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制购买倾向的影响机制及对策研究_网络促销论文

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机制及应对措施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迫性论文,倾向论文,应对措施论文,机制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强迫性购买(Compulsive Buying)近年来一直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Faber和O’Guinn[1]将强迫性购买定义为:由消极事件或负面情感导致的长期性、重复性的购买行为,这种行为很难被制止并且会造成经济、心理和社会上的一系列负面后果。西方营销学界对于强迫性购买的研究所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于强迫性购买的识别和特征研究[1-3],强迫性购买的成因或决定因素研究[4-6],以及对强迫性购买影响因素的研究[7]。相比之下,国内对强迫性购买的研究是比较有限的,已有文献主要从医学研究的角度入手,而忽略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情境因素、社会因素和其潜在的社会负面影响[8-10]。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使用率的提高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消费渠道。与此同时,强迫性购买也随之出现在网络购物环境中。有研究显示,网络购物者比线下购物者更具有强迫性购买冲动[11]。然而,对于网络强迫性购买的研究无论在国际营销学界还是国内营销学界都是比较有限的。目前对于强迫性购买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营销渠道,而很少对网络营销渠道中的强迫性购买现象进行讨论。本研究将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探讨强迫性购买现象,开发适合于测量网络强迫性购买的量表,着重研究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内外部形成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文献回顾

       1、强迫性购买

       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发展和物质主义的盛行,强迫性购买现象开始受到学者关注[1,3,5]。据估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约1%到10%的成年人患上了强迫购物症[3]。在2006年的一次调查中,5.8%的美国消费者被认为是强迫性购买者[2]。在德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强迫购物症的发病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3,12]。

       以往研究对于强迫性购买行为有着许多不同定义:“慢性的、重复性购买行为”[1],“对于不需要的物体强迫性的或冲动地购买”[13],“对执念过分或缺乏控制力,对花钱的紧迫感和行为”[14]。这些定义都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第一,迷恋-强迫的行为(例如重复地购买),第二,缺乏对冲动的控制。Ridgway等将“强迫性购买”定义为一种“思维被购买占据的倾向,通过重复性的购买和缺乏对冲动购买的控制力体现”[15]。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强迫性由两个维度构成;强迫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该理论称为迷恋-强迫谱系症状[16,17]。在该理论出现之前,强迫性购买被认为是冲动-控制障碍,在精神病理学中与强迫障碍有所区分[1,14]。

       冲动-控制障碍(ICD)是指不可抵抗的冲动去实施有害的行为。然而,强迫障碍(OCD)是一种焦虑障碍,伴有会导致压力和焦虑的迷思(想法,执念)和强迫(行为),会消耗患者大量时间,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7]。将强迫性购买归类的基本原理是其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强迫症的特征:思绪被购买的执念占据且重复性的购买用以消除焦虑感;二是像冲动-控制障碍(ICD)一样,消费者缺乏对购买行为渴望的控制[16]。强迫性购买行为被认为具备OCD和ICD双重要素。Ridgway等研究显示,强迫性购买属于强迫谱系障碍,介于强迫症与冲动-控制障碍之间,因此兼具两者特征[15]。

       McElroy研究显示强迫性购买者中80%诊断出患有终生的强迫证(OCD),40%有冲动-控制障碍[17]。同样Christenson等发现67%的强迫性购买者被诊断患有强迫症且96%患有冲动-控制障碍。显然两者具有重叠部分,强迫性购买应同时具有两种障碍特征。因此本文将强迫性购买定义为“无法控制的购买倾向或重复性的购买行为”[18]。

       2、网络强迫性购买

       近年来,随着网络使用率的提高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消费渠道。基于网络购物情景研究强迫性购买行为就显得日益重要[19]。仅就美国而言,Shop.org报道称2007年在线零售额达1659亿美元,较06年增长21.8%(Internet Retailer,2008)。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和监督标准的匮乏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强迫性购买[20]。根据最近一项对2580人的网上调查显示,91.8%的受访者有网购经历;7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网络强迫性购买经历(凤凰网,2011)。有研究显示,网络强迫性购买者(Online Compulsive Buying)已经占据了整个网络购买者人数的1/4[21]。因此,研究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和行为,即网络情境中的强迫性购买现象尤为重要。

       对于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本文将其定义为“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的强迫性购买行为”。相应的,对于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本文将其定义为“通过互联网渠道展现出来的强迫性购买倾向”。

       3、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外部机制

       Sun和Wu认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网络购买倾向成正相关,尤其网络销售环境的一些特征可能会引发或增强“强迫性购买”行为[22]。例如,随时可以购买,便捷的购物流程,可以用信用卡进行付款,多元化的商品选择并且可以不受他人注意地尽情购物[23,24]。同时,国内学者也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网络购物的独特因素,如网购的便捷性、网购的趣味性等是造成网购成瘾现象的关键因素[8,25]。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网站的独特营销刺激对强迫性购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6],如倒计时促销、限时折扣等等。李国鑫等研究显示,网上商品价格便宜等因素对消费者网购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7]。常亚平等研究指出包括商品价格、促销活动等的营销组合因素对消费者重复网上购物行为有一定影响[28]。据CNNIC发布的《200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有53.9%的消费者出于节省时间进行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便捷性既方便了消费者,也使部分网购者产生成瘾现象。

       网购者在浏览网店时会产生沉浸的状态,忘却时光的流逝与仿佛亲临现场,会产生喜悦的感受;还能在购买过程中与店主进行虚拟互动,满足个体人际交流的需要;尽情与商家议价,匿名情形下无需考虑议价有失面子问题,体验寻求折扣与优惠的乐趣;此外,网络购物还能满足网购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并激发其体验探冒险的乐趣[25]。正是因为过于迷恋网络购物过程中的享乐体验,使得个体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购物而不能自拔,不少网购者有成瘾的趋势。此外,有文献指出网购成瘾是通过降低消费者自控能力(Self-control)而引发的[29,30]。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人类都具有自我意识且能够根据感知到的以往行为的后果理性地安排未来行为。不受控制的消费者的理性决策可能被产品刺激冲击,最后形成强迫性或者成瘾性的行为[31]。

       4、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内部机制

       当前,消费文化的一个核心特征是物质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将导致个人更多地购买和拥有更多的物质[6]。一般认为,有较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相信物质财富的获得是生活的中心目标,是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幸福的关键[32]。然而,当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时,它就会与低自尊、低生活满意度、低主观幸福感以及差的心理社会适应产生很大的关联。Dittmar最重要的发现是物质主义价值观成为个体强迫性购买最显著的预测因子[5]。Yurchisin和Johnson指出强迫购买倾向与物质主义倾向之间显著正相关[33]。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强迫性购物行为与个体低自尊水平相关。对美国大学生的强迫消费行为研究发现,强迫性购买者的自尊水平低于非强迫购买者[34]。还发现自尊水平与强迫购买倾向呈显著负相关[33]。Reeves等也发现偏低的自尊水平和幸福感和强迫性购买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35]。另一方面研究指出强迫性购买者由于经常性的消费而内心产生羞愧、罪恶及后悔感[1],强迫性消费者并不愿意他人知道自己的购买行为[23]。相比于实体购物环境,网络购物环境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避免与卖家面对面接触的机会[36]。因此,社交冷漠或社交回避可能是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的动机之一[23]。

       Kukar-Kinney等研究显示,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性,个体在网络上确实容易出现强迫性购买倾向。这是由于有强迫性购买倾向的个体比较难抗拒想要购物的冲动,他们想要立即减缓购物之前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便捷的网络购物让他们能迅速舒缓负面情绪,并且带来正面刺激[23]。多数学者认同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孤独、无聊等会对强迫性购买造成直接影响[1,12,37,38]。

       研究框架和假设

       1、网购情境吸引力的影响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拥有的主动改变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能力[39]。然而,一些外界刺激可能会降低甚至破坏自我控制能力。电子商务网站普遍存在能够扰乱自我控制力的特征。如多媒体提供的感官信号能够触发抑制自我控制能力的情绪,电子商务网站会出现诱人的产品描述,强调气味和幻想。通过强调产品的吸引力和营造购物环境(如放大产品的照片、颜色样品、CD试听等),让购物者产生一种兴奋感而忽略正在进行的购物行为。一些流行网站拥有大量降低个体自我控制的特征如精美图片、轻松舒缓的音乐等[29]。

       我国学者指出网络购物的独特因素,如网购便捷性、趣味性等是造成网购成瘾现象的关键因素[8,25]。相比实体商店,电子商务网站中产品的多样性给予消费者更加刺激、兴奋的购物体验[40],丰富性信息量是促进网购的重要因素[23]。Babin提出个人消费价值倾向可以分为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41]。个体消费不再满足于实用导向的功利主义而是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享乐主义倾向的消费价值观大为盛行,使得个体比较注重消费中的趣味、愉悦、感觉、美学、情感等因素,而网络购物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该取向,如一些网站通过制作精美的图片以及动之以情的促销策略,再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都可以起到某种情感唤醒的作用,使消费者获得感官享受、社交乐趣、议价以及冒险乐趣[25]。因此,本文中“网购情境吸引力”是指网购情境借助生动的图片,精美的背景以及柔美的音乐等给消费者感官上带来的愉悦和购物者享受到的乐趣。因此,提出假设:

       H1:网购情境吸引力将导致消费者自我控制的下降,即网络情境吸引力与自我控制下降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2、促销的影响

       具有强迫性购买倾向的个人常会因为消费而感到内疚或悔恨[18],商品折扣或价格促销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购买行为进行合理化,减轻内疚、悔恨的负面情感,而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感到比较舒适。也就是说,商品折扣和价格促销让具有强迫性购买倾向的个体在购物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愉悦,从而降低自我约束的欲望。因此,团购网站上的超低折扣、限时特价等的营销模式,有可能会让网购消费者产生较高的强迫性购买倾向[23]。同样,有学者提出电子商务网站的独特营销刺激对强迫性购买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例如积分或赠送礼物等促销方式因其提供有形的回报而抵消了消费者因未能自我约束而产生的负罪感,导致消费者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42]。另外,王丽丽等研究显示,不同促销方式对冲动性购买具有不同的激发作用[43]。因此,本文将网络购物情境中的“促销”定义为电子商务网站实施的价格折扣、附赠礼物、积分、包邮等给予消费者实际优惠方式,并提出假设:

       H2:网络促销将导致消费者自我控制下降,即网络促销与消费者自我控制下降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3、自我控制下降的中介作用

       自我控制的缺失不论从概念上[17]还是实际操作上[1]都解释了不受控制的消费行为。冲动性购买行为,强迫性购买行为以及成瘾性购买行为都与缺失自我控制有关。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不受控制的消费行为如强迫性购物行为等源于不同程度的自我控制下降[31]。Larose等研究证明把自我控制作为中介变量,相较于单独使用网络情景(如低价、促销)和消费者自身特质更能准确识别强迫性购买者[29]。因此,提出假设:

       H3:自我控制下降直接提升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即自我控制下降与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合假设H1-H3,本文将考察自我控制下降的中介作用。即自我控制下降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调节网络情境吸引力和促销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即网络情境吸引力和促销水平的提高会通过使消费者自我控制下降这一路径间接提高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

       4、物质主义的影响

       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44]。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将导致个人更多地购买和拥有更多的物质[6]。目前大部分研究都证明拥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与强迫性购买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1,6,33]。同样,当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时,它就会与负面消极情绪如自卑、焦虑等产生很大关联[25]。因此,提出假设:

       H4:消费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会引起其负面情绪,即物质主义价值观与负面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5、低自尊的影响

       自尊(self-esteem)是自我概念中评价的那部分,与认为自身是否有价值相对应[45]。研究表明,低自尊与低幸福感、物质依赖、强迫性购物及负面情绪等都有很大关联[33]。Palan等研究发现,低自尊和强迫性购买行为间存在显著相关[46]。因此,提出假设:

       H5:消费者个体自尊水平越低,负面情绪越强,即消费者低自尊与负面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6、人际关系冷漠的影响

       临床发现在购物成瘾患者中有59%的人具有各种人格异常[47],特别是高孤独、高焦虑和高抑郁的人格特质,可能是具有孤独特质的人会被网络中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所吸引,如Kandell指出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的人倾向于网上交友互动[48],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性分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导致网购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人际关系冷漠使个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网络购买等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H6:消费者人际关系冷漠程度越高,负面情绪越强,即消费者人际关系冷漠与负面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7、心理压力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现代人生存压力普遍较大、特别是青年女性面临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Young认为网络成瘾者大多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而转向网络找寻朋友、快乐与放松心情[49]。面对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个体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而临床研究表明网络购物成瘾的群体一般为都市白领女性,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一点。Davenport等研究显示,认知焦虑对强迫性购买有正向影响[50]。因此提出假设:

       H7:消费者心理压力越大,负面情绪越强,即消费者心理压力与负面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8、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

       情绪和不当应对方式与购物成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已经由实验多次证实,如Faber和Christenson在实验中发现:情绪为消极状态时,患者倾向于购物;而在积极情绪状态时,购物行为明显减少[37]。Miltenberger等发现当个体面临持续而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时倾向于购物[51]。Williams和Grisham研究也指出,焦虑、压力、压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强迫性购买行为[52]。因此,提出假设:

       H8:消费者负面情绪直接提高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即负面情绪与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合假设H4-H8,本研究将考察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即负面情绪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调节物质主义、低自尊、人际关系冷漠和心理压力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即物质主义、低自尊、人际关系冷漠和心理压力的提高会通过使消费者产生负面情绪这一途径间接导致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提高。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假设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研究框架及假设

       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的申请推荐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发放和收集问卷,去掉不认真填写(填写时间少于三分钟或测量条目有明显矛盾的被试)和无网络购物体验的样本后,共34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153人(55.1%),女性189人(44.6%),有1人没有标明性别。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大多数集中在20-30岁,其中20-25岁占66.8%,25-30岁占21.9%。其中18.7%为高中学历,19.5%为大学专科学历,33.2%为大学本科学历,25.9%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关于被试的年可支配收入,其中21.3%在3万元以下,15.2%在3-6万元之间,8.5%在6-9万元之间,另有40.5%表示收入不固定。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被调查者的网络购物频率,其中5.4%每年平均网购0-5次,25.3%每年网购6-10次,10.7%每年平均网购11-15次,14.3%每年平均网购16-20次,15.8%每年平均网购21-25次,12.6%每年平均网购26-30次,15.9%每年平均网购31次以上。

       经过检验,调查对象的各项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网购频率)均对本文以上选取的变量没有显著影响,限于篇幅将不汇报这些因素的相关结果。

       2、问卷设计

       原始问卷包括九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测量被试是否具有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结合Faber和O’Guinn[1]和Ridgway[15]等研究,再综合临床心理学测量强迫性行为权威的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量表,设计了41个题目,去除重复和难以理解的题目,最后得到3道大题,18道小题。第二部分测量网购之前负面情绪,参考了Faber和Christenson[37]的测量方法,结合访谈共设计了8个题目。第三部分测量个体自尊水平,借鉴Rosenberg[53]的RRSE自尊量表,删除4道题,最后问卷结果包括6个题目。第四部分测量物质主义价值观,借鉴Richins和Dawson[44]量表,去除重复,共7个题目。第五部分测量自我控制,借鉴Tangney[54]的SCS量表,包括8个题目。第六部分测量网络情境吸引力和促销,这里本文结合深度访谈及前测问卷,筛选出用于描述网络情境吸引力和促销水平的测量问题,其中包括网店的趣味性、是否有限时打折等促销手段对强迫性购买产生的影响。第七部分测量消费者的心理压力,结合Cohen等[55]PSS量表,共整理了10个条目。第八部分测量人际关系冷漠水平,采用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社交回避量表(SAD Scale)。第九部分测量被试的人口统计变量。所有构念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Likert)7级量表。

       数据分析与结果

       1、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数据分析软件采用SPSS 16.0与AMOS 7.0。通过信度检验和CFA评估信度,用CFA检验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步骤包括:第一,考虑调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根据CFA判断数据质量,考虑Bartlett和KMO值;第三,根据因子负载对题目取舍,删除低于0.36题目;第四,计算Cronbach’s α,删除item-to-total低于0.60题目;最后,利用模型拟合度验证所有题目。最终各构念信度水平见表1,各构念间区分性效度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九个构念的Cronbach’s α系数和建构信度CR均超过0.7的阈值,AVE值均大于0.6,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各构念具体测量维度标准化载荷系数在0.65到0.98之间,均在0.01水平下显著,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九个构念的平均提取方差均大于其与其他构念的相关系数平方,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2、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AMOS 7.0对所有原始数据和潜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分析。用多个标准匹配指标来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卡方和自由度比值,RMSEA,规范拟合指数NFI,IFI和比较拟合指数CFI。拟合优度指标表明数据与模型之间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df=2.03,p>0.05;NFI=0.963;IFI=0.932;CFI=0.955;RMSEA=0.045)。

       3、假设检验

       我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来检验概念模型中的假设,图2显示了结构模型分析结果,其中,路径箭头附近的数字表示标准化路径系数,括号内为t值。

       4、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外部机制

       图2中的分析结果表明:网购情境吸引力对消费者自我控制下降有显著的影响(β=0.239;t=2.809;p<0.01),促销对消费者自我控制下降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β=0.185;t=2.368;p<0.05),因此,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验证。同时,数据显示网购情境吸引力的标准化系数大于促销的标准化系数,这表示在引起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外部因素中,网络情境吸引力相比促销更能导致消费者自我控制的降低。

      

       图2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图

       注:*p<0.05;**p<0.01;***p<0.001。

       进一步地,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自我控制的下降会进而导致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提高,这一影响是显著的(β=0.312;t=3.995;p<0.001),因此假设3得到了证实。同时,结果还显示,网购情境吸引力和促销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间接效应分别是0.075和0.058,由此可见,网购情境吸引力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要高于促销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

       5、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内部机制

       图2中的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物质主义心理对其产生负面情绪有显著的影响(β=0.251;t=2.248;p<0.05),消费者的低自尊对其产生负面情绪也具有显著的影响(β=0.393;t=4.721;p<0.001),同时,人际关系冷漠的消费者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β=0.176;t=2.134;p<0.05),消费者的心理压力对其产生负面情绪也具有显著的影响(β=0.244;t=2.828;p<0.01),因此,假设4、假设5、假设6和假设7均得到了验证。以上数据还显示,在导致消费者产生负面情绪的内部因素中,低自尊具有最大的影响,其次是消费者的物质主义和心理压力,最后是消费者人际关系冷漠的原因。

       进一步地,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的负面情绪会进而导致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提升,这一影响是显著的(β=0.950;t=6.711;p<0.001),因此,假设8得到了支持。同时,数据还显示,物质主义、低自尊、人际关系冷漠和心理压力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间接效应分别是0.238、0.373、0.167和0.232。由此可见,低自尊对于消费者的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占据最大的影响,其次是消费者的物质主义和心理压力,最后是消费者人际关系冷漠的因素。

       结合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外部机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所有导致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因素中,内部因素,也就是消费者自身因素占据更重要的影响。相比之下,外部因素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要小很多。

       结论与意义

       1、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引起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内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引起消费者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因素主要在于消费者内部因素,即消费者的一些心理特征和价值观特征。其中,低自尊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影响最重要,即低自尊的消费者更容易显示出强迫性的网购倾向趋势。其次,消费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消费者的心理压力对其形成强迫性的网购倾向也有显著的影响,最后,数据显示,人际关系冷漠的消费者更容易产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由此可见,消费者要控制其强迫性网购倾向的主要途径在于从自身出发,消除引起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内部因素。具体的做法包括调整心态和错误的价值观,树立自尊心和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心理压力,并且增加人际交往机会。同时研究发现,上述消费者内部因素通过使消费者产生负面情绪,如愤怒、压抑、焦虑、沮丧等,从而进一步引起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因此,消费者更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调整情绪,通过各种途径缓解和消除负面情绪,从而降低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产生。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相关外部因素也会引起消费者的网络强迫性购买。这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网络情境吸引力的因素,如网页上华丽的图片、多媒体效果等;以及网络商家的一些促销手段,如团购、包邮、打折、送礼物等。这些外部因素通过降低消费者的自我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因此,消费者应对外部因素的途径主要有降低浏览购物网站的频率、决策打断以及建立理性的消费观等。另外,网络商家有责任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消费引导,商家应减少过于华而不实的广告,并且及时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保证其对广告的正确理解。

       2、贡献和意义

       国际学术界对于强迫性购买的研究虽然源远流长,但对于新兴网络环境下的强迫性购买现象的研究却较为欠缺;而国内学术界无论是对强迫性购买或是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的研究都较为有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营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现象的内外部形成机制及应对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研究所引入的网络营销独特的情境因素、促销手段以及网络强迫性购买的特性这些概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营销学界都属于比较新颖的课题。研究意义在于:一是本研究从外因入手,结合网络独特的情境因素及促销手段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现象的外部影响机制进行探讨,这无论在强迫性购买研究领域或是网络营销研究领域都属于较为新颖的研究切入点;二是本研究从内因入手,对网络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导致网络强迫性购买现象的途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全面的认识,对学术界在这一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手段证实了消费者自我控制降低和消费者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往的研究通常将消费者自我控制降低和负面情绪处理成外生变量,而没有考虑它们对其他因素所起到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验证了这两个构念的中介作用,提出了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形成机制的整体研究框架,有助于学术界对这一领域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实际意义主要包括:首先,本研究讨论了引起消费者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提升的内部因素,并量化了这些因素对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消费者审视自身的问题,从自身出发,调整心态和情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消除引起强迫性购买的内部因素,从而进一步降低网络强迫性购买的行为,提升自身的消费者福利。其次,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环境的认识,从而降低营销手段对其购买的影响,还可以帮助网络商家通过适当的营销手段对消费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健康的消费风气。

       3、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相应的局限性,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可行的研究方向。从理论框架上来说,第一,本研究主要考虑了引起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因素及机制,而没有具体考虑网络强迫性购买与传统强迫性购买的差异,以及网络强迫性倾向对消费者的负面影响及其对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考虑这两方面的相关构念,加入到本研究的概念模型中,进一步完善对于网络强迫性购买的研究。第二,本研究从内外部因素的角度探讨了引起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成因。研究概念模型可以考虑调节变量的作用。如网购的商品种类、消费者的消费目标等变量可能对内外部因素对强迫性购买的影响产生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入更多的构念,更全面地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现象进行研究。最后,鉴于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未来研究可以对消费者进行跟踪调查,以研究不同消费者形成强迫性购买的动态特征。

标签:;  ;  ;  

网络强制购买倾向的影响机制及对策研究_网络促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