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知比较丰富,乐于幻想,具象事物经常能够引起其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不断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由此可见,情趣是小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驱动力。而语文中的知识内容相对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习内容趣味性的挖掘,构建情趣课堂,使学生的好奇、好动、爱玩的天性得到满足,使其在掌握知识中感悟人生中蕴含的哲理。
关键词:造景生趣 小学语文 情趣课堂
情趣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情感和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特点作为依据,积极构建语文情趣课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且感受到在学习中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抽象文字变具象
就语文学习来讲,文字为抽象,景物为具象。而小学生对具象的事物更加敏感,单纯文字表达的形式往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无法使其在大脑中产生比较立体的形象。尤其是在学习语言比较精炼的古诗词时,学生在学习时更是感觉困难。以《江南春》为例,在诗中描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理解时可以将其理解为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运用景物直接展示的方式与文字相比更加直接易懂,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进入到作者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将这部分内容以山水景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配上《江南水乡》背景音乐,用音乐诠释古诗词当中的意境,尤其是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场景。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进入到意境中去学习,并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感受生活中悟道
语文中的文字来源于生活,也能还原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识文断字,也需要注重对学生智慧的培养。情趣课堂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领会人生哲理,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生活中为学生呈现课本中的场景,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生活便是课堂的道理,进而在活动中感受到强烈的趣味性,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印象深刻。
三、游戏中愉悦心情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比较喜欢游戏,在游戏中他们也能进行有效互动,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激发,增强其在学习时的愉悦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短剧形式,这是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互动形式。短剧多是由教材中比较有特色和趣味性的内容改编而成,通过在短剧中的角色扮演,能够深化学生对文中人物和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使课堂更具情趣性。例如在学习《少年润土》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饰里面的人物形象,并且将作者文章中回忆的部分表现出来,在表演中,学生也可以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创作,在创作时可以突破形式和台词的限制,大胆创新,然后将自身的理念融入进去,使整个故事情节看起来更形象生动。在表演中,学生能够与文章中描写的人物更加贴近,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也能了解作者人物描写的主要意图。同时在表演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也能在表演中收获满足感,使其智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启发。
四、探径中剖析寓意
就语文学习来讲,不同文章都有属于自己的主线,这是作者在写作中的主线,也是学生在阅读时的主线。而教师在教学中将主线作为主要切入点,引导学生思绪,再对主线内容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能够进入到作者描绘的文本世界,实现学习的层层深入,进而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寓意。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具层次性,也能使学生在进行文本挖掘时更具方向性。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探究、预设和反思。探究中学生能够逐渐进入到文本描述的世界,预设中能够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热情,反思能够使学生从文本中抽离出来,树立全局意识,然后结合自身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而反思是整体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在反思中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需对其进行适当点拨,保持学生在探究时的热情和自信,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趣课堂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也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运用生活再现、自然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并且在学习中理解生命的意义,造景生趣在笑中、悟道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其对语文学习有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焦讯 如何创设小学语文课堂自主情趣[J].速读(上旬),2017,(4):29。
[2]李宝霞 探讨创设小学语文课堂自主情趣的技巧[J].未来英才,2017,(14):37。
论文作者:茆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学生在论文; 情趣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内容论文; 具象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