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分级筛在废纸回收中的作用

纤维分级筛在废纸回收中的作用

一、纤维分级筛在废纸回用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慧,陈满,朱文远,王淑梅,徐峻,童国林[1](2020)在《废纸非脱墨制浆造纸生产全过程水污染源解析》文中认为如何在保证当前造纸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当今制浆造纸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通过确定废纸非脱墨制浆造纸生产各工序废水量、特征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存在状态,从源头到排放节点的流量和浓度变化,利用物料平衡计算等手段,定量计算特征污染物的产生及在全工艺过程中的输运及分布,再采用基于污染负荷估算的源解析法—一等标污染负荷法定量计算各工序、各特征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与负荷比。

蔡慧[2](2020)在《筛分与低浓磨浆优化废旧箱板纸浆性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纸浆在造纸用浆中的占比由于森林资源保护和纤维循环回用意识的加强而逐年提高。但因废纸来源不稳、使用和回收次数的增加、储存周期不一等问题,废纸浆纤维长度分布非常不均,目前还缺乏系统对废纸制浆工艺性能的试验研究。因此将废纸制浆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筛分和磨浆是废旧箱板纸制浆的两个关键工段,而纸浆纤维悬浮液在筛分与磨浆系统内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高效处理与浆流速度、压力、浆浓、筛鼓结构、旋翼类型、磨盘特性等有关,掌握它们对筛分和磨浆效率的影响规律是本文研究目标所在。因此,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指导实际应用研究层面,进行废纸浆筛分和磨浆机理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纸浆筛分与磨浆的设备与构件、过程控制及机理研究进展的分析,结合当前废纸制浆实际生产线存在的技术问题,阐述了微纤化纤维(MFC,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的制备方法;其次,研究了筛板形状、孔缝尺寸、体积浆渣率Rv和孔缝速度Vs等变量对美国废旧箱板纸纸浆(AOCC,American old corrugated container pulp)筛分性能的影响;此外,试验对不同磨盘齿形和磨浆强度下的AOCC浆纤维特性、浆料特性、磨浆能耗和成纸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基于MFC的相关研究经验基础上,以AOCC浆为原料,在没有任何化学药品添加和化学预处理的前提下,采用磨浆设备批量制备出不同磨浆能耗下的MFC;最后,对比目前废纸制浆生产实际,将AOCC浆的筛分、长纤维组分低浓磨浆以及添加MFC相结合,以能耗评价模型为基础,研究了添加MFC对成纸性能增强的作用机制,最终提出新的更为优化、更为合理的废纸制浆技术工艺流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对AOCC纸浆纤维悬浮液,在相同的体积浆渣率Rv和孔缝速度Vs条件下,使用不同型式筛鼓的纤维通过率值不同。当体积浆渣率Rv=0.15、孔缝速度Vs在0.5~1.0 m/s范围内时,采用0.20 mm缝筛、0.15 mm缝筛和0.81 mm孔筛的纤维通过率P分别为0.90、0.60和0.35,即采用0.81 mm孔筛的纤维通过率P要比0.20 mm缝筛和0.15 mm缝筛分别小61.11%和41.67%。表明与0.15 mm和0.20 mm的缝筛筛鼓相比,0.81 mm的孔筛筛鼓更有利于AOCC浆长纤维的分级,其筛分效果较好。(2)AOCC浆纤维通过率P随着孔缝速度Vs、体积浆渣率Rv和等高线高度h的降低而降低;在孔缝速度Vs和体积浆渣率Rv的交互作用下,AOCC浆纤维通过率P主要受到孔缝速度Vs的影响;较低的纤维通过率P(筛分效果更好)可以通过较低的体积浆渣率Rv和孔缝速度Vs组合来实现。(3)AOCC浆筛分后长纤维组分(尾浆)和短纤维组分(良浆)的游离度受孔缝速度Vs的影响更显着。其中短纤维组分的游离度Fa随着孔缝速度Vs和体积浆渣率Rv的增大呈增大趋势,长纤维组分的游离度Fr随着孔缝速度Vs和体积浆渣率Rv的增大呈减小趋势。(4)在一定磨浆能耗范围内,无论是使用2.01 km/rev BEL磨盘还是0.99 km/rev BEL磨盘的AOCC浆低浓磨浆,纤维长度、卷曲指数、扭结指数和游离度都随着磨浆程度(比磨浆能耗SRE)的增加而降低;而细小纤维含量和成纸的抗张强度却与磨浆程度(比磨浆能耗SRE)呈正相关。在相同磨浆能耗(总比磨浆能耗SRE相同)下,与0.99 km/rev BEL磨盘相比,使用2.01 km/rev BEL磨盘磨浆的AOCC浆纤维切断更少、成纸抗张强度更大。当使用2.01 km/rev BEL磨盘低浓盘磨AOCC浆时,纤维长度和成纸抗张强度分别增加了4.08%和4.95%;与0.99 km/rev BEL磨盘相比,抄造相同成纸抗张强度的纸页,采用2.01km/rev BEL磨盘所需的磨浆能耗可节省约20.02%。(5)在低浓磨浆条件下,AOCC浆成纸抗张指数随着总比磨浆能耗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并且抗张指数Tindex与总比磨浆能耗Es间满足Tindex=aEs2+bEs+c函数关系。由于AOCC浆磨浆过程的复杂和多变,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在预测AOCC浆抗张强度方面可直接使用回归方程Tindex=-2.8611?10-4Es2+0.1865Es+40.6662。模型可为废纸制浆相关技术人员调整磨浆参数提供理论参考。(6)在0~150 kWh/t比磨浆能耗范围内,对于未经筛分直接低浓磨浆的AOCC浆,采用先筛分再长纤维组分单独低浓磨浆的成纸抗张强度、环压强度、撕裂强度和耐破强度分别可提高约13.11%、9.63%、18.45%和21.07%。(7)采用粗细磨盘组合对AOCC浆纤维悬浮液进行低浓磨浆处理,可以纯机械地批量制备出MFC。先使用磨齿较粗的2.01 km/rev BEL磨盘使AOCC浆纤维充分疏解和部分细纤维化,然后改用齿形较窄的12.90 km/rev BEL磨盘使单根纤维不断剥离和裂解,形成细小纤丝。(8)将AOCC浆纤维的筛分、低浓磨浆处理以及添加MFC相结合,提出一种更为优化、更为合理的废纸制浆技术工艺流程。在能耗相同的条件下,与未筛分AOCC浆的成纸强度相比,新工艺经过筛分、低浓磨浆并添加MFC-1340混合后的成纸抗张强度可以提高约28%;当抄造抗张指数为50 Nm/g的纸页时,直接低浓磨浆处理AOCC浆需要的总比磨浆能耗为87.71 kWh/t,而采用新制浆工艺达到相同的成纸抗张强度所需要的总比磨浆能耗仅为18.00 kWh/t,可以节省约80%的能耗。本文从理论上和试验验证上,解决了实际废纸制浆生产工艺中的部分技术问题。提出的废纸制浆新工艺能够有效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为废纸制浆造纸的高效节能降耗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是一项完善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工艺技术,具有确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冯杰[3](2020)在《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吸附性能评价及富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性油墨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印刷材料在纸制品印刷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含水性油墨印刷的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颗粒由于粒径小、亲水性好等特点很容易被纤维重新吸附。不同种类废纸纤维的自身吸附能力受孔隙结构、自身性能等方面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利用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探究不同种类和不同级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历程,以诠释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吸附量不同的原因,进而分析混合纤维体系中不同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现象,以期提高水性油墨印刷废纸在回用过程中纤维分级利用的效率,同时也为废纸浆分级回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应用基础。最后,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造纸助剂作用于水性油墨颗粒,比较助剂作用效果,调控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和疏水性能,进而降低其在纤维上的吸附和沉积。首先,模拟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再吸附的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不同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吸附量的影响,并使用动力学、热力学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过程;对于不同级分SBKP纤维,水性油墨颗粒在P50/R100级分上具有最大吸附量,比R30级分多1mg/g,其吸附速率在初始阶段比R30级分的快两倍;对于相同级分的纤维,水性油墨颗粒在TMP纤维上的吸附量比在SBKP纤维上明显减少,最大吸附量的降幅为0.8 mg/g;水性油墨颗粒在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等温吸附,该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水性油墨在R30级分纤维上有最大吸附焓变,P50/R100级分纤维上有最大的吸附熵变。其次,模拟混合纤维体系中不同纸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竞争吸附过程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种类不同级分的纤维之间,P50/R100级分纤维较R30级分纤维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力;不同种类相同级分的纤维之间,SBKP纤维较TMP纤维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不同种类不同级分纤维之间的竞争吸附作用主要取决于不同纤维之间吸附能力的差异,水性油墨颗粒在吸附能力强的纤维上具有更大地吸附选择性。最后,采用无机、有机类助剂及表面活性剂对水性油墨颗粒进行富集研究。结果表明:PAC和CPAM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富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PAC浓度为30 mg/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35μm,并具有一定的疏水性,纸张白度可达到83.3%ISO;CPAM浓度为12 mg/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37.2μm,且有一定的疏水性,纸张白度可达到80.6%ISO;两种助剂复配使用时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将CaCl2和CTAB应用于水性油墨颗粒,当CaCl2浓度为0.2 mol/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到3.8μm,具有一定疏水性,纸张白度可达84.2%ISO;当CTAB浓度为0.1 mmol/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1μm,不能改变其疏水性能,纸张白度下降,两种助剂复配使用时,表现一定的协同关系。

王金然[4](2020)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制浆造纸工业原材料的短缺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废纸纤维的回收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废纸纤维的高效循环利用率对解决造纸工业面临的原料短缺、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废纸纤维在回用过程中存在润胀能力下降,成纸强度降低和滤水性能不佳等缺点,无法满足高品质产品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其使用范围。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废纸纤维回用的技术。生物酶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酶中的纤维素酶更是备受青睐。利用纤维素酶改性废纸纤维可以提高废纸浆的滤水性能、漂白性能及改善废纸的脱墨效果,从而提升废纸纤维的循环利用。本论文以办公废纸为主要原材料,利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废纸浆料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提升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目的。首先,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办公废纸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办公废纸可以明显提高其成纸强度性能,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后的酶处理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4.74 U/g、天冬氨酸用量2.19%、反应温度49.0°C、反应时间55.96 min。在最优处理条件下,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改性办公废纸与未进行酶处理的对照样相比抗张指数提高了16.05%,耐破指数提高了14.39%,办公废纸纤维保水值提高了36%,羧基含量提高了32.84%。红外光谱对酶促体系下办公废纸浆的研究发现,改性后纤维结晶度指数比对照样下降37.58%。其次,针对混合办公废纸在回用过程中存在的难脱墨问题,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浆浓等方面优化了酶促体系脱墨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用量为15 U/g、天冬氨酸用量2%、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的条件下,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最好。在最优脱墨条件下,与未经酶脱墨的混合办公废纸浆相比白度提高了2.2%,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降低了14.02%,即脱墨效率达到14.0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后纸浆表面O/C含量比对照样提升36.19%。然后,为阐明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C/A-ML)提升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作用机制,分别用纤维质量分析仪(FQ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纤维形态参数、氢键模式、纤维结晶度及纤维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办公废纸浆相比,酶体系处理后可明显降低纸浆有效残余油墨浓度,纤维长度和卷曲指数略微下降;FTIR结果表明,与办公废纸原浆相比,经纤维素酶、改性漆酶和C/A-ML处理后,分子间氢键O-(6)H…O-(3’)分别增加了14.65%、13.37%和19.8%;XRD分析表明,酶体系处理可以降低纤维结晶度,抑制纤维性能衰变;经过酶体系处理后的SEM显微照片显示,纤维表面变得粗糙,纤维间结合紧密且出现更多细小纤维。最后,探讨了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在确保纤维素酶用量15 U/g、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和p H值为7一定的条件下,改变氨基酸的加入量从而分析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最优用量分别为2%、3%、3%和2%。通过对比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办公废纸与未经处理办公废纸力学性能,发现纤维素酶协同不同介体处理办公废纸浆均可改善办公废纸的回用性能。

冯杰,史传菲,孙宇,罗冲,张文晖,张红杰[5](2019)在《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对不同种类和级分的纸浆纤维进行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描述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过程;对于不同级分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SBKP)纤维,水性油墨颗粒在P50/R100级分上具有最大吸附量,比R30级分多1 mg/g,其吸附速率在初始阶段比R30级分的快2倍;油墨颗粒在针叶木热磨机械浆(TMP)纤维上的吸附量比在SBKP纤维上的明显减少,最大吸附量的降幅为0.8 mg/g;两种纸浆中的油墨颗粒在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等温吸附,该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不同级分的SBKP纤维中水性油墨在R30级分纤维上有最大吸附焓变,P50/R100级分纤维上有最大的吸附熵变。

张辉[6](2020)在《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造纸行业以碳酸钙作为造纸的填料和涂料,且吨纸的排水量不断减少,导致造纸废水中积累了大量的钙离子。大量钙离子的存在,会导致输水管道结垢、厌氧颗粒污泥钙化、RO膜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因此,解决造纸系统的钙积累问题,寻求高效的造纸废水除钙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两家典型的造纸企业,调研分析了造纸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水质,利用朗格利尔指数和饱和指数分析了中水回用系统的结垢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三种药剂投加方案对钙离子的去除性能,对药剂投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利用PAM优化了Ca CO3的沉降性能;通过对比碳酸盐消耗量和钙离子去除量初步判断沉淀产物组成,并借助XRD、FTIR、TG等表征手段分析了三种药剂投加方案的沉淀产物的形态、结构和组成,并对化学沉淀法除Ca2+机理进行探讨;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三种药剂投加方案的技术经济,并选取一种最优方案应用于实际工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造纸企业中水回用系统的钙污染物特征分析。通过对嘉兴两家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系统四个季度的检测分析,出水的p H、COD和SS均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三级标准,NH3-N和TP均低于国家工业废水排放限值。中水回用系统进水的Ba、Cu、Fe和Mn元素含量均不超过1mg·L-1,Ca和Mg的含量约为400mg·L-1和33mg·L-1,Na的含量约为310mg·L-1;磷酸根含量不超过1mg·L-1,碳酸氢根、硫酸根、氯离子含量分别为960mg·L-1、340mg·L-1、350mg·L-1左右。通过采用朗格利尔指数IL和饱和指数IS判断方式,计算比较可得两家企业中水系统的进水均会形成Ca CO3沉淀,不会形成Ca SO4沉淀。2、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技术研究。采用三种不同的药剂方案去除Ca2+:方案一是直接投入Na2CO3;方案二是投入Ca(OH)2和Na2CO3;方案三是直接投入Na OH。将Ca2+浓度从400mg·L-1降至100mg·L-1(反渗透进水要求)以下时,模拟废水投加量为636mg·L-1Na2CO3或592mg·L-1Ca(OH)2+106mg·L-1Na2CO3或320mg·L-1Na OH;实际废水投加量为848mg·L-1Na2CO3或666mg·L-1Ca(OH)2+106mg·L-1Na2CO3或360mg·L-1Na OH。并从沉降体积、浊度、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分析,方案一、二的Ca CO3沉降性能相当且较差,方案三的Ca CO3沉降性能远远优于方案一和二。利用PAM能明显改善方案一和二Ca CO3沉降性能,方案一的最佳投加量为6mg·L-1,方案二为5mg·L-1。3、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机理研究。通过共存离子对除Ca2+的影响研究发现,Mg2+对除Ca2+有抑制作用,SO42-对除Ca2+几乎没有影响。通过测定溶液中Ca2+的去除量和CO32-的消耗量,计算分析三种方案的n(Ca2+):n(CO32-)比值,同时结合XRD、FTIR、TG等分析结果,判断方案一的沉淀产物为Ca CO3;方案二的沉淀产物中包括Ca CO3和碱式碳酸钙,如Ca3(OH)2(CO3)2、Ca6(OH)2(CO3)5、Ca2(OH)2CO3等;方案三的沉淀产物为Ca CO3。根据碳酸盐和氢氧化钙的平衡分布曲线,结合表征分析结果,预测了三种方案的反应方程。4、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程应用。选取嘉兴市一家处理规模约为25000m3·d-1的造纸企业,在二沉池和中水回用系统之间新建一座终沉池。终沉池投加Ca(OH)2、Na2CO3和PAM,去除废水中的钙离子。Ca(OH)2和Na2CO3的投加量分别为666、106mg·L-1,PAM的投加量为5mg·L-1,预计成本为0.424元每吨。

蒋婷[7](2019)在《废纸造纸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废纸造纸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途径,但废纸造纸企业在造纸过程中污泥产生量大,包括浆渣和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两大类,造纸污泥的处理处置是废纸造纸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造纸污泥处理处置工作,面对造纸产业发展政策的迫切要求,应遵循污泥处理处置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结合污泥的特点,积极探索造纸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对实现造纸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废纸造纸企业,通过对造纸污泥产生情况调研及性质测定,构建了废纸造纸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对纤维素含量多、长宽度大的污泥,考察其作为造纸原料的可行性,探究增强剂、干强剂和淀粉用量对污泥抄造手抄片的性能改善情况,研究符合国家标准的纸浆与混合污泥比例,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对纤维素含量少、长宽度小的污泥,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CTMAB)和粉煤灰联合调理技术对其进行化学调理,降低污泥含水率,从粒径分布、Zeta电位、胞外聚合物、结合水含量等四个方面探讨联合调理的机理,并对其最佳工艺条件进行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废纸造纸污泥性质研究。实地调研发现废纸造纸企业主要产生浆渣、斜网污泥、初沉污泥和生化污泥四种污泥,吨纸产生量分别为1.574 t(含水率97.44%)、0.585 t(含水率 97.35%)、0.491 t(含水率 98.05%)和 0.505 t(含水率98.80%),pH为6.89~7.96,金属元素含量未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GB/T 24188-2009)中泥质选择性控制指标的限值。斜网污泥和浆渣纤维素含量分别为37.76%和36.69%,主要由纤维交错分布构成,纤维长度在3~4 mm左右,宽度在30~60 μm。初沉污泥和生化污泥纤维素含量分别为28.15%和20.48%,纤维长度仅为0.15~0.40mm,宽度在4~10μm。2、斜网污泥和浆渣再生利用技术研究。造纸原料中纸浆与浆渣比例为9:1,纸浆与斜网污泥比例为7:3时,手抄片可达到合格品标准,初沉污泥抄造的手抄片无法达到合格品标准。未添加助剂时,纸浆与混合污泥(浆渣:斜网污泥=2.7:1)比例≥9:1时手抄片可达到优等品,7:3可达到合格品。利用1000g混合浆料(浓度4%)抄造定量为140 g·m-2手抄片时,干强剂和增强剂的最佳用量分别为3 g和2g。添加助剂后,纸浆与混合污泥比例≥7:3时手抄片可达到优等品,6:4达到A等品,4:6时即可达到合格品。将污泥造纸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生产性试验制造的纱管原纸各项指标均满足合格品标准,规模化应用中每年可利用57158 t废纸(含固率85%)、2045407t浆渣(含水率97.44%)和760000t斜网污泥(含水率97.35%),生产108644t纱管原纸。实现浆渣和斜网污泥削减量1984988吨/年和760000吨/年,废纸用量节约82926吨/年,节约浆渣和斜网污泥处置费用1450.04万元/年,减少废纸成本1.82亿元/年。3、初沉污泥和生化污泥调理技术研究。对比抽滤、离心和沉降性能,粉煤灰和CTMAB联合调理效果最好,污泥比阻降低了 87.28%。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结合水含量减少1.26%,污泥粒径没有变化,Zeta电位由负变为接近零电位,EPS中蛋白质/多糖上升156.02%,疏水性增强。此外,考察联合调理的投加顺序、投加量、搅拌等调理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对150mL造纸污泥先投加0.10 g粉煤灰,以200 r·min-1快搅强度搅拌2 min,90 r·min-1慢搅强度搅拌5min,再投加 0.35gCTMAB,以 200 r·min-1 快搅强度搅拌 2min,90 r·min-1 慢搅强度搅拌15 min后,污泥比阻降至9.837×1013 m·kg-1,滤饼含水率可降至55.31%。

李金苗[8](2018)在《基于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纸占我国造纸原料的65%以上。利用废纸造纸不仅可节约大量的林木纤维资源,而且有利于节能减排,降低生产及投资成本。废纸在使用及回收过程中混入大量金属、砂砾等体积和质量较大的杂质,必须通过净化设备有效除去。净化设备的分离效率和能耗与设备的净化原理和方法有直接关联。因此,研究新型高效节能的净化分离原理与方法及相应设备意义重大。本研究在深入分析现有各类废纸浆净化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从分离动力的角度,将现有废纸浆净化设备的原理分为重力沉降法和离心净化法两类,进而提出一种创新型高浓废纸净化原理与技术;进一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ONP和OCC两种废纸为实验原料,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常规净化条件对新型高浓废纸浆除渣器系统的运行性能及净化效率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开发新一代废纸浆高浓锥形除渣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本文主要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溶气水式创新型高浓锥形除渣器系统的原理及方法。通过在浆料中注入微溶气形成微溶气-浆液体系,增大微溶气-浆液体系与质量较大杂质的比重差,进一步在锥形除渣器中进行分离,因增大分离场中的离心力差,从而提高净化效率。(2)在传统高浓锥形除渣器工况下,即进浆浓度1.0%4.0%、进浆压力0.200.50MPa、压力降0.100.35MPa,注入原浆水量60%的过饱和溶气水时,新型废纸浆净化技术系统的净化效率较传统净化技术系统提高18.427.2个百分点。(3)随过饱和溶气水压力增大,微溶气浆的密度下降,传统高浓除渣器常规工作参数下,即浆浓3.0%、进浆压力0.30MPa、压差0.25MPa,注入60%的过饱和溶气水后,ONP和OCC微溶气浆密度分别减少14.4%和14.5%,净化效率分别提高21.9和27.2个百分点。(4)在同等净化压力和浆浓下,注入60%过饱和溶气水后,OCC微溶气浆密度比ONP微溶气浆密度低约13.4%,净化效率高4.2个百分点。OCC微溶气浆的净化效果更好。(5)在实际工程应用设计中,设置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进浆压力为0.250.40MPa,压差0.150.35MPa,浆泵输送浓度2.5%8.0%,除渣器入口浓度1.0%4.0%时,进入新型高浓除渣器的微溶气浆密度降低12.9%18.2%,净化效率提高18.427.2个百分点。(6)溶气水系统产生的内能在减压释放微溶气时能作为进浆动力之一,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具有明显的节水降耗效果,且能耗及成本远小于达到同等净化效果所增加的除渣器组;纸浆中引入的空气在后续工段中因在常压下、且经多道工序得以脱除,不会对纸机生产或纸质造成不良影响。(7)传统高浓废纸浆净化分离技术依照分离动力原理分为自然重力沉降法和离心分离法两大类。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废纸浆净化体系原理和方法,可将传统分类变更为以浆杂自然比重差为基础和浆杂扩大比重差为基础的净化分离技术两大类,前者又分为“自然重力沉降法和自然比重差离心分离法两小类”,后者为“扩大浆杂自然比重差的离心分离法”。

蔡慧,James Olson,张辉[9](2018)在《纸浆浓度和纤维长度对废纸浆悬浮液屈服应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考察纸浆浓度和纤维长度对不同废纸浆悬浮液屈服应力的影响,先用纤维分级筛分别将美废(AOCC)和国废(COCC)分成4个不同长度的纤维级分。再利用剪切应力梯度法测量每个纤维级分纤维悬浮液质量浓度从0.5%增加到2.5%的屈服应力值。结果表明,纸浆浓度和纤维长度对两种废纸浆悬浮液屈服应力的影响都很大,即屈服应力值都随着纤维长度和悬浮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此外,废浆料悬浮液的质量浓度对长纤维组分悬浮液屈服应力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短纤维组分悬浮液屈服应力的影响。废纸浆质量浓度小于1.5%时,浓度对悬浮液的屈服应力值影响很小。当质量浓度大于1.5%时,废纸浆悬浮液的屈服应力值随着浓度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将浆浓控制在1.5%左右可以有效地减少纸浆流送系统的能源消耗。

胡楠,张辉,张洪成,许银川,郑少斌,滕敬彦,黄伟,刘建坡,张云阁[10](2016)在《“十二五”自主装备创新成果(之一)废纸处理装备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我国废纸处理与废纸制浆装备技术取得显着成就,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不仅满足并支撑国内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废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做出了贡献。废纸处理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应该说主要得益于造纸工业废纸原料的大量利用。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废纸浆消费量6189万t,占纸浆消费总量9484万t的65%,同比2009年的4997万t增长24%。若折合成废纸,2014年全国消耗

二、纤维分级筛在废纸回用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分级筛在废纸回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筛分与低浓磨浆优化废旧箱板纸浆性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立题依据
        1.1.1 废纸制浆在造纸工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1.2 废旧箱板纸的来源、结构与纤维特性
        1.1.3 制浆造纸装备概况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5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及研究技术路线
        1.1.5.1 课题来源
        1.1.5.2 研究技术路线
        1.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纸浆纤维悬浮液筛选分级研究现状
        1.2.1.1 筛选分级设备及构件介绍
        1.2.1.2 筛选分级过程自动控制
        1.2.1.3 筛分机理演变
        1.2.1.4 浆料筛分性能的影响因素
        1.2.2 纸浆纤维悬浮液磨浆研究现状
        1.2.2.1 磨浆设备及构件介绍
        1.2.2.2 磨浆过程自动控制
        1.2.2.3 磨浆理论研究进展
        1.2.2.4 影响浆料磨浆质量的因素
第二章 AOCC浆筛分性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2.1.2.1 低浓打浆处理
        2.1.2.2 AOCC浆筛分试验
        2.1.2.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影响AOCC浆筛分效果的参数
        2.2.1.1 增浓因子T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2.2.1.2 体积浆渣率Rv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2.2.1.3 孔缝速度Vs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2.2.1.4 孔缝大小/等高线高度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2.2.2 AOCC浆筛分后游离度的变化
        2.2.3 筛分过程AOCC浆纤维悬浮液流态分析
        2.2.3.1 孔缝速度Vs对流场的影响分析
        2.2.3.2 等高线高度h对流场的影响分析
        2.2.3.3 体积浆渣率Rv对流场的影响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OCC浆低浓磨浆性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3.1.2.1 AOCC浆低浓磨浆试验
        3.1.2.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磨盘齿形对AOCC浆磨浆效果的影响
        3.2.1.1 磨盘齿形对AOCC浆纤维特性的影响
        3.2.1.2 磨盘齿形对AOCC浆游离度的影响
        3.2.1.3 磨盘齿形对成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3.2.2 磨浆强度对AOCC浆磨浆效果的影响
        3.2.2.1 磨浆强度对AOCC浆纤维特性的影响
        3.2.2.2 磨浆强度对AOCC浆游离度的影响
        3.2.2.3 磨浆强度对成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3.2.3 筛分处理对AOCC浆磨浆效果的影响
        3.2.4 AOCC浆成纸抗张强度的回归分析
        3.2.4.1 回归分析方法概述
        3.2.4.2 回归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OCC浆微纤化纤维MFC的制备研究
    4.1 微纤化纤维MFC的研究概况
        4.1.1 MFC的命名及其物化特性
        4.1.2 MFC的制备方法
        4.1.3 MFC的批量制备及能耗
        4.1.4 MFC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4.2 微纤化纤维MFC的中试制备
        4.2.1 试验部分
        4.2.1.1 试验原料
        4.2.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方法
        4.2.1.3 制备路线
        4.2.2 MFC性能表征分析结果与讨论
        4.2.2.1 MFC外观特征
        4.2.2.2 MFC纤维长度分布
        4.2.2.3 MFC表面形貌SEM分析
        4.2.2.4 MFC性能探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OCC浆微纤化改进纸张性能及其作用机制
    5.1 废纸制浆工艺技术的演变
        5.1.1 典型废纸制浆生产工艺流程
        5.1.2 先进废纸制浆生产工艺流程
    5.2 优化废纸制浆工艺的构想
    5.3 材料与方法
        5.3.1 试验材料
        5.3.2 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5.3.3 以能耗评价模式添加废纸浆MFC
    5.4 结果与讨论
        5.4.1 AOCC浆微纤化对对纤维特性的影响研究
        5.4.2 AOCC浆微纤化对浆料特性的影响研究
        5.4.3 AOCC浆微纤化对成纸性能的影响研究
        5.4.3.1 MFC改进成纸抗张强度性能的研究
        5.4.3.2 MFC改进成纸环压强度性能的研究
        5.4.3.3 MFC改进成纸松厚度性能的研究
        5.4.3.4 MFC改进成纸撕裂强度性能的研究
        5.4.3.5 MFC改进成纸耐破强度性能的研究
        5.4.4 添加MFC对成纸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5.4.5 添加废纸浆MFC的作用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物理量符号、名称及单位表
附录
    附录一 0.99 km/rev BEL磨盘的低浓磨浆试验数据
    附录二 2.01 km/rev BEL磨盘的低浓磨浆试验数据
    附录三 不同磨浆强度下的低浓磨浆试验数据

(3)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吸附性能评价及富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水性油墨
        1.2.1 水性油墨的发展
        1.2.2 水性油墨定义及特点
    1.3 水性油墨在纤维上吸附沉积及脱除
        1.3.1 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吸附沉积的现象及原因
        1.3.2 水性油墨脱除的过程及难点
        1.3.3 水性油墨脱除的常用方法及研究现状
    1.4 吸附模型理论
        1.4.1 吸附动力学
        1.4.2 吸附热力学
    1.5 水性油墨的胶体稳定性
        1.5.1 胶体理论
        1.5.2 抑制水性油墨颗粒再吸附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纤维原料的准备
        2.2.2 水性油墨颗粒的制备
        2.2.3 水性油墨颗粒浓度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 实验原料的性能分析与检测
        2.2.5 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实验
        2.2.6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竞争吸附
        2.2.7 不同化学试剂对水性油墨颗粒性质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1.1 吸附动力学曲线及模型分析
        3.1.2 不同级分纸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
        3.1.3 不同种类纸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
    3.2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3.2.1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级分纸浆纤维上的等温吸附
        3.2.2 水性油墨颗粒吸附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3.3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竞争吸附
        3.3.1 同种纸浆纤维不同级分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
        3.3.2 不同纸浆纤维相同级分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
        3.3.3 不同纸浆纤维不同级分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
    3.4 水性油墨颗粒的富集
        3.4.1 PAC和CPAM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3.4.2 CaCl_2和CTAB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4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4)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的意义
    1.2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面临的问题
        1.2.1 废纸纤维回收现状
        1.2.2 废纸纤维回用中面临的问题
    1.3 改善废纸浆性能的方法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4 纤维素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4.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1.4.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1.4.3 纤维素酶在造纸中的应用
    1.5 纤维结构的分析表征技术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形貌
        1.5.2 红外光谱在造纸中的应用
        1.5.3 X射线衍射分析微晶结构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提升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配制测定酶活所需溶液
        2.3.2 纤维素酶活测定
        2.3.3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2.3.4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MOW浆
        2.3.5 抄片及物理性能测定
        2.3.6 纤维保水值的测定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2.3.8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回归模型分析
        2.4.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工艺条件的探讨
        2.4.4 与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研究
        2.4.5 纤维保水值的分析
        2.4.6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结晶度的影响
        2.4.7 纸浆改性前后羧基含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3.3.2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3.3.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脱墨与浮选
        3.3.4 抄片及性能检测
        3.3.5 XPS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纤维素酶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2 天冬氨酸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5 纸浆浓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6 XP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改善MOW回用性能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4.3.2 改性漆酶溶液配制及活性测定
        4.3.3 混合办公废纸浆料的处理
        4.3.4 浆料的酶处理
        4.3.5 抄片及性能检测
        4.3.6 纤维质量分析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4.3.8 X-射线衍射分析
        4.3.9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处理方式对MOW浆脱墨效果的影响
        4.4.2 纤维质量分析
        4.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4.4.5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介体种类对纤维素酶改善混合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5.2.1 实验原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5.3.2 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MOW浆
        5.3.3 打浆
        5.3.4 抄片及性能测定
        5.3.5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抗张强度的影响
        5.4.2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耐破度的影响
        5.4.3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撕裂度的影响
        5.4.4 介体种类对MOW浆羧基含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总结
    1.结论
    2.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1.2 实验原料的处理
        1.2.1 纤维的处理
        1.2.2 水性油墨颗粒的处理
    1.3 吸附实验
    1.4 性能分析与检测
        1.4.1 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检测
        1.4.2 纤维及水性油墨颗粒的红外光谱(FT-IR)检测
        1.4.3 纤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动力研究
        2.1.1 吸附动力学曲线及模型分析
        2.1.2 不同级分SBKP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
        2.1.3 不同种类纸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
    2.2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2.2.1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级分SBKP纤维上的等温吸附
        2.2.2 水性油墨颗粒吸附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3 结论

(6)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造纸废水中钙的来源及危害
        1.2.1 钙的来源
        1.2.2 钙的危害
    1.3 钙污染治理技术
        1.3.1 离子交换法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法
        1.3.4 电化学法
        1.3.5 化学沉淀法
        1.3.6 其它技术
    1.4 化学沉淀法在工业废水除钙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现场调研
        2.2.2 投加量实验
        2.2.3 沉降性能实验
        2.2.4 沉降优化实验
        2.2.5 共存离子影响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pH的测定
        2.3.2 COD的测定
        2.3.3 NH3-N的测定
        2.3.4 TP的测定
        2.3.5 SS的测定
        2.3.6 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2.3.7 碳酸盐的测定
        2.3.8 硫酸盐的测定
        2.3.9 钙浓度的测定
        2.3.10 沉降体积的测定
        2.3.11 浊度的测定
        2.3.12 Zeta电位的测定
        2.3.13 粒径的测定
    2.4 沉淀产物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3 热重(TG)
        2.4.4 电子扫描显微镜(SEM)
第三章 造纸企业中水回用系统的钙污染物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造纸企业A废水处理概况
        3.2.1 废水处理工艺
        3.2.2 各单元出水水质及Ca浓度变化
        3.2.3 二沉池出水水质分析
        3.2.4 中水回用系统结垢分析
    3.3 造纸企业B废水处理概况
        3.3.1 废水处理工艺
        3.3.2 各单元出水水质及Ca浓度变化
        3.3.3 终沉池出水水质分析
        3.3.4 中水回用系统结垢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药剂方案的确定
    4.3 药剂投加量的确定
        4.3.1 方案一的Na_2CO_3投加量
        4.3.2 方案二的Ca(OH)_2和Na_2CO_3 投加量
        4.3.3 方案三的NaOH投加量
    4.4 CaCO_3沉降性能研究
        4.4.1 CaCO_3的沉降性能
        4.4.2 PAM优化CaCO_3的沉降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共存离子对化学沉淀法除Ca的影响
        5.2.1 镁离子的影响
        5.2.2 硫酸盐的影响
    5.3 碳酸盐消耗与钙离子去除的对比
    5.4 沉淀产物的形态分析
        5.4.1 XRD分析
        5.4.2 FTIR分析
        5.4.3 TG分析
        5.4.4 SEM分析
    5.5 化学沉淀法除钙的机理
    5.6 小结
第六章 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程应用
    6.1 工程现状
        6.1.1 基本情况
        6.1.2 处理规模
        6.1.3 处理工艺
        6.1.4 运行现状
    6.2 工程设计
        6.2.1 技术经济分析
        6.2.2 工艺流程
        6.2.3 终沉池参数及设计图
    6.3 预期处理效果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废纸造纸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纸造纸污泥概况
        1.2.1 废纸造纸生产工艺
        1.2.2 废纸造纸污泥的产生及特点
        1.2.3 废纸造纸污泥的处理处置原则及问题
    1.3 废纸造纸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造纸回用
        1.3.2 能源利用
        1.3.3 材料利用
        1.3.4 土地利用
    1.4 废纸造纸污泥调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影响废纸造纸污泥脱水性能的因素
        1.4.2 废纸造纸污泥调理技术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废纸造纸污泥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废纸造纸企业造纸线及污水处理站工艺流程
        2.3.2 废纸造纸污泥性质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斜网污泥和浆渣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污泥造纸回用技术研究
        3.3.2 纸张性能强化研究
        3.3.3 斜网污泥和浆渣回用生产纱管原纸工程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初沉污泥和生化污泥调理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独调理与联合调理对造纸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3.2 单独调理与联合调理的机理研究
        4.3.3 联合调理最佳工艺条件探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基于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造纸产业概况
        1.1.1.1 造纸产业特点
        1.1.1.2 世界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1.1.1.3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1.1.2 废纸在造纸工业的作用与地位
        1.1.3 高浓除渣器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锥形除渣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净化原理的演变
        1.2.2 锥形除渣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锥形除渣器介绍
        1.2.2.2 锥形除渣器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目标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3.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研究
    2.1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基本原理构想
    2.2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装置基本结构
    2.3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主要工艺与流程
    2.4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工艺条件范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溶气-浆液体系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气水添加比例对微溶气浆密度的影响
        3.3.2 浆浓对微溶气浆密度的影响
        3.3.3 压力及浆种对微溶气浆密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气水添加比例及浆种对新型高浓除渣器净化效率的影响
        4.3.2 浆浓对新型高浓除渣器净化效率的影响
        4.3.3 压力对新型高浓除渣器净化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研究
    5.1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在废纸制浆中应用方案
        5.1.1 废纸制浆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5.1.2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方案
    5.2 新型高浓净化系统的净化效率和能耗分析
        5.2.1 净化效率和能耗的概念
        5.2.2 新型高浓净化系统与传统式净化效率和能耗比较
    5.3 加入的微溶气体对后续工序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申请并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文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纤维分级筛在废纸回用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废纸非脱墨制浆造纸生产全过程水污染源解析[A]. 蔡慧,陈满,朱文远,王淑梅,徐峻,童国林.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
  • [2]筛分与低浓磨浆优化废旧箱板纸浆性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蔡慧.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吸附性能评价及富集效果研究[D]. 冯杰.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D]. 王金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行为研究[J]. 冯杰,史传菲,孙宇,罗冲,张文晖,张红杰. 中国造纸, 2019(12)
  • [6]化学沉淀法去除造纸废水钙污染物的工艺研究[D]. 张辉. 浙江大学, 2020(02)
  • [7]废纸造纸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D]. 蒋婷. 浙江大学, 2019(05)
  • [8]基于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研究[D]. 李金苗.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9]纸浆浓度和纤维长度对废纸浆悬浮液屈服应力的影响[A]. 蔡慧,James Olson,张辉.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10]“十二五”自主装备创新成果(之一)废纸处理装备技术[A]. 胡楠,张辉,张洪成,许银川,郑少斌,滕敬彦,黄伟,刘建坡,张云阁. 第三届中国造纸装备发展论坛报告和论文专集, 2016

标签:;  ;  ;  ;  ;  

纤维分级筛在废纸回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