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分类方法与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覆盖范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新时期论文,国家重点论文,我国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科技成果管理以往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划分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软科学的 分类管理办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成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力 量逐渐多元化,科技创新活动也日益趋于多样性、复杂性。国家原有的科技成果管理办 法难以合理地定义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有效作用范围,从而削弱了国家科技政策的 有效性。为了适应新时期政府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环境的变化,加强市场机制下科技成果 转化能力薄弱领域的科技工作,需要重新构建国家科技成果分类方法,界定政府科技成 果推广计划的有效覆盖范围。
1 我国科技成果分类的传统方法
1)1961~1978年的科技成果分类方法。
1961年4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0次会议通过并发布试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 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61鉴定办法”)中第四条规定:经过鉴定的新产品、新工艺, 凡是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都必须做出定型结论,以便推广;尚不具备定型条件 的,则应当继续进行试验、改进、提高,促使其迅速完善。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计划经 济体制下所特指的科技成果主要是指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新产品、新工艺。
2)1978~1984年的科技成果分类方法。
1978年11月原国家科委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把科学技术研 究成果分为三类:①科学成果即自然科学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成果;②技术成 果是使生产多、快、好、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③重大科学技术研究 项目的阶段成果。这是首次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
3)1984~1987年的科技成果分类方法。
1984年2月原国家科委在《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中明确管理的科技成果 范围是:①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 技术成果;②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研究进程中取得的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 价值或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科技成果;③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④科技成 果应用推广过程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⑤为阐明自然的现象、特性或规律而取得的具 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4)1987~2004年的科技成果分类方法。
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以下简 称“87鉴定办法”)第二条将科技成果鉴定范围确定为:①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 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 果,包括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和部分应用研究理论成果。②解决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 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等。“87鉴定办法”体现了1984年原国家科委《成 果管理的规定》中提出的关于扩大鉴定的成果范围的要求,将软科学纳入到科技成果范 畴,扩大了鉴定范围,使科技成果重新划分为科学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 果三大类,并规定了三种视同鉴定的情况。此种划分办法已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2 国际上对科技成果分类方法
国际上对科技成果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科技成果分类方法 。
1)以技术应用领域作为科技成果的划分标准。
国际上第一个对技术进行分类研究的是德国的经济学家贝克曼,他于1806年著有《技 术学大纲》,成为研究技术分类和结构体系的先驱。在此基础上,技术分类体系不断发 展,出现了按技术应用领域划分的三个层次的技术体系结构。①按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 分,可将技术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等,这类技术属于基础层 次,是基础学科领域的技术。②按产业领域分,可将技术分为农林牧渔业技术、采矿业 技术、制造业技术、建筑业技术、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技术、交通运输存储和邮政 业技术等;③按生产劳动过程分,可将技术分为采掘技术、原材料生产技术、机械加工 技术、建筑技术、运输技术、信息及处理技术、农牧业耕作和养殖技术等。
2)以技术的社会功能作为科技成果的划分标准。
20世纪30~50年代,美国科学家默顿和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创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 理论,启发人们按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技术分类,出现了“共性技术”、“战略技术” 、“关键技术”以及“公益性技术”等概念。1992年G.Tassey提出了一个用于科技政策 研究的“技术开发模型”,提出了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等概念[1]。①基础 技术。不是指围绕基础科学而形成的技术,而是指各种各样技巧工具的集合。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硬件系统——技术基础设施。如美国政府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称之 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二是软件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技术产品质量标准、环保 质量标准、技术测试标准和方法,以引导技术发展的方向。不同的产业或企业的技术发 展都基于这一技术平台。②共性技术。是指该技术与其它技术组合可导致在诸多产业领 域的广泛应用,能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是建立在科 学基础与基础技术平台之上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类技术;是技术产品商业化的前技术基 础,是不同企业专有技术的共同技术平台。如发动机技术可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发电 机等多个产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可应用于计算机、通信等信息产业,其共性体现 在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组合可导致多个产业的大量不同应用。③专有技术。是被界定为私 人物品领域的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 对科技成果的福利经济学分类方法
除了共性技术概念之外,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概念有“公益性技术、商业性技术”。 公益性技术、商业性技术是根据技术的受益主体来划分的。公益性、商业性概念源自福 利经济学的外部性概念,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如果福利影响 是不利的,就称“负外部性”;如果福利影响是有利的,就称“正外部性”。
1)按照公共福利效应对物品的四分法。
外部性的产生由物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决定。根据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物品划 分四类:私人物品、自然垄断、共有资源、公共物品[2]。①私人物品。是指具有排他 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如冰淇淋蛋卷、衣服等。②自然垄断。是指具有排他性但无竞争 性的物品,如电信的本地接入网、铁路的路网(含铁轨和信号设施)、航空的机场设施( 含跑道和停机坪)、电力的高压传输网和本地分配网、邮政网络、水利网络(含水库、渠 道、管道)等。③公有资源。是指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如公共卫生、地质资源 、生态资源、海洋与太空等。④公共物品。是指排他性和竞争性都不具备的物品。
2)以公共福利效应划分的科技成果分类方法。
目前公益性技术、商业性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定义[3]。根据技术的上述福利意 义,以技术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尺度可将技术成果划分为公益性技术成果和商业性技术 成果。①商业性技术成果,是指属于私人物品领域的技术,是同时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 的技术。也称竞争性技术成果,或者称私人专利技术成果,只有专利或技术秘密的保有 者才能享有技术的收益。②公益性技术成果,是指属于自然垄断、共有资源和公共物品 领域的技术成果,技术或者不具备具有排他性或者不具备竞争性,服务于为全部公众或 者大部分公众利益。如自然垄断行业的部分技术成果以及能源和资源节约、公共健康与 安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国防等领域的技术成果。
4 构建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的分类方法
1)国内外分类方法的优缺点评价。
以往一直沿用的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 的三大类分类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反映了科技活动的特性,分类比较清晰,但存在如 下缺陷:①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软科学的划分是根据科技研究活动的特性来划分的, 没有将科技与复杂的国民经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科技政策容易造成 科技活动的自我循环,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成熟,对政府科技政策的作用需要进行更加合理的、更加细致的界定,这一分类 方法难以提供有效评价基准。
根据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将科技成果划分为三个技术层次(物质基本运动、产业领域、 生产劳动过程)的分类方法,以清晰的层次结构揭示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国民经济各 行业的作用。这三个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项实际的生产技术,都是由基本技术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某种组合和具体运用,按层次结构系列把技术区分为不同类型是合 理的。但按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划分的分类方法,难以为政府科技政策作用范围的界定提 供有效的评价基准。
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概念根据技术的社会功能提出的概念,具有明显的优 点:①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定义分别给出这三种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运用 范围,并存在层次性的差异;②将科技成果划分为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分 类方法,为政府科技政策作用区域的界定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评价基准。美国商 务部长唐纳德·爱文斯发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领域的投资出现递减 现象,即“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介入。
公益性技术、商业性技术的划分通过对技术公共福利效应的评价,可以直接为政府科 技政策作用范围的界定提供评价基准,但困难在于这一划分方法是根据技术的公共福利 效应来划分的,与技术概念并不直接相关,对技术进行分类比较困难。
2)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的类型划分。
①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分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新时期科技成果分类方法应遵循如下 基本原则:第一,遵循国际惯例,便于国际交流和国际经验的借鉴;第二,分类简明, 尽力少使用多重划分标准,防止分类管理方法的行政管理成本增加和管理效率降低;第 三,概念定义清晰,便于推广宣传。②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分类方法的设计。
目前“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专有技术”国内外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结论支撑和国际 经验可供借鉴,“公益性技术、商业性技术”有较强的经济学理论研究结论支撑。这两 种分类方法是建立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分类方法的重要基础。我们以技术的公益性为y 轴、技术的共性为x轴的坐标体系(见图1),以此对形形色色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处理。
其中,技术的共性是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确定过程中的第一选择标准,技术的 公益性为辅助标准,基础技术、共性技术都要经过公益性考评。
③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的类型。基础技术是指各种各样的技巧工具的集合,包括四大 类:a 科学和工程数据,如科学和工程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数理统计等);b 测量和 测试方法,如技术产品质量标准、环保质量标准、技术测试标准和方法;c 生产实践和 技巧,使测量和测试方法有效运用的人工制造物,如标准参考材料、工艺模型;d 针对 物理和功能界面的技术基础或技术基础设施,如我国的“金卡工程”就是提供国家信息 的基础结构(平台)。用公益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尺度来考评,四类基础技术都具有 很强的公共福利效应,都可以划归公益性技术范畴。
共性技术是指该技术与其它技术组合可导致在诸多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是能对技术 进步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包括三大类:①建立在科学基础与基础技术平台之上的能够 对国家技术进步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是其他技术的基础 ,能促进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②与其他技术组合可导致在诸多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是具有产业属性的类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可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发电机等多个产业, 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组合可导致多个产业大量不同应用;③技术产品商业化的前技术基础 ,是不同企业专有技术的共同技术平台。用公益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尺度来考评, 三类共性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公共福利效应,但依次递减,并非所有的共性技术都属于公 益性技术范畴,例如在不同企业专有技术的共同技术平台当中,有些平台类技术可以通 过企业技术联盟的方式提供,只有参加技术联盟的企业才能受益,因而并非属于公益性 技术范畴。
专有技术是指被界定为私人产品领域的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私人专利技术,企业技术秘密等。用公益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尺度来考评, 专有技术属于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技术,不具有公共福利效应,因而完全不属 于公益性技术范畴。
5 新时期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覆盖范围
1)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原有的覆盖范围。
1997年5月9日原国家科委发布了《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 (1997(223号)规定: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大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以及高新 技术成果推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可见,“推广计划”原有的覆盖范围是“先进、成 熟、适用的科技成果,以及高新技术成果”。在新时期,该覆盖范围的缺陷凸现出来: 未考虑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间的关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些类型的科技成果应该由 市场自发配置、哪些类型的科技成果应该属于政府管理范畴的界定不清楚,尤其是没有 对政府介入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的范围予以划定。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在市场失灵 与政府失灵的两难中,对政府介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范围给予明确界定。
2)新时期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覆盖的科技成果类型。
图1所示的科技成果分类坐标中,无论是沿着x轴、还是y轴,越是趋向圆点的扇形区域 ,市场机制越是失灵,公共性越强,企业越是不愿意涉足,那么政府在这个空间发挥的 作用就越重要。反之,无论是沿着x轴、还是y轴,越是远离圆点的扇形区域,市场机制 越是有效,公共性越差,企业越是愿意涉足。也就是,专有技术是市场机制有效的区域 ,是企业愿意涉足的区域;少部分共性技术,公益性较差,可以通过准市场机制(技术 联盟、卡特尔等)有效的区域,是企业联盟或NGO(准政府组织)等主体愿意涉足的区域; 基础技术、大部分共性技术则具有较强的公共福利效应,属于公益性技术范畴,是企业 不愿意涉足的区域,是政府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的区域。
因此,基础、共性与公益性技术区域内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应当纳入新时期国家重点 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