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豆的生产和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论文,大豆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豆起源于中国,全世界现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大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豆在全球的年产量逐年上升,目前年产量已超过1亿5千万吨。中国曾是全球大豆生产与出口大国,上世纪40年代,中国大豆出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80%—90%。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总产量徘徊不前,单产较低且增长缓慢,年产量也从1954年以前的世界第一位降到第四位,目前约为1400万吨,不到全球年产量的十分之一。然而,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却逐年增加,从1996年开始,中国从大豆出口国一跃变为进口国,近年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美国1941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由于规模化生产、农业法案实施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大豆生产成本较低,产量和出油率高,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1960年美国大豆产量首次超过中国,并且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国。1994年到2000年,美国大豆产量以年均27.2%的速度递增,2000年达到7538万吨。美国于1993年前后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自1996年美国批准种植转基因农产品后,转基因大豆播种面积持续增长,目前美国转基因大豆年产量达到5000多万吨,接近其总产量的70%。
一、黑龙江大豆生产
大豆最理想的土壤质地是粘砂土、粘壤土和砂壤土;大豆是喜温作物,但同时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大豆生长需要足够的水分,尤其是幼苗期需水较多,开花期则需要干燥少雨,结荚期又需要一定水分,而收获期又需要干燥的气候;大豆最适宜和其它作物实行轮作或套种间作,大豆最好的前茬是玉米茬,其次是麦茬。黑龙江省几乎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它的气温、积温、降雨、季节变化、土质、光照,以及轮作习惯等都非常有利于大豆的种植。黑龙江省大豆播种期一般在4月25日至5月15日,北部高寒和中部山边冷凉地区播期为5月5日至5月15日,中部平原地区播期为4月30日至5月10日,南部地区播期为4月25日至5月25日。
黑龙江大豆种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哈尔滨周边地区、呼兰河流域、嫩江中游、三江平原和黑河地区等,这些地区的铁路沿线两侧平原地带则更为集中,如哈尔滨附近的阿城、宾县,呼兰河流域的巴彦、绥化、庆安和海轮,嫩江流域的讷河、嫩江,三江平原上的富锦、宝清,黑河地区的北安和德都等,都是黑龙江省著名的大豆产地。北部的黑河地区、东部的三江地区和西部齐齐哈尔,这三个地区的产量都在近100万吨,约占全省总产的60%。如按地方和农恳两块计算,地方大豆产量占全省总产的2/3,农垦系统大豆占全省总产的1/3。黑龙江省的农垦系统大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大豆生产有一定竞争优势,而地方农民种植分散,种植品种混乱,田间管理不规范,大豆品质难以保证,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玉米和大豆的比较效益是影响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要因素。玉米和大豆比价1:2.5是国内外通用的比值平衡点,比价高于2.5,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就增加。另外,春旱、伏旱、早霜和病虫害对大豆产量也有重要影响。
几十年来,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和商品量都居全国各省市之首。黑龙江大豆总产在400—500万吨,占全国总产的1/3,商品量占全国的50%左右。一般情况下,黑龙江省内加工、食品消耗和种用大豆三项之和为150—175万吨,可向全国市场提供300 多万吨商品大豆。
1949—2000年,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达到3688.5万亩。亩产和总产最高的年份是1997年,分别为322斤和576万吨。1991—2000年10年间,黑龙江大豆平均商品量为342.85万吨、平均亩产为238.9斤、平均总产为441.35万吨、平均播种面积为3610.75万亩。
二、黑龙江大豆困境与挑战
近年来,黑龙江大豆受进口大豆冲击,生产、销售方面压力很大,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单产低,品质较差。中国大豆平均亩产在110 公斤左右,黑龙江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亩产在120—130公斤。而美国大豆亩产为200公斤左右,全世界大豆平均亩产为145—150公斤。黑龙江垦区单产高于黑龙江全省平均水平,平均在149公斤左右,接近世界水平。 我国国产大豆含油量,总体低于国外大豆,黑龙江一些大豆品种的油份含量,虽然比国外大豆高1%-2%,但由于混种、混收、混储和混销,使大豆含油率、蛋白质等专项指标都无法与国外大豆相比。现在黑龙江大豆引种和种植基本由一家一户分散完成,混种比较普遍,由于大豆油份和蛋白指标成反比,结果混种后的大豆既不高油又不高蛋白,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如“东农42”品种,蛋白含量高达46%,是国际公认的“蛋白王”,曾畅销日本,近年来由于混收,平均蛋白含量大大降低,导致日本客商不愿购买,痛失日本市场。
第二,生产成本高。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规模小且分散,耕作方式粗放,平均生产成本为1700元/吨,高于美国10%-20%,加上间接成本高,价格自然无法与国外大豆竞争,致使国外大豆如潮水般大量涌入中国,黑龙江大豆随之销售不畅,生产萎缩。
第三,大豆交易环境欠佳,交货期、货物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在黑龙江市场购买大豆,交货需要二个月,需要前往粮库或村庄监督、挑选、包装和运输,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买到质量较低的大豆。相反,从海外购买大豆,在支付10%的保证金后,20天左右便可到货,而且无需担心大豆质量。
第四,重迎茬比较严重。大豆最忌重茬和迎茬,重茬和迎茬会使大豆明显减产。通过对黑龙江省5个生态区研究表明,重茬1年、2年和3年分别平均13.8%和19%。不同生态区减产幅度不同,以北部高寒区和东部低湿区减产幅度小,西南部盐碱土区减产幅度大。重茬对大豆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品质下降,百粒重降低,病虫粒率增加。黑龙江北部一般市、县、农场大豆种植比例在60%以上,不少县农场达70%-80%,多年重茬地十分普遍。现在采用抗、耐病虫品种,防治根部病虫害,改善土壤环境,壮根壮株,生育调控为中心的综合农艺措施,解决重迎茬减产问题。
三、黑龙江大豆面临的机遇
2001年6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02年3月20日实施。《条例》规定, 大豆进口商在证明自己的转基因大豆对人、动物和环境无害之后,需要持有中国颁发的“安全证书”,方可进口大豆。因此,今后国内进口大豆的多少将取决于中国有关部门发放批文的快慢。
欧盟等大豆消费大国对转基因大豆的疑虑和排斥,无疑为黑龙江大豆出口提供了非常大的潜在市场空间。目前国际市场对非转基因大豆需求旺盛,特别是欧盟各国和日本,而且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要高出转基因大豆15%-20%。欧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市场,基本上禁止进口转基因大豆,日本、韩国等大豆消费大国对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也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由于黑龙江大豆全是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因此,中国转基因条例的颁布,以及世界大豆消费大国和地区对转基因大豆的排斥,不仅为黑龙江扭转大豆产业被动局面,恢复国内南方沿海市场提供机遇,而且也为黑龙江在其周遍国家扩大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位于黑龙江省的大豆科学院所,以及大批科研人员,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黑龙江从事大豆育种、栽培、植保、加工、检测人员近300人,占全国总数的2/3,博士占全国的一半,硕士占全国30%,其中有许多是国内外知名大豆专家。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也将为黑龙江大豆生产提供机遇。入世将对中国农业产生很大的冲击,中国大豆生产涉及中国2000万农民利益,如不能有效保护,将可能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完善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体系,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产品市场,是应对入世冲击的有效措施。加入WTO以后,打造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交易中心,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外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鉴于此,中国大豆期货市场要挂出转基因大豆品种和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创出品牌差价。
四、提升黑龙江大豆竞争力的策略
从短期看,《条例》能够抑制国外大豆的进口,促进国产大豆的消费,大豆生产者的利益暂时会得到保护。但从长远看,《条例》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是复杂的。首先,《条例》将导致美国非转基因大豆与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美国大豆有30%以上为非转基因大豆,2000年美国非转基因大豆约2261万吨,比中国2000年大豆总产量(1540万吨)多721万吨,是黑龙江省2000年大豆总产430万吨的5倍还多,其价格和质量上完全可以与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竞争。第二,《条例》一定程度将限制了大豆的进口,刺激豆油的进口。2002年豆油配额量是251.8 万吨,等于1399万吨大豆的压榨量。虽然实际豆油进口量可能达不到配额数量,但国内豆油价高于国际市场,加之允许非国有企业使用配额,所以豆油进口量增加的可能性很大。豆油进口的增加势必会降低国内大豆压榨量,最终影响中国大豆生产。大豆市场的竞争最根本的是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竞争,黑龙江大豆困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要真正振兴黑龙江大豆产业,长期应对WTO,从根本上说,还得从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等多方面提升黑龙江省大豆的国际竞争能力。
1.培育高油大豆品种
全力发展高油大豆品种。中国大豆70%以上用于榨油,抓好高油大豆品种,也就抓住了国内市场。2000年黑龙江省大豆8 个高油品种的油分含量为22.83%-23.90%。目前,关键是技术推广、种植收储环节必须跟上。要充分利用中国大豆种子丰富优势,培育出一批高含油、适合加工的专用大豆品种,形成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生产,同时能单收单储,为加工厂家提供品质稳定、含油高的大豆,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据悉,黑龙江省已经实施扩大高油大豆品种种植面积的大豆振兴规划。
2.提高大豆单产
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潜力很大。黑龙江大豆专家认为,如果在品种、种植方法上采取科学手段,黑龙江大豆亩产提高到200 公斤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亩产超过200公斤的目标已经在实验中达到,2001年在黑龙江省海林农场进行的大豆跨越计划实验中,平均亩产达到261.5公斤。
3.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
黑龙江省境内黑土耕地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于宾北铁路两侧,大豆播种面积在1/2以上。黑土区大气环境、水质环境和土壤环境良好,是发展绿色大豆良好区域。黑土区内庆安、海轮,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生产绿色大豆。
4.打造黑龙江大豆“航母”
黑龙江应构筑集科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国际级大豆产业化集团,参与国内外竞争。在三江平原(以同江市、宝清县、富锦市、双鸭山为主)、嫩江平原(以讷河市、嫩江县、五大连池市为主)、黑河市和绥化市等大豆主产地,建立以大豆生产、粗加工和营销为主的产业化基地,推广应用大豆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产量,满足省内乃至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的需要;以省内大型骨干油脂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大豆油脂、食品加工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5.拓宽周边市场,抢占南方市场。日本曾占中国大豆出口量的34%,欧盟是世界大豆主要进口地区,其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的50%。黑龙江省应利用距欧洲、韩国和日本较近的地理优势,开拓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尤其是日本市场。现在国内使用进口大豆榨油的厂家集中在沿海一带,黑龙江大豆通过提高含油量、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准时到货等手段,占领一部分沿海市场,此外,在沿海建立黑龙江大豆批发中心、与沿海大型油脂加工厂建立供销关系,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2000年8月,黑龙江省和浙江省就签订了包括大豆在内的多项粮食购销协议。据悉,大连商品交易所也有在国内口岸大豆消费带增设一些大豆交割库的意向,这样,利用期货交割机制,黑龙江大豆便可进入沿海地区,增加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份额。
6.参与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既可发现价格,又可规避市场风险。大连商品交易所将为黑龙江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提供有利场所。这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交易所,有望建成世界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交易中心,发现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提高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力。生产非转基因大豆的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企业(包括农户)和经营企业,可以合理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降低市场风险。例如生产企业可以在有利的期货价格上卖出大豆,避免在收获时大豆价格下跌的风险,经营企业可以在期货价格较低时买入大豆,避免大豆供应不足时价格上涨的风险。
7.规范市场秩序
从大豆生产者到大豆销售商,从铁路部门到金融部门,所有涉及大豆流通环节的部门,都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为未来黑龙江的大豆贸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消除客商在大豆质量、数量、运输和交货时间等方面的担忧。
8.创办中国大豆节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可将每年10月前后黑龙江大豆收获的季节定为中国大豆节,此间邀请国内外大豆生产、营销和科研等方面专业人士参加,通过展览、研讨和交流等方式,宣传推广黑龙江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