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所倡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应当如何公正地予以总结和评价,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特点
纵观中国十几年改革历程,概括而言,可以说主要做了“二件半”大事。第一件大事是1984年以前政府对工商企业的经营者普遍实行的放权让利政策,以及农业中普遍推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第二件大事是1984年后借鉴农村承包制经验,在城市工商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经营承包制。半件大事是1992年以后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旨在彻底改造更新现行的国有企业体制,使之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因为这件事着手实行不久,还处在试点阶段,尚不能显出眉目来,所以称为“半件大事”。除此之外,还实行了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政策和改革措施,如改革单一的公有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开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削减直接宏观调控权力,建立间接宏观调控机制,以及部门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等。但这些改革都要以上述两件半大事为前提或最终落实到它们身上,通过它们体现出来。
上述二件半或三件大事的实践,对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无疑是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代表着现实条件下我国改革决策者和组织者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和实践水平。
十几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并不像天安门前的长安大街那样笔直又笔直,而是表现为曲折的“之”字型。从1979年开始改革到80年代中期,以及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直到今天,这两个阶段改革形势发展较快,成就也较显著。相比而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改革进展比较缓慢,甚至有某些走回头路现象。这三个阶段总起来看,如同一上一下又一上的“之”字。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进行的经济改革相比较,主要是和前东欧苏联国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相比较,中国经济改革除了有和他们相同的地方外,更多地则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1)中国经济改革具有显著平缓性特点。 和中国以往一些声势浩大暴风骤雨雷鸣电闪式的政治经济运动相比,此次经济改革是在相当稳健温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它的发展进程虽然也有迭宕起伏,但总态势是平缓的。18年的改革未发生中途而废,大起大落的事情。改革目标的确定、改革措施的实施、改革力度的加强,具有鲜明的渐进性特点。“摸着石头过河”,是它的形象比喻。
(2)对于改革的认可,具有较广泛的一致性。 即从高层决策者到中下层执行者,再到广大群众,绝大多数人几乎都是同声一致地赞成改革,拥护改革和希望改革。中国经济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上下一致希望改革,但又不大清楚如何改革的背景下,迅速拉开序幕的,这样就决定了改革之初以至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对于“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方式,尽管今天舆论褒贬不一,看法各异,但在十几年前我国当时国情条件下,这是唯一明智的抉择。
(3)具有鲜明的政治决定性特点。 中国经济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的,是高层决策者、主政者们理性思考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有序进行的,不是心血来潮一哄而起的群众自发行动。加上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鲜明的政治型经济,即由政治来决定来主导来引导的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这二个因素使中国经济改革具有鲜明政治决定性色彩。
笔者认为,以上三条是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总之,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场温和的革命。认识和把握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貌,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更有助于我们对改革的参与。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良倾向
总结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可以发现,大家对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等所起的作用,所取得的成绩,议论得比较多,宣传得比较多,比较重视。但对改革本身所取得的成绩,改革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每项措施,所取得的正负两方面的经验,以及广大群众应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对待改革,树立关于改革的良好心理态势等,都研究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因此,虽然从根本上讲,广大人民群众是真心诚意拥护改革,希望改革的,改革虽然已经历了十几年风雨历程,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仍未能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还只是改革家和决策者的事情,是少数知识界人士热烈议论为之出谋划策的事情。对于多数群众来说,仍然是“要我干”,不是“我要干”。总之,全面舆论改革,宣传改革,力度不够,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把握改革,自觉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这不能不是十几年改革实践中的一项失误。
一般地说,政治经济改革,是权力掌握者自我调整权、责、利关系结构的一种自动行为,它不是暴力革命,不是否定现行的根本社会制度,而是在维护和坚持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一些具体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良式变革和优化式变革。
基于这种认识为前提,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应力戒两种倾向:一是小打小敲、修修补补、浅尝辄止。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质上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这种观点并非不主张改革,但只能在传统体制框子里作些修补而已。他们反复强调姓“资”、姓“社”问题,本意在此。二是改国有经济为民营经济,实际上是主张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国有制为私有制。持这种主张的不少人中,撰文千方百计论证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私有制,虽然一再声明是泛指一般情况,但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他们的真实观点,认为要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必须要实行私有制才行,认为市场经济必然挂靠于私有制,如同主张计划经济必须挂靠于社会主义国有制一样。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两种对立表现形式。
上述两种倾向,它们都千方百计将中国的经济改革之舟拉上自己的航道。这两种倾向的产生有着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原因。当然也有认识上的原因。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无论上述哪种主张得势,中国的改革都会被引向歧路。前匈牙利卡达尔实行的修补式改革失败,以及前苏联戈尔巴乔夫实行所谓新思维式的改革流产,因而导致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政权丧失,就是鲜明例证。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维护和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寻找一种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高,最有利于劳动者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新型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倡导者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困难和有利条件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披荆斩棘开辟新的前进道路,在不断取得新成就,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难题和忧患。这些矛盾、难题和忧患,有的属于改革本身的问题,有的是改革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外部条件所造成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总体目标转化为可以实行可以操作的具体分项目标的困难。 总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这个总目标要通过哪些子目标表现出来,这些子目标又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这些实现途径怎样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无先例可循,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个金钥匙外国洋人不会给我们,他们也没有这种钥匙。只有靠我们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双手去构思去创造,创造一条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自己的建设市场经济的新道路。这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又困难的伟大工程,其难度并不亚于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寻找中国解放、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的困难程度。
(2)投鼠忌器的困难。又要捉老鼠,又不能把罐子打破了, 即既要维护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要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旧的具体运作制度。但是基本经济制度与具体运作制度又往往不易截然分开。例如传统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而现在被谈论得最为热烈的产权制度,可以说既是一种经济形态的基本制度,又是它的具体运作制度。尽管从理论界到此项制度的制定者们苦心孤诣地将二者区别开来,但总是无论如何剪不断二者的联系。
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也已经进行了十几年。虽然从宏观总体上,已经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新格局,但在微观上,原来的国有制企业到底应采取什么样具体所有制形式,即财产形式,至今仍不得要领,未能找到一种合适形式,既能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质要求,又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3)旧人做新事的困难。旧体制创造者、实践者, 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自己动手打破原体制重建新体制,自动放弃部分甚至全部既得利益,是两难选择。我国市场经济大厦的构建,无论从宏观框架(整个国民经济体制),还是从微观基础(企业经营机制),都不是新起炉灶另搞一套,都是在现有旧体制结构基础上,依靠原班人马去翻新和修整。就是说依靠旧体制下人们“自我革命”来实现。这首先要求传统体制下人们抛弃原来的经济方法论,抛弃原来传统的规范、方式和方法;同时要求人们改变原来的利益关系格局。这一切都是倍加困难的事情。古今中外各种自我改革的史实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能否实现这种转变,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我国的经济改革虽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任何私有制条件下的旧式改革,但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4)改革动力不深厚,改革中坚力量不够强大。毫无疑问, 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中蕴函着极为深厚的改革动力源泉。中国的改革是顺乎民意、合乎社会潮流的壮举,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理想希望之所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潜在的源泉不是现实的洪流,自在的意识不是自为的行动。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直到目前,可以说改革仍未能成为亿万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而是依靠改革者和组织者们通过舆论和政令,动员他们、指示他们、引导他们去实践去行动。加上传令者多是长期位居于原体制位置上的人们,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他们中很多人必然的非主动的态势和行为,从上到下这是一股巨大的习惯势力。这种习惯势力对改革推进具有天然抗阻性。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经济改革直到目前仍缺乏深厚的动力机制,尤其是改革的中坚力量并不一定居于优势地位。
(5)其他社会改革相对滞后,经济改革难于孤军奋进。 经济改革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牵经济而动全社会的效应。经济改革同时要求其它社会改革与之配套进行,这样才可实现社会各子系统的协调均衡前进。比较而言,与经济改革密切相关的行政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等表现滞后,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当大家纷纷议论国有企业的弊端,吃国家的大锅饭,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的时候,其实凭心而论,我们的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卫生保健部门、大中学校,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高投入低产出诸弊端,比企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这个意义上讲,光责难国有企业,似不够公平。同时用国家钱,办国家的事,这些单位同样效益低下,为什么光盯着企业打板子,而放过这些单位,岂公平乎?
(6)改革时间长,产生疲软和抗阻效应。成语“一鼓作气”, 讲的是古代人打仗依靠擂鼓唤发将士们的作战勇气,一口气战胜敌人而迅速取得胜利。寓意办事情要速战速决,拖长时间就会精力疲惫。我国的经济改革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使然,经历较长时间,这样也会产生松驰现象,使后来的改革措施贯彻执行拖拖拉拉,不能快见成效。同时由于时间拖长,行进气势就会减弱,相应阻碍抗力就会加大,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都有此类似现象发生,经济改革过程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改革抗阻。在经济改革实践中,应力戒这种疲软症和抗阻症的出现。
(7)政府减权与政府集权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为目标选择。因此在这个取代过程中,必然要求削减政府原有的一揽子经济权力,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主化、“自由化”。但改革的实践却证明,欲达此目的,却需要强化政府的改革权威,通过政府集权方式去组织和保证改革措施的实行、改革目标的实现。否则就会产生巨大的混乱。改革要求政府放权、减权,而要实现政府减权放权的有序化,却又要求政府强化领导和组织改革的行政权威,做到号令统一,令行禁止。这真是一种怪诞的二律背反现象。
中国经济改革现在面临着很多优势和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发挥运用,加快改革步伐。
(1)十几年的改革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摸着石头过河”,摸了十几年石头,对于改革道路上的深浅高低和轻重缓急,认识和把握已逐渐成熟,进入理性阶段。总体设计,分段实施,全面攻坚的改革战略,已成为人们共识。
(2)十几年改革实践, 已造就一批改革中坚力量和一支较庞大的改革者队伍。这是改革成功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和依托。
(3)广大人民拥护改革,支持改革。 人民是社会前进最深厚的动力资源。战争如此,经济建设如此,改革也是如此。
(4)十几年改革风雨,锻炼了广大中国人民, 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带来的阵痛的承受力。
(5)国际大气候有利于我国经济改革深化和快速前进。 开放政策实行,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日益国际化的中国经济迫切需求改变原来的旧体制,以便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
中国经济改革仍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一个前途,一个命运是深化改革、发展改革,使改革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强党强国富民的美好前途美好命运。与此相反,另一个前途另一个命运是人去政息,改革中途停顿夭折。这是弱党弱国穷民的悲哀前途和命运。
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态度清醒看到,目前国际上和中国内部都并存着导致我国经济改革这两种截然不同前途命运的两种社会力量。我们必须争取第一种前途,坚决防止第二种前途在中国出现。
四、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正确处理稳定发展改革三者关系是当务之急。
所谓稳定,主要是指稳定政局、稳定社会、稳定人心;所谓发展,主要指发展经济、发展其他社会事业;所谓改革首先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推进行政、教育、科技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改革。
笔者认为现阶段三者基本关系是:稳定是基础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实现稳定和发展的桥梁与动力。处理三者关系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三者兼顾,因时制宜,有所侧重,目前条件下,处理三者关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坚持基本稳定条件下,加快改革,深化改革,发展服从改革,为改革让路,忍受暂时阵痛,不计较一时之损失,着眼未来,着眼于长远,改革不忘发展,坚持国民经济适当的发展速度。
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发展挤改革、整顿挤改革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资深经济学家曾甚有感慨地说道:少谈些热与不热,多谈点改与不改。回顾十几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经常出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情况,也就是干扰改革正常进行的风,时有吹来。
回顾既往,总结经验,是开辟未来,继续前进的先导。为加快改革进程,尽快实现改革总体目标,笔者认为现阶段应着重做好下列工作:第一,大力宣传改革,全面宣传改革。宣传经济改革的成就,宣传改革的成功经验,也要宣讲不成功的教训。既讲喜,也讲忧,原原本本向人民群众、干部和党员讲清楚,以便形成强大的共识,激发他们的改革热情和改革动力,提高他们的改革水平。毛泽东生前讲过:一种观点,一条路线,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这是真知灼见。第二,向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加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成为推进经济改革的自觉战士。第三,决定改革成败进退的关键在于人。必须组织浩浩荡荡的改革队伍,必须经过认真铨察发现人才,把坚持改革的中坚力量,把王安石式的百折不挠的改革家提到关键岗位上,领导改革,推动改革。坚决把那些混水摸鱼,利用改革捞权捞钱的“改革混子”清洗出去。第四,坚持平等条件下搞试验,认真搞试验,然后推广的原则。“一试就成,一广就歪”在我国几乎成了惯例,这方面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必须吸取,必须改正。第五,清除贪污腐败,严正党风政风,安定民心,提高民信,焕发民智。第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能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在一定条件下,强调效率,讲效率优先,是正确可行的,但不能长时间这样。改革不仅为了提高效率,也是为了提高公平。追求公平,美誉公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崇尚的价值观念。没有公平,也不可能有高社会效率。平均不是公平,财富分配有一定差别也不是不公平。但财富分配和占有悬殊过大,就失去了公平。不仅是不公平,而且不是社会主义。又要效率,又要公平,这是两难选择,但又是社会主义改革不能不坚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