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的张扬与批判——九十年代个人主义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人主义论文,述评论文,张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前后,一股宣扬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个人主义正名的论调日盛,引起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大讨论。这一讨论,既是这两种思想的争斗,又是80年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反思,“本质上确实反映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①。近10年来,个人主义研究不少,但多是为弘扬集体主义而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批判,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只是罗列个人主义研究的成果并不难。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把握个人主义的历史脉络,认识其深层本质,揭示其内在矛盾,展望其未来发展。这一研究,也可说是90年代社会发展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一
个人主义研究实质上是时代发展的一种理论反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变,利益多元化和个体化,导致了个人自身独立化、经济个体化、精神主体化。这是个人主义在中国得以张扬的现实基础。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也为其泛滥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它在中国也有私有制的根基。在儒学中,个体是无足轻重的。家是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个体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由家而推演出国,国是家的放大,个体是国中的一个角色。学理传统上的个体是灰色的。但中国也有个人主义思想的萌芽。②我们不能用思想文化的运演来代替历史的真实发展,深埋地下的巨大暗流是对个体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基本精神即个人主义。这在市井小说、民间艺术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有人认为“个人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占据一席之地”。③这只是局限在儒学传统上。也有人认为中国有的是利己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但实际上两者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一研究是个人主义在当代的平面化展开。个人主义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神主体”,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回首它在西方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审视今天中国社会,反思这10年来个人主义研究成果。西方文化以个体为中心,是个人主义产生的深层根基。虽然中世纪人完全沦为神的奴隶(但基督精神又是个人灵魂的拯救),但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发育为个人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个人主义是19世纪的词汇,是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反动的产物。第一次系统使用个人主义的是19世纪20年代的圣西门主义者。到托克维尔,个人主义被认为是民主的必然产物。德克海姆最典型表达了个人主义的内涵:个人在社会、政治、道德上孤立无助,与社会目标和社会规则疏离,社会凝聚力被削弱甚至崩溃。与法国不同,德国的个人主义继承浪漫主义“个性”的含义,即个人的独特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在英国,个人主义虽然有较为复杂的含义,但主要是指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强调竞争原则和政府较少干预经济。以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等为特征的个人主义成为美国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史蒂文·卢克斯总结了个人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精神:人的尊严,单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和内在的价值或尊严;自主性,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他自己的,并不为不受他控制的外部力量或原因所左右;隐私,个人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干涉,能够做和想他所中意的任何事情——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他自己的利益;自我发展,每个人都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质上的独特人格和个性;抽象的个人,个人具有天赋的或前定的兴趣、愿望、目的和需要,这是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它的外延包括政治个人主义、经济个人主义、宗教个人主义、伦理个人主义、认识论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等。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本体论的个人主义,认为社会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体,个人先于社会,是本源,社会和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组成的人为机构,除了个人目的外,社会和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与之相联,认识论的个人主义强调认识的个人特征,否认客观真理,坚持经验主义,典型者沦为怀疑主义。个人主义中最重要的还是伦理个人主义,它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强调道德的本质上是个人的,善恶纯粹是个人主观意向的产物,是个人的选择和判断。政治个人主义包括:个人权利至高无上的原则,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实现个人的利益,政府的建立必须基于社会成员同意,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同意,即民主原则。经济个人主义的核心是强调个人谋求自己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强调个人通过竞争与市场经济实现个人利益,强调政府较少干预经济。④当然,庸俗化的个人主义表现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极端化则是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否定社会的有机整体性和独特职能,具有导致社会无政府状态、个人堕落且与社会规则背离、破坏社会团结,侵害社会公德,个人孤独无助等等危害性。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了个人主义,才能够科学地认识其本质,揭示其矛盾,把握其发展趋势。
二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经验主义哲学为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哲学和认识论基础。个人主义者大都认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来源,承认认识的相对性,否认认识的绝对性,强调感性经验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否认理性的普遍适用性。在西方文化中作为主体的人基本上是被当作个人而存在,即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这是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思维模式。这一特点突出表现为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被当作一切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都无法超出这一范围。⑤个人主义的表现不仅在此,它又贯穿于政治经济学之中:每个人都在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通过自由竞争,达到公共利益和社会进步。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自由主义的主旨即个人的自由、个人独立的经济活动,国家较少干预经济等等。而在西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是相通的,保守主义即保守自由之义,同样没有超越个人主义。从表现上看,除文艺复兴时期以外,西方自近代以来的哲学家很少有人直接以个体性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但究其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一条明确的个体性哲学原则的线索。⑥而个体性原则正是个人主义的理论核心。由此可见,个人主义贯通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之中,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深深植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中。
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⑦的阶段。此时,“一切产品和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既要以生产中人的(历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的依赖为前提。”⑧一方面,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以往社会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伦理的种种固定的人依赖于人的关系都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解体,人们成为独立自由的“抽象人”——失去了生产资料、脱离封建传统的依附关系、只有自己劳动力的人。当然,“抽象人”也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物和人的完全自由流通、平等交换为特点,人开始实现了自身独立化、经济个体化和精神主体化,个人获得自我发展的客观条件,成为社会的“单子”。此时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物化的社会,“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化关系,个人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却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独立于个人的物化社会权力,个人与社会处于明显的对抗关系,人与人之间表现出了绝对的独立状态:个人的孤立无助,个人的封闭,个人的寂寞,个人的堕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西方个人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
当然,个人主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的理论结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和进步,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现代生产方式的进步性。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规划,政治民主建设和社会制度构造,都是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政治学说和社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
个人主义的张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但若仅仅局限于承认这一现实,则会陷入这一意识形态不可自拔。要超越之,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和武器。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精神,它既有康德所指的考察分析之义,又有辩证扬弃的内涵。这种批判分为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两种,价值批判以科学批判为基础,科学批判以价值批判为导向。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就是要考察分析其发展过程,认识其本质内容,揭示其内在矛盾,把握其发展趋势。在90年代,批判个人主义的文章⑩多是表面化的批评,没能深入下去。
有学者指出,个人主义容易使人把社会看作“人对人像狼”的社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冲突和争斗,破坏社会稳定和谐,个人的集体感丧失,破坏了个人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导致了个人生活的支离破碎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个人生活出现雷同化,导致了众多无个性的“单面人”。金钱和财富成了新的“上帝”,个人主义走向了自由和平等的反面。(11)还有人认为,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在思想上表现为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盛行,造成光怪陆离和扭曲痛楚的“现代主义”和“虚无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民主和三权分立,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的生存竞争,造成了人们“时代的神经质”。道德上使个人腐化堕落,甚至在长远决策中成为诱使人们把非常狭隘的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根源。这种个人主义化的经济制度,造成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12)个人主义带来一系列问题:出现了“孤独人群”的社会现象,社会分解危险日益逼近,西方社会因失去共同目标而沦入虚脱状态。(13)R·尼斯贝特也指出:“美国人终于象孔德、托克维尔和涂尔干那样,逐渐明白了,个人主义使社会组织分散瓦解成为一盘散沙,它使社会内人们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利益汇集而成的社会团体,变成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沙砾堆。若从最坏的方面看,个人主义是一片被孤独邪恶,以掠夺为生的人们所占据的热带丛莽。”(14)个人主义的诸多消极影响,在当代中国表现得越来越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本世纪初以来西方哲学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是对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成为普遍潮流。无论是欧陆哲学家还是英美哲学家,大都把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当作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塞尔和梅洛—庞蒂都明确摒弃个人主体,代之以交互主体,以主体间性来取代主体性。实用主义学者詹姆斯和杜威都否定孤立的、离开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概念,认为应当把主客、心物看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15)以个体性哲学原则为基础的理性学说一旦在现实矛盾面前无法自圆其说,那么它必将倾刻瓦解。真正以社会性原则为基础开辟哲学新视域的是马克思。因为,个人是寓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解决个体的存在与命运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社会关系的进步与发展问题。由此,马克思在1847年后把主要精力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16)可见,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构成了个人主义的基本矛盾,如何认识与解决这一矛盾,是批判个人主义的关键问题。
与西方学者运用自由竞争、社会感情、道德说教解决这一矛盾不同,马克思不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而同赋予个人丰富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这为研究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现实的个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经历的人,其现实性是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决定的。所以说,个人的利益和需求及其实现的手段都是由社会现实规定的。但马克思主义并未完全忽略个人,恰恰相反,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其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之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使人局部化和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18)但这是一种自发的社会行为,真正扬弃个人主义,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必须超越这一社会制度。这里,马克思主义不是依靠西部牛仔式的个人奋斗,不是通过纯粹道德呼吁,不把希望寄托在貌似革命的哲学批判之上,而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基本途径,通过改造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说,对个人主义的扬弃不是仅仅依靠哲学批判和道德谴责所能完成的,必须依靠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改造,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也必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才可能真正实现。
四
只要私有制存在,个人主义就有生存的基础,不论受到如何批判,都无法从人们的思想中彻底清除,它仍是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支配大多数人的头脑。(19)西方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是个人主义,后现代理论等激进学说也祛除不了个人主义。(20)R·尼斯贝特指出:“人们常说,在20世纪的美国,个人主义已经衰败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说它变化,那只能说它现在比美国任何历史时期的个人主义都更加丰富多样,并更明显地在人们生活中表现出来。”(21)可见,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流行,既有其社会现实基础,又有其思想文化传统,还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个人主义成为很多人的行为准则,这不是用理论批判所能消除的,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夏业良(22)对个人主义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人主义并非是思想异端和洪水猛兽,现代文明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对于现代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代表了一种社会思潮。但是,他又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没有个人主义基础,这实际上是倒果为因,社会进步的首要原因在生产方式,而不是文化思想。他还指出,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看作是个人主义所造成的恶果,将个人主义者与贪污腐败分子相提并论,更是荒谬绝伦、无视事实,这更是完全美化个人主义而忽视了它的消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以社会本位为传统的社会,个人不可能获得完全彻底的个性发展。因此,如果不能真正完整地理解个人主义,只是从传统意义批判个人主义,只能是非法性的批判——没有经过个人主义充分发育和对它的完整准确理解的批判只能是一种空虚、抽象、无根基的批判。这是近10年来个人主义研究中很多学者自觉不自觉常犯的一个基本错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两条思路、两个层次,是这一矛盾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论反映。没有对个人主义的准确认识,就不会有对集体主义的深刻理解;没有对集体主义的坚定信仰,就不会有对个人主义的科学批判。实际上,这两种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有人预言21世纪的中国必将是理性个人主义新纪元。(23)对此笔者不敢认同,因为不论何种个人主义,都不可能超越个人主义基本精神,克服基本矛盾及消极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现实国情,不同层次的个人主义在当代都有自己存在的市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承认事实只是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揭示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内在局限性,寻求超越它的现实道路,达到更高的发展层次,即集体主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过程中,21世纪必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集体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此时的集体主义既是对个人主义的扬弃,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结晶,具有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更加现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