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图书馆发展影响因素的平台功能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因素论文,功能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移动图书馆服务最早是由Helsinki技术大学图书馆提供的LibleM系统,集成SMS短信服务、WAP以及其他接入技术,是第一个较为全面地运用于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系统。其后,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韩国西江大学图书馆等也相继提供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由此展开[1]。国内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已经开始进行移动图书馆服务,其后香港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等相继开通了这一服务。2010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在101年馆庆之日,推出了改版后的国图手机门户WAP网站“掌上国图”,由此标志着移动图书馆服务进入新阶段。然而随着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对于移动服务定位的变化,移动图书馆服务也呈现了新的变化,其功能也在发生着改变。
1 移动图书馆服务环境的变化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变化首先源于社会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个性化需求、社会合作以及服务对象扩大等方面。
1.1 个性化需求凸显
个性化服务是新时期图书馆网络服务的标签,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而言,个性化服务的难度要大于传统网络环境。在已有的研究中,着眼于用户对图书馆的功能需求较多,2009年《移动图书馆:移动信息使用》报告中对高校学生认为最有用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进行了列举,认为课程查询、短信服务、目录查询、手机上网以及图书馆移动应用程序服务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2]。同样,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相应调研也与国外研究结果相符[3]。随着读者信息服务需求的增加,用户将不再仅仅满足于图书馆所提供的诸如“我的图书馆”、个性化推荐、信息提醒等业务,教参共享、协作学习、个人信息保护是今后个性化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当前的WAP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移动检索、电子教参服务等功能,也可以向个性化图书管理、手机博客等业务发展,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1.2 社会化合作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来源,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逐渐超过了图书馆,虽然图书馆的资源也愈加丰富,但是图书馆资源的唯一性已经渐渐被取代。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而言,虽然其依托的是图书馆馆际资源,然而用户的需求却不能被局限在馆藏资源的范围内,同时由于版权、技术等因素造成了图书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利用资源,这也造成了图书馆的服务局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图书馆与社会单位进行积极的合作,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同时,与第三方建立详细的资源筛选和审查体系,并且与内容提供商签订授权使用协议[4],合理合法地利用馆外资源进行用户服务,既满足了用户需求,也提升了资源质量。
1.3 服务对象扩大
图书馆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源于高校扩招,也来自于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关于提倡有条件的高校进行社会化服务的条款。在原有的办馆条件下,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需要校外读者亲自前往图书馆进行办理,对于信息需求不高的潜在用户而言,这种方式对于用户的帮助有限,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下,图书馆需要降低访问门槛,减少对于社会用户的使用、下载限制[5],使得社会用户可以在获取访问许可的条件下,更为便捷地接受图书馆的服务,特别是电子图书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的需求将会大大的增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服务。
2 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定位的因素
图书馆的服务首先源于用户需求,依托于现有信息技术与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形成图书馆的服务特色与发展脉络。而对于服务而言,其定位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形势,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建立和发展差异化竞争优势,使自己的服务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区别,并优越于竞争产品的独特形象[6]。虽然图书馆的服务目的并非盈利,但是获得用户的认可、使得用户信任并使用图书馆开放的服务渠道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重要基础。所以,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定位必须基于用户需求、服务项目、技术实现、服务能力四个方面的因素。
2.1 用户需求因素
图书馆目前针对用户的主要服务方式还是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需要明确服务的定位,必须从用户需求角度寻找服务角度。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用户也是实体图书馆的用户,移动图书馆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用户对图书馆的即时需求。但当前用户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功能还存在更多的希望,如馆藏文献定位、文献催还信息、罚款处理、续借,或者是通过移动图书馆实现阅览室、自习室预约、获取流媒体学习资料等。以电子资源服务为例,移动设备由于存在屏幕小、软件只支持单一格式、图文混排容错率低等诸多限制,导致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阅读上存在诸多不便,而移动网络传输速度与资费问题也是限制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因素,图书馆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移动图书馆服务被用户所接受。
2.2 服务项目因素
当前,国内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多为基础服务,如馆藏查询、通知公告、业务查询等,除需要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服务内容以满足用户需求外,图书馆还需要在广泛的用户调研基础上,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要有明确的服务项目发展规划,谋求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全面和普及。当前,对于服务项目的考量主要基于图书馆自身服务能力以及用户的个性与共性需求的平衡。在个性服务方面:外借信息查询、个性化推荐等项目为必要的服务项目,通过移动服务系统提供文献全文移动阅读、文献原迹批注、电子期刊短信或彩信订阅等将成为必然,不同读者针对文献所做的原迹批注均可以在图书馆微博中分享,供大家相互学习[7],而图书定位、专家咨询服务则需要根据图书馆自身的实力综合考虑。在共性服务方面:除传统的预约服务、罚款信息服务外,协作学习服务、教参服务、师生信息查询、社区服务等项目需要图书馆在现有场地、人力安排的基础上酌情开展,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忽视图书馆的基础服务能力。另外,对公共馆而言,需要针对公众提供医疗保健、家庭生活、志愿服务等移动图书馆服务[8]。服务项目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将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
2.3 服务技术因素
图书馆的服务不仅需要系统的规划与长远考虑,也需要从实际的技术因素出发考虑实现的可能性与用户的可接受程度,才不至于出现用户稀少的现象。而从服务技术方面,图书馆可以实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有以下几类:(1)短信类信息服务,可以通过短信实现借阅信息服务或是馆内公告服务;(2)软件服务,如通过手机浏览器登录图书馆网站或是电子图书网站阅读文献,登录WAP网站等;(3)TD-HSDPA移动定位服务,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现文献资源的定位,提升用户的查找效率[9];(4)即时通讯服务,如通过手机QQ或是自主开发的交互平台实现即时通讯与咨询服务;(5)协作学习平台服务,通过移动服务技术实现协作学习功能[10];(6)云服务,用户通过手持设备在线认证后,即可将相关信息保存到图书馆相关服务器,实现精确的个性化服务;(7)流媒体服务,如将入馆教育、馆内导航等内容制作为流媒体,用户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即时观看、学习;(8)版权保护,移动图书馆需要严格版权保护,坚持先授权后使用,如利用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技术来保护版权,避免因版权利益纠纷而降低图书馆的形象与核心竞争力[11];(9)阅读平台整合,虽然目前移动阅读设备的发展迅速,但各种设备之间都存在着应用软件(APP)的利用限制,造成对于不同文本格式的要求不同,所以图书馆应当与出版方达成协议,固定使用通用的文件格式,以保障大部分用户的正常使用;(10)RFID,移动设备和RFID的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为用户定位资源的位置,移动设备拍照功能和二维码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方便读者,也可以用于图书馆书架的纠错和读架[12]等。
2.4 服务能力因素
当前,大部分图书馆开展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将业务内容交由一部分馆员来负责,服务开发、具体服务、用户反馈采纳与调整、与第三方合作等都是由固定的馆员来负责。在图书馆既有的馆员学科结构方面,虽然近年来业界大力推行学科馆员制度,但图书馆能够引进的相应学科人才仍然匮乏,在交流互动、参考咨询方面,目前能够依靠现有图书馆人员完成,而诸如专家参考咨询等,就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形成图书馆参考咨询冷清,而外网专家咨询火热的局面[13]。就图书馆本身的投入而言,当前硬件条件已经不再是制约移动服务的首要因素,服务创新、与第三方的合作服务应该是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当着眼于图书馆当前的主要任务,结合用户需求,推出更加适合的服务模式、业务功能,构建满足新一代用户需求的移动服务体系[14],这也是图书馆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如何有效扩大服务能力,是图书馆需要着重发展的内容。
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功能分析
移动图书馆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整合、全面化将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必然趋势[15],包括移动服务平台也将向通用服务平台发展,同时,服务对象将面向全部用户,不再有用户基本素质、学科背景的差异。
3.1 基于服务的技术融合与自主开发平台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移动服务也是图书馆顺应时代要求、提升服务质量、扩展服务方式的新举措。随着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凸显,基于服务的技术融合与自主开发将会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和稳定,因此,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不会止步于当前简单的短信服务、WAP服务、OPAC服务等,其本身将会朝着更加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云计算与云服务将进一步与移动图书馆服务相融合。在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的实际运用下,基于早期移动服务的处理速度慢、下载速度慢、查询耗时的问题将不再存在,同时,也可以向用户提供便携、高速、安全的存储空间与海量的阅读资源来源,且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设备更换、丢失、数据损坏对用户个性化运用带来的影响,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智能服务。其次,图书馆将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开发,而这种针对性开发将会着眼于用户的实际运用,如阅读笔记、实时查询、协作学习平台等,不仅使得移动图书馆服务更贴近用户实际,也将为移动图书馆服务带来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3.2 基于阅读的资源整合与版权保护平台
虽然移动图书馆服务当前已经发展出了诸多服务方向,但是作为其基本功能的移动阅读仍然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服务之一,而移动阅读需要解决的最为主要的两个问题是资源整合与版权保护。当前,图书馆拥有数量庞大的数字资源库以及文献资源,除共有的数字资源外,本馆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利用是图书馆发展中的难点之一,不仅需要综合考虑阅读设备、阅读环境、用户可接受度等多重因素,技术实现与人力、物力消耗也是主要的障碍,也有部分图书馆通过与第三方合作进行资源开发并取得成效,这也是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另外,当前图书馆拥有的文献资源格式多样,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提供用户可用的移动阅读资源。
移动阅读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数字资源商的不断涌现,传统出版社、门户网站、参考咨询公司等都加入到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具体如天翼的移动阅读计划、当当网的数字阅读战略、Kindle的电子书业务等,在内容提供商提供资源的同时,其对于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也愈加明显。图书馆虽然拥有资源,但应当谋求与第三方的积极合作,严格版权保护制度。同时,由于网络数字资源商提供的阅读资源与高校用户的阅读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图书馆也可以在与出版方进行协商的情况下降低其对于移动阅读的版权限制。
3.3 基于用户需求的移动服务平台
在图书馆服务发展方面,由于区域、基础教育、人员素质等原因造成目前不同地区获取信息的途径存在差异,而同一地区不同人群之间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存在差异。在网络教学未兴起之时,蹭课一度是不同人群弥补学习差异的主要方式,随后的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出现,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便捷的平台,通过移动信息支持平台解决不同区域人群的阅读、学习问题,在弥补信息鸿沟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当前,移动阅读是用户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休闲、学习的又一方式。图书馆需要完善移动服务平台,借助网络技术与移动服务技术,融合参考咨询服务,引导用户与图书馆、作者、读者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构建阅读与网络社区、微博[16];或是将用户常用的功能制成视频、音频,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移动设备观看,如:华盛顿州立大学关于图书馆系统和资源的具体使用方法和技巧的音视频资源[17]。
3.4 多元的馆内外合作平台
图书馆的功能在于整合馆内外资源,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使用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移动服务大力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阅读提升用户的阅读兴趣,而且移动阅读也带动了电子书行业的发展,促进馆内外机构的合作,实现读者、图书馆、第三方提供商之间的共赢。在传统的模式中,用户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的地位,其利用的资源是图书馆经过挑选的、符合图书馆业务守则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而在多元的合作模式下,通过图书馆、图书馆联盟、第三方合作单位共同整合阅读资源,经过用户与用户的交流、图书馆对用户的推荐、第三方对用户的推荐,丰富阅读环境。经由图书馆构建交流平台或是严格的移动阅读资源评价体系,建立主题交流环境,掌握阅读发展动向,在为阅读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推动多方合作共享。
3.5 开放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虚拟社区的出现使得网络与现实的关系产生了分化:一是“虚拟化”,即实体组织和个人将现实的人际关系搬到了互联网上,形成论坛等;二是“落地化”,即陌生组织与个人的在线交往向线下发展。“虚拟化”和“落地化”两种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出现了“线上”和“线下”的叠加,从而形成了一种复合的社会网络环境[18],移动图书馆服务也具有这一性质。通过研究国外移动服务的现状可以发现,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图书馆的范畴,它还能成为生活、社交服务平台,也逐渐成为线上线下(020,Online to Offline)服务的平台,而随着网络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用户与服务方达成共识会消除用户的负面转移意愿,然后带动线上线下服务的发展[19]。所以图书馆通过移动服务进行生活、社交信息服务,通过Wi-Fi、移动设备、二维码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最终会使移动图书馆服务成为开放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与泛在的知识共享平台。
4 结语
在移动阅读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移动图书馆服务被认可的趋势下,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移动服务虚拟化、及时性、不受地域限制、容易与生活学习融合的特点,扩展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借助移动图书馆平台的多种功能,在版权保护与社会法则的许可下,引导用户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