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话参政——“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初论文,研讨会论文,中国妇女论文,观点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中国妇女研究会就于3月21-22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来自12个省市的80余名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全国妇联书记处全体书记、中组部有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珮云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以务实的态度、严谨的调查数据和分析,考察了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制约妇女参政的原因,并集中对女干部的比例指标问题、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政策问题、女干部的能力建设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关于妇女参政的内涵和特点
1.妇女参政的内涵
妇女参政既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关于妇女参政的内涵,理解基本上趋于一致,即妇女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但在对其包括的层面的认识上有些区别:一种认为,妇女参政包括知政、议政、参政、执政;一种分为直接参政和间接参政;也有叫做参政和从政。这就是就广义的参政而言。狭义的参政主要是指一些妇女进入权利机构行使政治权利。或者被定义为:一部分被政治体制录用的妇女对决策活动的参与。讨论中有的代表对概念本身和层次的二分法发表了不同看法。全国妇联李静之认为,参政是一个过程,是妇女以权利主体的身份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对国家和社会管理监督产生影响。可以分为民主参与、权利参与和权力参与两个层面,而这两种都叫直接参政。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强,参政权利下移,社区和群众对决策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间接、直接参政的提法,可能会影响到群众的参政热情。事实上无论政府还是妇联,都应该在群众权利参与上加强工作。
浙江大学童芍素提出,要区别妇女参政和妇女从政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把妇女参政的具体目标定在妇女从政,作为短期目标是正确的,但不能作为长期目标和参政的全部内容。否则,一会使妇女参政变成女干部问题,似乎和妇女群众关系不大,女干部会失去妇女群众的特殊支持;二会使女干部认为作好本职工作就是实现妇女参政,不能充分代表妇女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三会使妇女参政变成组织部门和妇联在女干部比例发生变化时的工作,而不是有妇女群众关心参与的持续的活动;四会使妇女团体和妇女群众对其他途径的妇女参政缺乏热情,影响了妇女参政的基础和社会舆论氛围;五会使女干部局限于本职工作,不能发挥政治角色优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所以不仅在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上要有具体政策,对妇女参政的其他方面要有更得力的政策措施。
2.妇女参政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组部与全国妇联共同召开了四次培养选拔女干部会议,促进了妇女参政的进展。各地采取的倾斜措施使女干部的比例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女干部的决策能力和自信心也有所提高。但与会者普遍认为,与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人力资源和妇女的参政潜力比,妇女参政比例低、增长缓慢、参政程度不高、参政的后备力量不足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代表们更多的是从妇女参政狭义概念出发进行分析。如吉林省妇干校王焕芝、张桂华概括为“三少一窄”,四川省妇联李泽影、刘恒概括为“三多三少”,河北省社科院周伟文概括为“两低两多”等。
山东省组织部和妇联在调查中发现,女干部的发展出现“两个高峰”:女干部25岁以前任副科、正科、副处职务的要高出男干部19.4、7.1和3个百分点;25-30岁生育高峰期,男干部任副科、正科、副处职务的要高出女干部24.5、10.1和8个百分点;30-40岁没有明显差别;40-45岁,女性被提拔到副处、正处职务的比男性多8和7.4个百分点。说明女性不是没能力,而是生育问题影响了她们的发展。
二、关于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
与会者分析了制约妇女参政的主客观因素,把关注点更多的投向影响妇女参政的社会政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性因素。
1.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利
有代表认为,在影响妇女参政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的妇女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矛盾是根本原因之一。
西南师大张卫平、西北民院吕青以及四川省妇联李泽影等分析了女性双重人格的形成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即理性的合乎现代价值观,非理性的认同传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妇女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诅咒传统,一方面常常不自觉的充当传统的卫道士,如不善于张扬、宣传自己,压抑参政欲望;角色期待对男女的不同,使妇女在事业和家庭间陷入两难。另外,社会舆论的严酷一方面使女性难挡流言蜚语,出现成功恐惧,另一方面使男性领导在培养选拔干部时心有余悸,无奈之余对女干部选拔要么一个也不提,要么象批发似的提拔,对女性极不负责,影响女干部成长。
传媒中的陈规性别角色定型,对女性消费人格、依赖人格的片面塑造,一方面使人认为妇女的价值就在家里,造成男性群体对妇性社会参与的排斥,对妇女参政能力的怀疑,对进入领导岗位的女性的点缀化设置。另一方面,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在“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开发自我潜能的努力,使其生活领域更加私人化、附属化;传媒对妇女参政形象和家庭关系的负面宣传,不仅增加了参政妇女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妇女参政的家庭支持,也影响了妇女参政的后劲,使年轻一代对妇女参政望而生畏;传媒中女性商品化趋向,影响到年轻一代的价值定位,女性参政群体范围缩小,造成妇女参政的“机关热,社会冷”(王庆淑、李莉、张红梅、吕青等)。
2.领导对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认识不到位
研讨中,代表对领导重视与否反应强烈,认为这是影响女干部选拔培养的首要因素。我国虽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政策体系,但还存在着领导认识上的问题以及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妇女参政的意义还没有被全党全社会真正认识,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认识不够,不能象对待其他国策那样认真落实;对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还处在应付状态,如只配备最低限额,且往往是“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集于一身;用双重标准看待女干部,苛求女干部,把女干部的特点当弱点等等。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成长。
3.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制度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现有的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力度不够,政策不够细化,软条件多,硬条件少,缺乏可操作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干部选拔时留给女性的门口窄,培养不够,女性成长空间狭小。所以在选拔干部时“目中无人”,为了应付职数,降格以求,反而说女干部就是不行(李春芝);人事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不确定性,滋长了干部选拔中的腐败现象,社会公正和公平受到挑战(荣维毅);在以男性为主的权利圈子中,女性较少能进入那样的关系网;组织部门和妇联促进妇女参政的权威性在减弱。选用干部的自主权在扩大,干部考察和管理权在分解(王玮);一些选拔任用政策和措施,如挂职锻炼、干部培训等,不能充分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政策效果不明显;现有的一些考核考试方式不能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英雄,真正发现人才,让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等等。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制度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葫芦岛市妇联郑学勤认为,市场经济什么都讲经济效益,无偿进行素质培训的观念淡薄,妇女的机会相对减少;上海市妇联陆建民认为,计划经济式的比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陷于尴尬境地,只能在行政所能干预的党政机关及基层单位的党组织中实施,且范围越来越窄。而按比例走上领导岗位的女干部,并不一定为妇女说话,所以妇女群众也未必视其为自己的代言人,以至妇女群众对女干部的要求比男干部更高;吕青等认为市场经济不可能自然而然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而往往牺牲妇女利益;市场经济改变了单一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多的上级单位失去了集中管理、占有、分配经济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涉及妇女参政领域,妇女参政的数量和比例出现了弹性和软性目标管理。另外,体制问题,如会议和应酬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影响到女干部的参政热情(荣维毅)。
4.公共政策和立法中存在不利于妇女参政的因素
妇女参政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配套政策,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政策体系,但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政策本身或政策之间互相矛盾的问题、以及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一些政策或措施含有男女不平等的条款,具体实施时对妇女带来不利影响。如:国务院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规定(男60,女55),减少了妇女进一步提升的机会,造成女性人力资源的浪费;出嫁女的土地权力问题、社会保障中女职工生育保险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女职工下岗多等问题不解决,都会影响到女性的发展,并直接间接影响到妇女参政。另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打折扣,也是女性发展和女干部培养选拔的障碍(杜洁、荣维毅等)。
在实现妇女参政的立法上也存在疏漏,如参与途径和形式规定不具体,义务主体模糊,对侵犯妇女参与权的违法行为界定不清,缺乏保障制度。
西南政法大学陈苇等对我国现有法律政策对妇女参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行就业政策、土地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退休政策对妇女参政有一定制约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而传统偏见、领导不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妇女就业难、妇女参政意识淡薄是前四位影响因素。
5.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在社会发展还不充分,贫穷还没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妇女机会和资源相对更为缺乏,妇女参政的后备力量不足。张卫平认为,尽管西北妇女与西南妇女、农村妇女与城市妇女已不是铁板一块,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积淀的差异,妇女的主体意识觉醒程度略有不同,但由于西部地区整个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封闭和保守,妇女就业机会缺乏,认知空间狭窄,主体意识觉醒程度低,构成了妇女参政的人格障碍;吕青等认为,教育滞后是妇女参政议政的瓶颈,导致选拔余地小、女干部断层。
6.妇女素质和生育家务负担问题
这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讨论中一些代表检视了妇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素质问题、能力问题。认为妇女理论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低,目光短浅、优柔寡断、不思进取、感情用事、公众形象欠佳,等等。对此,一些代表认为这是一种本质主义观点,也是被反复用来解释女干部少和不称职的一种遁词。许多调查和事实表明,女干部的能力并不差,岗位的适应性也强于男性,关键是使用不当,没有舞台。另外,这里也有一个评价标准问题,人们往往把妇女的特点当弱点,并加以夸大。
有代表认为能力来源于实践,说女性是感性的,缺乏综合能力,也是不公平的,感性不是天生的。另外,这种观点也把感性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妇女已经背负了沉重的性别压力,工作环境不宽松,如果再把现象当本质去指责妇女,是不应当的,应主要提政府该怎么做,对妇女提供什么条件。妇女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要慎提素质问题,改变因袭的思维方式,如主观原因如何,客观原因如何,主观也是客观环境的内化和反映。
总的说,女干部自身素质问题已不被视作主要的障碍,更多的人认识到:妇女干部的素质、能力并不与生理、性别有本质的关联;女性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是与社会文化传统、体制、资源、权利/权力等因素相关的。
关于生育和家务问题,也一直是人们探讨妇女参政问题时关注的一个重点。丁娟通过对第二次社会地位调查吉林和江苏的妇女参政情况分析,得出结论:传统的家务劳动分工模式是影响妇女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在参政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但不少的调查和研究与此结论不同,认为生育和家务问题对女干部的影响逐步减弱,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和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育和家务对女干部工作的影响会越来越少。而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的困境,不仅女性要面对,男干部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所以希望媒体宣传和干部使用上不要过多的关注和考虑女干部生育和家庭问题(山东)。周伟文也看到了生育问题、家务劳动问题、体力劳动劣势问题、文化素质偏低问题、性别偏见问题,都随着社会进步变为逐渐减少的劣势这一趋势,认为女性参政者的人际协调能力、社区管理能力、逆境生存能力、就业领域的扩大等优势逐渐显现。
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本次研讨会涉及还不多。河北省社科院刘中一通过考察一个农村民主选举的全过程,揭示了农村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妇女在农村政治化进程中被无情的抛弃了,影响到她们的参政热情;农村地区族居文化和传统,使妇女因没有和男性一样的被认同度而得不到族群或姓氏的支持;妇女作为弱势群体,遇到许多能力之外的障碍,如缺乏经验;权利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感;农村干部的边际地位特征使农村干部身份往往是兼职,农村妇女沉重的家务负担影响了她们的体力和精力,影响到她们的被信任度。
三、促进妇女参政的对策
从宏观决策到具体操作,从经济基础到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代表们在对策中都有所涉及。概括如下:
1.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参政的战略意义,提高对妇女参政的认识
领导的认识是否到位,是男女平等国策和干部政策能否到位的关键。代表们提出要考虑策略,以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对决策者、有关领导和政策执行者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
对妇女参政意义的宣传要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优化领导班子性别结构达到男女资源优势互补的需要;二是党联系群众、反映群众需求(包括占人口半数的女性需求)的需要;三是推进民主化进程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关键。另外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
2.倡扬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
代表提出,要消除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一方面要求男女两性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共创事业共担家务,不要让家务成为妇女参政的绊脚石;另一方面,要求传媒公正评价和宣传女干部的勤能德绩,树立美好成功多样的女干部形象;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干部的优势。张卫平等提出要启发男性“与妇女共荣的意识”。她以摩梭人为例,认为尽管摩梭男子社会地位不高,但“安低乐道”,社会祥和,人口健康,男性参政欲求不高。因此,提出是否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也能寻求到男女权利分配的平衡支点,并以此作为现代女权运动的一个新思维?
3.加强妇女参政的制度建设
妇女参政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讨论中,代表主要就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制度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辽宁省委宣传部陈晓月提出建立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五大体系,即责任体系,包括关心女干部的需求,帮助女干部处理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在重用她们的同时为她们解除从政的后顾之忧;规划体系;考评体系;培训体系;任用体系。认为不能对女干部求全责备,把社会的偏见看作是妇女普遍的缺点:要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保证源头水活。
湖南省妇联冯湘保等提出要抓制度创新。对一些好的经验,如“优先提拔女干部原则”、“不予审批原则”、“先进后出原则”、“男不占女位原则”等要加以推广;要抓法制建设,明确权利实现的具体途径;明确义务主体及其相应义务,界定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陈苇等提出要把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女干部的最低数额比例,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的目标责任制。未能实现“保底”的,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另外,要反对单纯任务观点。
在干部培养选拔中,要贯彻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反对干部培养选拔制度中的腐败;公开招聘的考试方式和内容要更加合理化;对女干部的考核要客观公正,消除对男女干部评价的双重标准,或对女性的特点进行负面评价。
建立女性人才库,拓宽女干部选拔的范围和渠道,保证女干部选拔的可持续发展。如重视发展女党员和民主党派女成员;在大学、企业、科研院所明确规定女干部比例;提高新闻单位和媒体领导班子中女性比例,等等。
在民主选举中,应逐步建立起候选人性别比例制度。
完善对女干部的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多给女干部压担子;保证女干部和男干部有同样的考察学习和培训提高机会,等等。
4.建立健全有利于妇女参政的公共政策和民主监督机制
妇女参政以妇女全面平等的参与公共生活为前提,干部选拔制度的完善必须有其他公共政策的支持。因此,在涉及妇女权利的所有方面都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丁娟提出要将性别平等的内容加入教育系统对现有教材进行评估审查,剔除传统角色定位的内容;杜洁等认为应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贯穿于妇女参政政策所有过程,政策的酝酿、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都要有妇女参与;要了解妇女的需求和困难,要研究女干部的特殊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创造条件帮助女干部成长;要用男女平等国策重新审视现有的公共政策,纠正对妇女平等参与产生负面影响的公共政策,如退休年龄的规定。代表们普遍对女职工、女公务员提前退休的依据提出质疑,一致主张男女干部应一个年龄线提拔,一个年龄线任用,一个年龄线退休。如果是为了腾位子,也不是仅仅让女性来腾;要充分考虑到男女的社会性别关系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制定相应政策消除性别歧视或政策中的性别盲点。
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培训应形成制度。
各地主管选拔女干部工作的领导和部门除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之外,还要接受妇女组织和社会的监督;要建立性别平等巡视员制,督促检查女干部培养选拔情况;建立女干部选拔情况的公示制,定期公布分地区和分界别的女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情况,通过数字和事实的比较对比,对各地领导形成“比较压力”。
5.妇女参政比例和参政指标评价问题
在研讨中,大家认为,在性别偏见还根深蒂固、有利于妇女参政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没有比例就没有保障。而我们提比例,不是降低条件,而是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
代表们认为比例已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合理、完善,认为一方面要提高现有的女干部比例,另一方面要扩大比例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党政系统、人大和政协领导班子要有比例规定,企事业单位也要有相应规定。
对比例的设定及其意义,要进行充分论证,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地区、民族和部门、行业间的差异规定比例指标;实事求是,作到切实可行;对比例的规定,要保底不封顶;越往高层越要强调比例的刚性。
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郭砾等论证了设立女干部参政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必要性,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对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女性比例配置、国务院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女性比例配置、全国人大及政协的女性比例配置、女性集中行业的女性比例配置、不同行政级别的女性比例配置、正职的女性比例配置、候选人的女性比例配置等,提出了初步设想。具体的目标设想参见本刊将于7月份出版的增刊——《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专刊》。
大连大学单艺斌基于妇女参政的广义概念对妇女参政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构原则和评价框架。按其基本框架,对妇女参政的评价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为直接参政和间接参政,第二层为知政、议政,体政和执政;第三层为各项具体评价指标。为满足不同评价对象的需求,分别产生了妇女参政基本评价体系、国家间妇女参政评价体系和国内地区间妇女参政评价体系。
6.加强妇女参政的能力建设
妇女自身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奋斗精神;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鼓励女孩子的参与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学习高科技,提高竞争能力;女干部的培训和锻炼要制度化和多样化;建立女干部成长的支持网络,妇女团体、女干部自己的联谊组织积极开辟推荐和反映女干部意见的渠道,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有代表提出,成功的妇女团体推动妇女参政的模式就是用广义的参政支持狭义的参政。
此外,吴菁、张永英、马玉珍等还分别介绍了国际妇女参政运动的状况和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参政运动的历史、中日妇女参政意识的比较等;张思宁、戴雪梅等分析了女性的情商,即女性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可能为妇女参政带来的优势;汪洁论述了女性领导干部应有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