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渗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论文_张国叶 高菲菲 夏雪梅

外渗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论文_张国叶 高菲菲 夏雪梅

张国叶 高菲菲 夏雪梅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输液室 山东滨州 256600

【摘 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小儿血管较细、脆性大、弹性差,很容易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外渗的现象,且一旦小儿发生外渗后,其外渗程度较成人而言更快、更严重。如何预防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外渗情况是目前临床护理中的常见难题。外渗情况不仅给患儿带来了伤害,也严重影响了对疾病的治疗。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引起极大的重视。本文现从引发外渗的原因、预防外渗的护理方法以及处理外渗的护理方法几个方面来介绍目前外渗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的干预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外渗情况;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输液外渗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对于患者以及家长来说,外渗的情况是不被接受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医患纠纷[1]。外渗的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肿胀从而引发患儿的局部疼痛。另外,外渗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患儿出现静脉炎以及组织坏死[2]。为了降低甚至避免外渗的情况发现,好的护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现将小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情况的主要原因以及护理干预的主要方法综述如下:1 小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原因分析1.1 患者的原因:对于幼小的患者来说,一般在进行输液穿刺时,并不是十分配合的,很多的患儿由于对打针的恐惧,常出现哭闹,乱动,反抗等抵触的行为。再加上小儿血管较细、脆性大、弹性差,很容易就会出现外渗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新出生的婴儿患者,有时候婴儿皮肤颜色不一,能清晰可见的血管非常的少,对于顺利的穿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对于患儿来说,即使静脉穿刺较成功,但是在输液的过程中想要固定也十分不易,患儿一般很难坚持平稳的输液状态,由于患儿的易动,而且缺乏自主的判断性,常常外渗的情况要比成人的外渗要更加的严重。

1.2 药物的原因:由于药物的浓度、PH 等对于血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可能会导致内皮细胞被破坏从而在穿刺部位引起水肿[3]。还有像钙剂,甘露醇或是化疗药物等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以及多巴胺类的缩血管药物,也有可能出现外渗的情况,这些药物如果出现外渗,情况将会比较严重。

1.3 护理人员的原因:对于一些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或者入职不久的护理人员来说,因为经验不足,有些可能还比较紧张,对患儿的静脉血管位置判断有一些偏差。从而导致了穿刺部位不准确,引起外渗,这是较为常见且容易引起患儿家属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有些护理人员可能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缺乏了解,在配置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稍不注意,也会出现水肿的现象。在输液的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对于正在输液的患儿缺乏关注,没有经常的巡视,一旦患儿出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处理,也可能引起外渗情况的严重化。

1.4 其它原因:(1)穿刺的部位不同也有可能出现外渗的现象,例如外周静脉就较中心静脉易发生外渗。对于一些活动量大的部位例如关节等也比较容易出现外渗。(2)对于一些脱水患儿或者营养不良的患儿,由于血管易通透,外渗的情况会比较容易出现[4]。(3)对患者的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输液时易出现外渗的现象。

2 预防外渗的护理干预方法2.1 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知识以及技术水平: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地参与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使用的药物的各项特性要多加了解,药物的配制以及注射时要小心谨慎。熟悉了解静脉的分布,能够正确的选择静脉注射位置,有计划地来选择注射的静脉。尽可能的使用留置针,特别是在多巴胺类药物的输液时,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防局部组织出现坏死。保证穿刺的成功率,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时,争取做到一次成功,减少患儿疼痛的同时也可避免因多次穿刺而引起的外渗。

2.2 加强对患儿以及家属的宣传教育:医护人员需通过自身专业知识结合患儿的病情,详细的对患儿特别是家长来进行指导讲解,让家属更加详细的了解患儿病情,减少家属的顾虑和担心,同时告诉家长输液时的注意事项,让家属能更好的帮助护理人员来使患儿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在输液的时候,家属也能更好的通过患儿的实时表现判断异常状况的出现,然后尽快的通知医护人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2.3 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对于正在输液的患儿,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要时刻关注,因为患儿并不像成人一样,能够很好的约束自身行为以及表达自身的感受。一般患者再随意乱动的时候会造成穿刺部位的损伤,引发水肿,但是自己却不能清除的来表达,有时用过更剧烈的挣扎会导致外渗的更加严重。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输液中的患儿。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立即前往查看,及时的采取措施来避免有危害的情况发生。

3 外渗时采取的护理措施3.1 物理方法:(1)冷敷。用冷毛巾在患儿的皮肤上进行冷敷,这样可促进血管的收缩,减轻局部水肿,防止组织坏死[5]。此种方法使用于充血性水肿的急性外渗。(2)热敷。将不超过50℃的热毛巾热敷于患儿皮肤。这样可以促进血管扩张,促进渗漏的药物被吸收,减轻外渗引起的水肿。适用于一般普通药物的外渗。

3.2 药敷:对于不同的外渗也可以选择进行相应的药物进行湿敷。例如对于普通辅助治疗的药物引起的外渗,可以采用乙醇来进行湿敷,乙醇不仅可以进行消毒,也可以进行止痛以及局部的麻醉[6]。由于血管通透性太高而引起的外渗可用硫酸镁湿热敷,如化疗药物、电解质溶液、多巴胺以及垂体后叶素等的外渗,特别注意不能用于甘露醇的外渗,因为甘露醇外渗后可导致组织液晶体的渗透压显著升高,而硫酸镁又可加重该渗透压的升高,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对皮肤的损害[7-8]。对于高渗透者,由于乙醇容易加重患者组织脱水,此时可选用山莨胆碱针剂进行外敷,山莨胆碱为M 受体阻断剂,可改善微循环,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促进药物迅速渗透至皮下组织。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相关药膏及贴剂进行治疗,如喜辽妥药膏、湿润烧伤膏、止痛消炎软膏,康惠尔透明贴、降温贴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从引发外渗的原因、预防外渗的护理方法以及处理外渗的护理方法几个方面来介绍了目前外渗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的干预的研究进展,作为护理人员,在发生药物外渗情况时,必须注意外渗药物的性质,同时了解患者的状态,对于瘫痪、昏迷或术后未清醒的患者应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或冻伤,药物外敷时应时刻注意患者局部是否存在苍白、红斑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1] 孙永侠.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干预[J].特别健康,2014,5:219-220.[2] 乔瑞萍.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临床医学,2011,24(5):3048.[3] 张 锋.外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0,23(12):323.[4] 张桂仁,李爱华,苏杰.分析研究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2011,23(10):964—965.[5] 周茹玲,韩卫红,杨海星.小儿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渗漏的防治[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35.[6] 刘安云.乙醇湿敷延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0,9(8):98.[7] 王谊,傅志帆,蔡张滢,等.芒硝冷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2):181.[8] 叶芋芊,徐姜涛.50%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输注渗漏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6):150-151.

论文作者:张国叶 高菲菲 夏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9

标签:;  ;  ;  ;  ;  ;  ;  ;  

外渗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论文_张国叶 高菲菲 夏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