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美的基本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6X(2001)02-0001-03
形式美是对象的形式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显现了人类的自由而产生和发展着的一种肯定性价值,它与人的实践自由及其情感表现是密切相依的,因此,它一般具有感性可感性、理性象征性和内涵多义性等基本特点。
一、形式美的感性可感性
形式美是形式所具有的美,因而它是直接附丽于对象的形式之上的,而形式的感性可感性,即可由人的感觉器官所把握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形式美的感性可感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杭州的湖光山色,泰山日出的霞红云涌,十七孔桥的桥拱的变幻节奏,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凡·高的向日葵的奔放和亮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金字塔构图和神秘微笑唇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命运和英雄的主题及其变奏,聂耳《金蛇狂舞》的欢快节奏和热烈旋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铿锵韵律,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意象,《天鹅湖》中四只小天鹅的优美舞姿,杨丽萍《雨丝》中柔美的肢体和幽远的指语,京剧《杨门女将》中的唱、念、做、打,亚当斯粗犷荒原的黑白造型,陈复礼精致的创意彩色画面,罗丹《思想者》的俯身撑肘的姿势,康定斯基的色彩交响构成,莫言的极富感性的语言,王蒙的意识流动的叙事,喇叭裤的变幻的流畅线条,模特儿身上服饰的色彩斑烂和珠光宝气,青铜器的狰狞饕餮纹,明代青瓷的玲珑透剔的胎质和图饰……这些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形式美,都必须凭借着人的五官感觉才能真切地把握和领悟。
值得注意的是,形式美的这种感性可感性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人类感觉或感觉人类性的客体映射。也就是说,这种形式美的感性可感性包含着对人自己的肯定,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强调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1]。恩格斯也说过:“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至于触觉(猿类刚刚有一点儿最粗糙的萌芽),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本身的形成而形成。”[2]因此,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1]由此可见,形式作为人的美感的对象,是从动物感觉到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再上升到社会的人的感觉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而是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结果。芬克斯坦说得好:“艺术形式本是对于生活进行思考的产物”[3]。自然事物的形式及其美的可感性,也是人通过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产物,因而具有人类性,而不是天生自在的形式的消极受动性。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的专有审美对象,形式美感也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感觉。正因如此,形式美的感性可感性才成为形式美社会内涵的载体,例如,红色与革命的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构图与安稳、宁静的对应,圆形与圆滑世故的类比等。
二、形式美的理性象征性
由于形式美的感性可感性是人类通过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结果,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所以,形式外观的美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属性,而是一种社会属性和价值;任何事物的形式的感性可感的自然性状(颜色、大小、形状、姿态、质地等)及其组合规律(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节奏等),就必然会与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规律、人们的感情及其组合、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等等,产生千丝万缕的形形色色的关联,并通过一定的理性思考和文化积淀形成比较固定的象征性关系,这就是形式美的理性象征性。或者也可以简单地说,形式美的理性象征性就是,对象的形式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人们的感情及其组合、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等。比较突出的便是,色彩和形状所具有的精神性涵义或象征性。
鲁迅先生在《脸谱臆测》中曾说过:“承认了中国戏有时用象征的手法,比如白表‘奸诈’,红表‘忠勇’,黑表‘威猛’,蓝表‘妖异’,金表‘神灵’之类,实与西洋的白表‘纯洁清净’,黑表‘悲哀’,红表‘热烈’,金黄色表‘光荣’和‘努力’并无不同,这就是‘色的象征’,虽然比较的单纯、低级。”[4]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有一首诗《色彩》这样写道:
呵,
生命是一张单薄的不值钱的本色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了我希望,
灰白赠了我悲哀,
金加我以荣华之冕,
银罩我以美幻之梦,
哦,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它的色彩![5]
著名语文学家陈望道对色彩的象征含义作了这样的归纳:
红——赤诚、焦躁、勇敢、活动、热烈、危险。
橙——嫉妒、嫌忌、疑惑、信任。
黄——爽朗、轻快、跃进、华贵。
绿——和平、亲爱、公平、着实、新鲜、希望。
蓝——沉着、冷静、神秘、阴郁。
紫——高贵、神圣、优雅、温厚。[4]
根据心理学家的理论,感情之所以能够介入到色与形的知觉表象,就是因为人的联想所致。
红色能使人兴奋、激动,让人感到温暖,亦有“暖色”之称。它能给人以热情、华美、高尚、愉快、力量、勇气、锐利、危险等联想,红色具有夺人心目、动人肺腑的作用。
橙色较红色更暖,被称为“成熟色”。它使人产生甘美、华丽、温情、热烈、柔软、扩张、焦燥等联想,它与红色一样,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黄色,明度最高,光感最强。它给人以暖和、光明、华丽、扩张、锐利、干燥、愉快、活泼等联想。在不同国度与民族中,黄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绿色,这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的色调。人的视觉最适宜绿色光的刺激。绿色能使人产生平静感,象征着春天和生命,并给人以永恒、理想、和平、希望等联想。
蓝色,可谓是世界的本源色,天空、海洋、湖泊、远山等,都是蓝色。蓝色也是希望色、生命色,它能给人以无限、深远、理想、冷静、悠久、永恒的联想。
紫色能使人产生高贵、庄重、古朴、优雅、神秘、美妙等联想。有人说“紫是冷却了的红”。因此,它还具有某种消极、悲哀和恐怖的意味。[5]
一些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些有关形的象征性的结果:
圆——非常愉快,温暖,柔软,潮湿,扩大,品格高尚;
半圆——温暖,潮湿,钝;
扁形——锐利,凉爽,轻的,华美;
正三角形——凉爽,锐利,坚硬,干燥,强的,收缩,轻的,华美的;
菱形——凉爽,干燥,锐利,坚硬,强的,轻的,华美的,品格高尚的;
等腰梯形——重的,坚硬的,质朴的;
正方形——坚硬的,强的,质朴的,重的,欢快的,品格高尚;
长方形——凉爽的,干燥的,坚硬的,强的;
正六角形——无特殊感觉;
椭圆形——温暖的,钝的,柔和的,愉快的,潮湿的,扩大的。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直线、锐角圆形的知觉,多倾向于凉爽、干燥、锐利、坚固、强烈、收缩、轻的、华美等情感,而对于曲线、钝角圆形的知觉,则多倾向于温暖、湿润、迟钝、扩大等感受。[5]
如上这些有关色与形的象征含义的描述,也许并不那么精确,然而也大致表明了形式美的理性象征性。
三、形式美的内涵多义性
从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关于形与色的象征涵义的论述和描述之中,可以发现,同一种颜色和形状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象征意义,而不同的形与色也会产生相同、类似或相近的情感反应和象征意义。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形式美的内涵多义性,就是因为,形式美的内涵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某种形与色在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地域等条件下,与人发生了特定的审美关系,从而产生出不同内涵的形式美。
例如,黄色,在不同国度与民族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黄色作为皇帝的专用色,象征皇权;在印度,它作为壮丽、光辉的象征;在罗马,也曾被作为帝王之色受到尊崇。然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国家中,黄色被视为最低级的色彩,把恶徒称为“黄狗”,把庸俗下流的新闻报导称为“黄色”。在日本,黄色被认为是安全色,为了交通安全,儿童的帽子、书包等也广为流行黄色。[5]
再比如,白色,是反动、反革命的象征,也可象征纯洁。
黑色:(1)无政府主义的象征;(2)天主教团体象征;(3)汉语里象征反动。
桃色:(1)早期用以比喻青春、快乐、舒展的心理状态,如桃色的梦;(2)旧时形容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关的事情,如桃色纠纷。
黄色:(1)右翼的、改良主义的、阶级调和的、进化主义的象征,如黄色工会;(2)汉语里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该义产生于“黄色新闻”,推广用之,可指黄色小说、黄色歌曲等等。[4]
如直线形,具有明确性、简洁性、锐利性,能给人以紧张感、速变感和力度感,粗的直线形还富有阳刚之气的情感特征。
垂直线形,具有挺拔、回顾、崇敬、高尚、权威、庄重等感情,如广场上的雕塑,建筑物的主柱,旗帜的杆柱,都蕴含有这种审美的情感意味。
曲线形,这是一种受外界支配的线形,外界压力的大小,可以使线形发生变异,产生出情感知觉中的不同倾向性。曲线形完全与直线形相对比,会产生丰满、优雅、柔软、欢快、跳跃等情感特征。[5]
正是形式美内涵的这种多义性或丰富性,使得人们在对于各种形式美的审美活动中产生形形色色的富于个性色彩、具有民族特色、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地方风采的不同理解,构筑出了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林林总总的审美世界。一部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各门类艺术的历史就展现了这些争奇斗妍的审美世界。
收稿日期:200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