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安徽省濉溪职教中心 235100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和模式更要注重学以致用,我校在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实行了“课堂车间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徒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服务与效益一体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学校 “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要适应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训练与生产的“对接”、课堂与车间的“对接”、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我校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始终围绕学生愿学、能学、会学、乐学和学有成效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训练,合作探究,开发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痴情、对课堂的热情、对实训的激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大实训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1.课堂设到车间——实现“课堂与车间一体化”
(1)一方面将课堂搬进校内“教学工厂”,在车间进行直观性理论教学和针对性实践操作教学;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企业课堂,对焊接、机械加工等专业实行开放教学,改革校内教学,校外实习的传统,把学生直接送到企业进行为期1月的入厂实习,学生一日课堂教学和生活作息制度严格按照工厂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演练的无缝对接。
(2)实训车间环境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我校在建设实训车间的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建设方案的论证与设计,设备配置与企业技术同步,与课程改革配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实训车间的文化建设也力求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具体体现在:一是实训车间的设计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营造车间的企业文化;二是布置实习程序、安全操作方法、专业发展定位、技术沿革等相关信息,建设车间的技术文化;三是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贴近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从设备、环境、文化等多层面建设实训车间,让学生来到实训车间,就像来到企业车间,能够在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下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把企业师傅请进课堂,把专业教师送进车间——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化”
“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就是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实际教学一体化。要做到这一点,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中,避免了以往因为学生职业方向不明确,对专业理论知识仅能泛泛而谈的弊端,教学计划中专业理论的课时就能做到少而精、精而实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学到生产实际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并通过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了解当前生产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科技,这又能填补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空白。对招聘的企业的师傅来说,长年在生产第一线,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缺少的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当师傅与教师交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的企业骨干,教师和师傅间相互取长补短而又潜移默化,师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质,而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可见,走教学工厂模式,开展校企合作,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亦师亦工亦管的角色,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3.学生与工人无缝衔接,实现“学生与学徒一体化”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既是专业技能学习者,又是工业产品的生产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还能根据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学生与学徒合一”。本学期10春机械电班32名同学深入校办金飞机械厂,10春焊接班的20名同学深入向阳锅炉厂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见习,通过见习学生普遍反映在工厂2个月所学到的比在学校2年学到的还要多,同时,学生通过见习对岗位有的理性的认识,坚定了从事本专业信心,也看到了今后就业的希望。
4.以“四化”为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教学内容任务化。我们改变原来的课程实施形式,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教学不再是围绕学科展开,而是围绕任务将所需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一个任务的实施过程就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我校自编了《数控加工技术》《焊接操作技术》、《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电工基础》等20余本校本教材,课堂上通过完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典型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同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
(2)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我校大力建设了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室,根据不同的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服装类、财经类专业多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计算机类,汽修类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机械加工类,电子类多用操作训练法、数控专业,计算机专业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基本上都实现了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3)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打破原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如技能测试、过程考核、实物制作、技能鉴定、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等。我们设立了各专业的多维评价体系。
5.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实现“作品与产品一体化”
我校与本地多家企业开展合作,组织师生承接企业来料加工:由企业提供原材料及加工刀具,承担设备损耗、水电费用,同时委派技术人员到我校进行实际加工的指导,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生产过程采用企业的“6S”管理模式,要求实训学生着装符合要求、工量具摆放整齐、实践操作规范、设备维护到位、实训场地整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解决了部分专业实习成本高,实习费用大的难题,还使学生真正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件的加工。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完成的作品、作业就是企业的合格产品,变消耗性的实习为生产性的实习,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6.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现“服务与效益一体化”
“服务与效益合一”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实现服务和效益一体化。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承接企业来料加工、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我校还通过开展社会技能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来实现“服务与效益合一”。我校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以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平台,成立了濉溪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濉溪县实习实训培训基地。为本地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开设技能培训。同时还面向农村闲余劳动力、下岗工人、外来务工劳动者,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近3000人。既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又服务了社会,也为学校带来了效益。
三、结语
“一体化”职教模式的探索,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岗位的距离,使学校真正做到了“针对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围绕岗位练技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融通,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一致,真正提高了教育质量。当然,教学的改革永无止境,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课改的推进,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赋予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武永巨《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CBE模式》.《统计教育》,1998年,第2期。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高文 徐斌燕 程可拉 等 译《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大出版社。
论文作者:朱 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企业论文; 车间论文; 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实训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