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特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G249.2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的思想史。经济实践特别是经济理论与战略实施历来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因为社会经济因素同精神思想和心理因素是互为因果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与发展,都是人类文化空间力系中合力的结果。在当代,对世界科技革命的内涵和它已经或将会引起的社会经济后果的把握,是空间力系中的一个重要分力。
马克思揭示了历来为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政治、哲学、科学和艺术等就是从这个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相反,一旦一个国家把国民经济生活过程中的内在的铁的逻辑之链和经济法则真正作为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第一性的最高权威确立起来,那么,一个国家就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成果,而一个国家人们的精神塑造及其成果又会极大地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辉煌。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别是经济文化正是这个国家人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经济文化已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能否获得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后劲。因此,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的支持。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又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原则区别,十五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时代任务,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这是关系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文化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基本制度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民族精神和新经济文化的生成。发达国家的经验向我们昭示:一个国家能否生成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新经济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
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必将带来上层建筑的相应转变。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经济文化,必然随着新的经济关系的建立与完善而产生发展。经济关系,首先是所有制关系这不仅构成物质生产的必需方面,而且也构成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重要方面。这些经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它是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全部文化的基础,决定着经济文化的形态和性质。所以,经济文化依赖于经济关系,为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内容所制约。经济活动既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占有关系,它的经济文化必然要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适应它的发展需要。然而,经济文化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一产生形成便对其所依存的经济基础起能动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所以,经济文化与经济基础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文化有不同的特征。经济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不是一个简单的包罗万象体,它本身被赋予了民族和时代的内容。生活方式的总和,对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个等数,即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生活方式之和是不相同的。他们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因而就会有毫不相同的经济文化。另外,作为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模式,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经济文化不仅是各地区对国家都有贡献的整体,而且经济文化都含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文化变迁是文化运动的一种规律。经济文化变迁的真正动因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所造成的文化运动的结果。这是因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方式是经济文化产生、变迁及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力量。经济文化始终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运动规律变化的。
与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着的是经济文化进化。经济文化的进化虽然也反映着经济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指经济文化由一种低级形态逐渐地转变为高级形态。经济文化的进化是伴随着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向更高形式发展的产物,这种变化,使经济文化更加适应于社会环境成为竞争和生存的模式。可见,经济文化的进化是与一个国家现代化历史相联系的,严格讲,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离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经济文化的进化是不存在的,因而经济文化进化必然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伴随物;但经济文化的进化绝不等于现代化历史本身,现代化历史的发展并不绝对意味着经济文化的必然进化。经济文化进化与现代化历史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种严格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经济文化有其内在的机制,这种机制无论从适应方面还是从稳定性方面来说,都只能从社会基础上加以解释。
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同以往社会的经济文化有着质的区别,但它们都与其产生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适应其经济基础和制度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而进化,并终将随着经济基础和制度的消亡而消失,这是经济文化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更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并实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产生与之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可以预见,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一经产生,必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必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潜力和优势,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涵义和特征
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文化,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经济文化。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行为规律,是指导人们经济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它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经济知识水平、经济本领和经济意识。它集中反映了人们在经济领域中活动的结果。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与政治文化并列的一个子系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决定着新经济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过去比较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原来比较单一的机械的按劳分配制度已转变成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接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以竞争、价格、供求三个市场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所形成的自动调节的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精神生活。当今社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法制意识、开拓意识、功利意识、自强意识、时间观念等日渐浓厚,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表明形成新经济文化价值的条件正在日趋成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观念形态的经济文化也必然在内涵、特征上受到深刻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并揭示出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区别于以往经济文化,特别是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文化的根本标志,是新经济文化质的规定性表现。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鲜明的时代性。经济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时间中,因而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处在世纪之交的经济文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代及未来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更,在纵向、横向交错发展中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融汇古今中外经济文化之长。其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科技含量与日俱增。这主要是由当代经济正向高科技高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决定的。二是信息经济逐渐发展。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人类正走向信息社会,由此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所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的提高。经济文化只有适应这一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以最少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经济活动的目的。
第二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群体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生理素质条件,但最根本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同时,现实生产力必然是前一代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作为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文化,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新经济文化必然是对前一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民族性特征。开放性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必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与竞争。随着国际经济交流,各国经济文化也必然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第三是理性和规范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文明有序的经济。只有那些按照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讲诚讲信原则的经济行为,才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主体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才能生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还是法制经济,它不仅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作为支撑力量和保护力量,而且要求一切经济主体都必须依据法律来规范自己的经济生活。因此,理性与规范性相结合,是经济主体从事经济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价值观念。
第四是利益兼顾性。这是新经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核心内容。整体利益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着眼点和根本点,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这就要求经济主体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各种合法手段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整体利益,绝不能损害整体利益。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经济利益是经济主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其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是否有追求利益的权力,不仅关系着能否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能否进行下去。所以,只有允许经济主体的正当的个体利益得以实现,从而才能保证整体利益的实现;只有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利益兼顾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反映在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观念上来。
第五是自主、效率和公平统一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具有独立产权,经济主体的身份是平等的,反对任何行政的、财产的、宗法的特权;交换行为是等价的,经济主体享有自主和平等的发展机会。自主和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市场经济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运转,它通过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对经济主体造成强大压力,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本身是把效率放在第一位的,它在资源配置上是最讲究效率的,是最经济的。公平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的平等竞争条件和平等竞争机会,还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经济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允许贫富差距拉开,但要防止两极分化,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这些要求必然反映在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内容上。
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是视野开阔,胸襟坦荡,博取众长,不断创造的新经济文化。从文论创造论的层面看,它能够立足现实,扎根生活,但又不停留于现实的表象,而是超越现实,继承历史,指导未来;它能够批判吸收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不因袭传统,不全盘否定传统;它能够坚持民族文化的立场,但又不陷入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窠臼,而是面向未来,坚持文化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经济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家性的辩证统一,它能够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但又不失之偏颇,而是有着自立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坚持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其他经济文化,努力把其他经济文化的优秀成分熔铸于自身的经济文化价值系统之中。这种充满内在活力,具有创造转化功能的新经济文化,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主要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应当而且必须具有创造转化的内在机制,充满时代精神的活力。从社会形态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不断开拓进取的社会运动。它的这种本质属性,在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应的经济文化也必须具有活泼的生命力,具备适应时代精神转换的灵活的自我更新能力。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它对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功能上。从经济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来看,它本身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内聚和外化;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想力量,是培养和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经济文化就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表现,是对民族力量的规整和引导。这种凝聚、规整、引导的过程,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与转化的过程。经济文化的基本功能是陶铸人们的情操,培养并提高人们的素质。这种功能的实现,要求它自身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发展动力。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相一致,这就逻辑地要求新经济文化要从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成为社会朝着现代化发展的积极促进力量。此外,吐故纳新、生生不息、是新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这也自然地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应当具备与之相应的功能。从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有自我认识、自我批判的自觉性和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积极性;它需要具备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角,不断扬弃自身特质,创造出更好特质的理论框架和精神内核。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来看,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对此作如下概括:
一是认识和导向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能够帮助经济主体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智能支持,引导人们选择和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规则等,从而使人们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方向去生活行动。如通过信息导向,人们可以及时掌握科技发展、市场走向、顾客需求,从而调整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和产品的选择。
二是启迪和教育功能。经济知识、技能以及生产经验传递,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促进经济主体全面发展。如果有了适宜的经济文化,形成一种特定的新经济文化环境,人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向着既定方向努力,克服改革中的各种难关。
三是凝聚和团结功能。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一旦得到经济主体认同,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产生协同效应,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人们团结起来,凝聚成一体,形成一种向心力。
四是调控和约束功能。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能够将调控和约束的功能隐含在一种无形的、不见诸文字的文化力量中,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对经济主体起到调控约束作用,被人们自觉地接受。
五是激励和感召功能。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能在经济主体中培育自强奋斗精神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人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使人们的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种精神因素激励人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地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目标作出贡献。
六是融合和协调功能。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能够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性格,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协同。经济主体在经济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新经济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把自己逐渐地融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洪流中,形成一种共同的力量整体。
总之,人们的经济生活,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影响下进行的。经济文化是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与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关系着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文化,以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