥1500万吨,农机总动力5000万马力, 柴油130万吨,电力100亿度。我国近年来,农业投入逐年在减少。在“五五”期间,对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3.2%,“六五”期间为9.5%,“七五”期间下降到8.4%,1993年为8.7%, 国家对粮食开发投入所占比重就更少。对农业投入的减少造成的后果是:农用工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民家庭的收入受影响;农田基本建设受损害;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限制;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受冲击。以上事实说明,对农业投入不足,必然会影响粮食的增产。

(五)自然灾害频繁,危害着我国粮食生产

我国地面辽阔,地形复杂,是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成因复杂,自然环境脆弱,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抗灾能力较低,加剧了灾害的多发性和致灾强度。

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白白地流失。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致使南方连年洪涝水患成灾,北方普遍干旱缺水,连年旱灾。如果出现降雨量年际性、季节性或区域性的严重失衡,则水灾或旱灾常常是异地同时发生或同地异时发生。在过去两千多年间,我国发生大旱灾1600多次,大水灾1300多次。如1926-1930年,陕西大旱,连年粮食绝收。全省当时有940万人口,饿死了250万,逃亡40余万,被卖出省的妇女有30多万。从1990年起,黄河每年均因天旱而断流。1995年北方大旱,致使我国的第二大河断流长达122天, 使其两岸的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损害。1991年南方水灾波及18个省,直接经济损失685亿元,全年损失达800亿元。除了水旱灾害外,还有风灾、冰雹、虫灾、鼠灾、寒流、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一旦发生,则危害严重,影响巨大,给粮食生产带来莫大的损失。

(六)农业科技人员锐减,科技推广工作困难

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在粮食增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90年代,农技推广费大减,基层机构与财政脱钩,使农业科技基层组织受到很大冲击,出现了农业科技人员“50岁离退休,40岁下商海,30岁跳龙门”的大批流失现象。农科组织人员大减,必然影响“科学种田”、“科学兴农”方针的贯彻和执行,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效益。

(七)农民负担过重,种粮积极性不高

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品价格全面放开,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粮价很低。1993年1-9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4%,而农产品价格上升不到6%, 在生产资料上涨的同时,农业机械收费轮番上涨,致使一些地方的农民不愿用价钱较贵的农机耕种,反而用人力、畜力种田,造成“人忙机闲”的现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平均分散耕种,一家一户耕耘在分散而狭小的土地上,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粮食丰收了,就出现卖粮难,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粮食稍有减产,立即就出现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进而影响农用工业品价格不断上涨,工农“剪刀差”不断扩大。“谷贱伤农”,一些种粮农户,在扣除了生产成本之后,收入成负值。再加上农村各地乱摊派,乱收款,使农民负担过重,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全国农村不少地方,特别是盛产稻米的江南水乡,出现兼农、抛荒、粗放经营的现象。

(八)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过剩

我国12亿人口中,9亿多是农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资源丰富,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条件,但大量过剩的劳动力,长期滞留于农村,则对农业生产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阻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不利于现代化机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亿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分散的土地合理有序地流动集中,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以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三、克服粮食生产中诸多困难的对策

(一)稳定现有耕地面积,加快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

1.要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有计划地使用耕地,依法控制乱占耕地,特别是种粮耕地。要制订“耕地保护法”,以法保地,划定粮田保护区,大力宣传珍惜土地的重要意义,增强全民族的惜土意识。

2.控制非农用地,严格禁止滥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国家、集体和个人要占用耕地,应严格审批手续,对越级批地者,应依法予以严惩,对于牺牲国家利益而低价卖地的行为,应予以坚决制止,使耕地特别是种粮用地迅速减少的势头得以遏制。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合理解决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我国现有耕地,75%种植粮食,25%种植棉、桑、茶、果、烟、甘蔗等经济作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出现重视经济作物,而轻视粮食作物的现象。如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北方产麦区,大片良田弃粮栽培苹果,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有些乡、村的耕地全部栽种苹果,出现了部分农村粮食供应紧张,农民进城买粮的现象。所以,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护粮田的面积,使粮食生产不再滑坡,产量不断提高。

4.在稳定现有耕地面积的同时,加快农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我国疆土辽阔,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有许多荒山、荒坡、荒沟、沙漠、海滩、荒岛等处女地有待于开发。从1988年到1993年间,全国开垦荒地115万公顷,现在还有330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6600 万公顷的可利用沙漠荒地,沿海有适宜开发的滩涂面积近133.3万公顷, 如果利用我国充足的劳动力将这些宜农荒地开垦出来,就可增加千百万亩良田,年增加粮食亿万斤,这样,就可以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对粮食生产的保护措施

农业属“弱质”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直接经济效益低、平均利润小、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它和其他行业相比,在进入市场的起点上就处于不公平的劣势。因之政府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来保障粮食生产免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我国经济还不太发达,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对农业生产应采取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全方位多渠道的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对工期长、收效慢的水利建设的投入。国家应当通过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农业低息贷款、农业优惠政策和对粮食产品的价格补贴等方式,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政府也应鼓励农民个人投入,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使他们种粮有利可图,而不是亏损。鼓励农用工业、乡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三)落实“科技兴农”方针,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粮食生产水平越高,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的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就越大。世界先进国家,在粮食的增产中,60-80%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目前,在发展农业科技方面,应作好以下工作:

1.采取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我国现有耕地中的6000多万公顷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实行科学种田,以较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

2.依靠高科技,选育、推广、普及粮食优良品种,重点选育优质、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超大穗小麦、杂交油菜等一系列主要粮食作物,要使良种良方配套。

3.要因地制宜推广管道输水、渠道衬砌、防渗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利灌溉的利用率。

4.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和高效低毒的施药技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5.继续开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科技推广活动。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旱作农业、农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优化耕作制度、病虫鼠草害测报及综合防治等农业先进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

6.加大国家对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改变基层组织的困难局面,在政策上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倾斜,以稳定、补充和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鼓励科技人员献身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事业,按实际需要定编定人,建立多研究多推广多收入的激励机制,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实行重奖。

7.要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强国际交流,使农业科研工作与国际接轨,并赶上和超过国际水平。

21世纪农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粮食总产量到本世纪末达到5000亿公斤这个目标,就一定要把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

(四)加快农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包产到户,家庭经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镇企业在农村的崛起,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一些农村又出现了兼农、抛荒和粗放经营的现象,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因之,实行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规模经营取决于一定的生产力和农村的土地流动政策。在探索土地合理流动的实践中,全国各地推出了不少方案:如土地国有私营、组建公司型农场、家庭农场、代耕代营合作经济联合体等。目前,在南方率先兴起不同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一种公有制经济组织形式——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不论采用哪一种经济形式,都体现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大趋势。土地只有规模经营,才能达到向农业高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目的。

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就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放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制订出推动土地流动的政策,使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那里集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五)要精打细算,节约用粮

马克思说:“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2 〕节约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按人口平均是极为贫乏的国家,然而,又是一个浪费粮食最严重的国家。浪费粮食现象很多:1.播种技术落后,造成年浪费粮食84亿公斤;2.收获不及时或收获方法落后,年浪费粮食30亿公斤;3.加工年浪费粮食20.5亿公斤;5.生活年浪费粮食40亿公斤;6.饲养年浪费粮食120亿公斤;7.酿酒等工业用粮年浪费粮食98.8亿公斤。累计每年浪费粮食达761.3亿公斤。这还是个保守数字。我国隐性浪费粮食也很惊人。因机械化程度不高,很多劳动生产的动力是人力、畜力,即能量不是柴油、汽油,而是粮食,人出力干活要多消耗粮食。以上情况说明,我国节约粮食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应大力宣传并采取有力措施。使节约粮食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

(六)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近年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拉大,种粮效益低下,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应建立合理的粮食保护价格,建立保护价格基金,并建立保护价运行支持系统和国际进出口支撑系统。

2.建立粮农的自我保护组织,使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些组织就可以与城市粮食消费团体及其他部门进行对话、谈判,成为与对方协商、交锋的抗衡力量,确保粮农的利益不受损害。

3.减少对农民的不合理摊派。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有些基层组织,脱离群众,个别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生活腐化堕落,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随意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并且欺上瞒下,使浮夸之风再次盛行。农民负担加重,苦不堪言,干群关系紧张,农民无心种粮。针对农村这些问题,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反腐倡廉,查清帐目,接受监督,严格禁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减轻农民负担,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增加农村的教育经费,建立一套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粮食生产,使我国粮食产量再跃上一个新台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3页和第7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5页。

标签:;  ;  ;  ;  ;  ;  ;  ;  ;  

我国粮食生产的难点与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