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有效实施数学差别化教学论文_赵荟

以生为本,有效实施数学差别化教学论文_赵荟

赵荟(青川县关庄初级中学校 四川 青川 628113)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66-01

所谓差别化教学方式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和个性化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差别化的教学过程而完成的一种教学课程设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教学方式造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差别化、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有着明显效果。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有效实施数学差别化教学呢?

一、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有序地分组

通常,学生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是起点高,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高的;第二层次的学生是起点一般,但有较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较高的;第三层次的学生是起点低的。我们应进行有序分组。有序分组的过程中应关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突出点是什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应好好交流。其次,有序分组应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不可只依据卷面测试结果来区分学生,分组应该是具有伸缩性的而不是硬性的。卷面测试结果属于有序分组的一部分,学生了解自身的状况,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应理解他们,不能忽略他们的内在想法,这样他们才会相信自己。待分组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差别化教学。最后,教师在看待不同组的学生时,应一视同仁,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通过分组,这样能够很好地借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同时也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

比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个教学内容中。首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计算下面几个多项式:(1)(x+2)(x-2);(2)(2x+1)(2x-1);(3)(x+2y)(x-2y)。并让学生讨论这些多项式的计算结果有没有什么规律?然后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也就是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合到一起,让他们通过自我独立计算来逐步分析这些多项式的计算结果规律,从而让他们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更加深刻。通常来说对于学习能力强的A类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这个平方差的公式总结则相对较快,而B类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A类学生的帮助下,往往也能够很快地获得准确的理解,而C类学生对此理解就会相对困难,这时候老师可以鼓励C类学生和B类学生和A类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学习,同时要求每一个小组陈述最后的答案时,由C类学生进行陈述,由B类或者A类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能够让这些小组成员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实现优秀生帮助学困生的效果。

二、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分层施教

在实施差别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这一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都能从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将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由高到低划分为三个层次,在导入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引入新知;让第三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夯实他们的知识基础;在引领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凸显第一层次学生的作用,在补充、完善、纠错等过程中展现他们的思维品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拥有自我展现的舞台,获得个性的张扬。

如在教学《菱形的判定》一课时,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教师设计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的问题:①判断真假: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②说出该命题的逆命题;③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让学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则让具有一定学力水平的学生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彼此质疑、互相补充,让他们在大胆地猜想、细致地类比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和同伴面前获得展现的机会。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客观差异,有别练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激活和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在差别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形式和有层次性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究中练习、在练习中深化,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练习欲望,形成一个感知、心智和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自主性的练习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性地去完成练习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优生能够“吃得饱”,让“潜力生”也能“吃得好”。

如在教学“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差别化的练习设计思路,结合本课时的练习目标,将习题组呈阶梯状分布,既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基本的课堂巩固,也使学优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思维挑战的乐趣。题组设计如下:现有四名打字员承担一项打字任务,如果由这四人中的某一人单独完成全部任务,则甲需要24小时,乙需要20小时,丙需要16小时,丁需要12小时。①四人同时打字,多少小时能完成这项任务?②如果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轮流打字,每一轮中每人各打1小时,那么需要多少时间完成?③如果按照丁、丙、乙、甲的顺序打字呢?这种具有差别化、同时又紧密关联的练习内容,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类型,有效评价

在差别化教学中实施分层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解决单一评价中学生差异所造成的问题,是差别化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评价并不是教学中的某一个孤立的环节,而应贯穿于整个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之中,并与其他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类型(如自信型、自卑型、个性型、综合型等),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要从二元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以及意识品质等。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帮助学生互相了解、取长补短,打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差别化评价体系。

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将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点滴表现记录下来,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退步明显的学生则及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重新构建信心。

总之,差别化教学只有从教学实际与学生实情出发,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发展与整体效率的问题,立足于课堂,及时地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境,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长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论文作者:赵荟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以生为本,有效实施数学差别化教学论文_赵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