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诸暨三都至绍兴地区存在一套“浅灰白色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夹粉砂岩”地层,此前属于下中侏罗统马涧组底部,也有将其归属于西湖组者。梅城镇幅1:5 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新建为王沙溪组地层单位,系指下侏罗统一套由硅质碎屑岩组成的单陆屑建造,诸暨幅1:5 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对王沙溪组做进一步研究,笔者在以往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对诸暨三都至绍兴地区王沙溪组地层特征、沉积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厘定王沙溪组地层。
关键词:诸暨;漓渚;下侏罗统;王沙溪组(J1w)
1 概述
浙西北地区中下侏罗统地层多呈北东向展布(图1),主要地层为马涧组和渔山尖组。与王沙溪组相关的马涧组系浙江省区测大队(1963)创名于浙江省兰溪市马涧,该组原始定义:岩性为一套灰黄、黄绿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及泥、页岩相间组成的韵律层,时代划为早侏罗世。”1975年1:20万诸暨幅将马涧组与其上的渔山尖组合并为同山组,分a、b、c、d 4个岩性段,时代改为中侏罗世。《浙江省区域地质志》[1]将同山组a段石英砾岩划归上泥盆统西湖组,其余划归马涧组和渔山尖组。后来马武平等[2]在浙江省岩石地层清理时,将同山组称为同山群,时代划为中侏罗世,将马涧组重新定义为:“灰绿色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煤线,产双壳类、介形类、腹足类及植物化石。以灰白、灰黄色中层状含砾石英砂岩不整合于古生代不同地层之上,以黄绿、浅灰色粉砂质泥岩与上覆渔山尖组灰黄色厚层块状砾岩呈整合接触。”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2000 年进行浙江省梅城等4幅1:5万区调中,将马涧组底部一套不整合于长坞组之上、整合于灰绿色石英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之下的一套“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砾岩、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夹少量灰色(局部灰黑色)含云母粉砂岩等”创名为“王沙溪组”,即把同山组a段单独划分出来,并创名王沙溪组,其形成环境为滨海沙滩—海滩,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汪隆武等在《浙西北下侏罗统王沙溪组的建立》[3]中将王沙溪组定为早侏罗世。
区内王沙溪组地层自三都向北东延伸经直埠、枫桥至漓渚,自南西向北东角度不整合于奥陶系上统长坞组地层之上,其间缺失志留系、早中泥盆系地层,如果将该套地层划归泥盆系西湖组,则自南西至北东连续数十公里均未出露志留系、泥盆系其他地层,无法解释。其与上覆地层中侏罗统马涧组找不到角度不整合或清楚的侵蚀间断面,产状与上覆地层无明显变化,故应该为整合接触关系。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2012-2015年开展的诸暨幅1:5万区矿调工作,进行1:1千地层剖面测量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三都至直埠一带王沙溪组地层进行追索及研究,确认了该地王沙溪组的存在。同时,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还于漓渚铁矿及其外围开展战略性勘查工作,进行了1:1千地质剖面测制和1:1万地质填图,笔者对该地质资料进行整理,认为该地区的西湖组实为王沙溪组。本次笔者还收集枫桥幅及漓渚幅的区域地质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认为该区域上的一套灰白-白色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夹灰黄、青灰-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的地层应为王沙溪组。诸暨三都至绍兴漓渚王沙溪组的确认对浙西北王沙溪组的建立及研究进行了补充,对华南早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和地壳演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浙西北中下侏罗统分布图
2 地层特征
王沙溪组呈北东向条带展布,掩盖严重,露头断续,主要岩性为灰色、浅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砾岩、石英粗砂岩,夹少量深灰色(或灰黑色)薄—中层状含炭石英细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诸暨市三都镇外山岭脚地层露头出露连续性较好,层序较完整,其实测地层剖面自上而下描述如下(图2):
上覆地层:侏罗系马涧组(J2m)灰褐色中层状粗砂岩
下伏地层:奥陶系长坞组(O3c)青灰色中薄层状钙质泥质粉砂岩。
王沙溪组地层厚253.72米,为一套厚层状石英砾岩,灰白~浅灰中厚层状石英、长石粗砂岩,灰黄~灰绿色中~薄层粉砂岩,含砾粉砂岩。与下伏奥陶系长坞组呈角度不整合沉积接触关系,与上覆马涧组整合接触。局部地方,如诸暨市三都镇马湖与马剑组接触部位见2.2米厚碳质泥岩。本组自浦江白马镇往北东断续延伸到绍兴漓渚一带,延伸约30km,并与上覆马涧组产状保持协调,进一步证明两者为整合接触。
3 沉积环境分析
根据诸暨市陶朱街道宋家畈王沙溪组实测地层剖面实测资料显示,本区王沙溪组地层可划分为2个沉积相。
底部(1~7层)自下而上由粗到细,下部为砾岩,磨圆度较好,分选性极差的石英砾石,顶部则过渡为炭质—硅质泥岩、粉砂岩。下部的石英砾岩特征,岩石几乎都由石英质砾石及少量石英质砂组成,砾石大小悬殊,砾径1×1cm~40×30cm,以次滚圆状为主,粗砾趋向岩层底面或局部集中呈透镜状、楔状顺层展布,砾石具弱定向排列。岩石中杂基极少,偶见绢云母;硅质呈接触式胶结。综上所述,只有在陆源碎屑缺乏、高能水浪反复颠洗沉积环境下,经长期磨蚀筛选富集作用,才能形成磨圆度较高的石英砾石,故岩石可能形成于低缓坡开阔高能滨岸环境,为滨岸砾滩沉积。向上由石英砂砾岩向石英粗砂岩→粉砂岩→粉砂岩、泥岩(深灰色,炭质含量增高),沉积环境则逐渐过渡为沼泽相。故此确定底部滨岸沼泽相。
中上部由石英砂砾岩向粉砂岩过渡的韵律层组成,石英砂砾岩几乎都由硅质岩砂和砾组成,含少量泥质和云母片,砂砾磨圆度较好,分选差,碎屑物粗、细呈跳跃变化。岩层内由下往上砾石逐渐减少,局部岩层上部发育小角度中小型斜层理。碎屑物组构跳跃变化,具潮水冲刷与回流双作用特点,为平均高潮线与低潮线间平坦地带前滨环境沉积。浅灰白色中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岩石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云母、炭泥质,炭泥质一般在碎屑物空隙中,含炭质或炭化木化石,岩石碎屑物分选较好,岩层层理不发育,局部见断续水平层理及小角度板状交错层理。碎屑物结构成熟度较高,经历了波浪冲洗和分选,大量植物的存在显示处于陆地环境,综合之,应为前滨海滩沙脊—滨前相沉积。
综上所述,从沉积相组合判别,王沙溪期为滨岸沼泽—滨浅海环境。
4 时代讨论
王沙溪组为《浙江省岩石地层》及1:20万诸暨幅中同山群(组)的a段,即底部,《浙江省岩石地层》及1:20万诸暨幅将与马涧组相关的同山群(组)置于中侏罗世。
1:5万牌头幅王沙溪组地层近顶部采获孢粉Classopollis spp.(克拉梭粉未定多种),C. annulatus(环圆克拉梭粉),Cycadopites sp.(苏铁粉未定种),Asseretospora sp.(阿赛勒特孢未定种),A .pjarva(小阿赛勒特孢),Cyathidites minor(小粉椤孢),时代属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据以往资料,王沙溪组上部马涧组地层中产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Nilssonia cf. orientalis,N. cf. linearis,Cladophlebis raciborskii,C.williamsoni,Pityophynum sp.,Dictyophyllum sp.,Pterophyllum sp.等,属早侏罗世Ptilophynum-Coniopteris组合;在马涧组上部伴生有淡水双壳类Tutuella,Pseudocardima等中侏罗世分子。以此推测,马涧组时代可能为早中侏罗世,马涧组之下的王沙溪组的时代则应为早侏罗世。
浙东南地区,下侏罗统为枫坪组(J1f),下部为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煤线互层;中部为块状粗粒石英砂岩与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夹细砂岩;上部为泥岩、粉砂岩夹泥岩。植物化石主要有Marattipsis asiatica,Dictyophyllum nathorsti,Anomozamites cf. major,Otoxamites yunheensis及孢粉Cycadopites minor,Classopollis sp.,Cycadopites sp.,Osmundacidites sp.,Chasmatosporites sp.,Concavisporites sp.,Dictyophyllidites sp.等,时代为早侏罗世。上述特征显示枫坪组中下部的岩石组合和孢粉类型与王沙溪组基本相同,二者可以对比。王沙溪组与浙东南地区枫坪组在岩性组合、生物组合及沉积构造等方面基本相似,它们均为同一时期的单陆屑建造。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汪隆武、许红根等(2001)在常山县大桥乡白壳垅剖面王沙溪组中采取3个ESR样品。分析结果:王沙溪组样品测年均大于175Ma。诸暨市同山肥地坞王沙溪组下部灰白色石英砂岩ESR 年龄值为202.2 Ma和204.8 Ma。根据国际地层表下侏罗统下限和上限年龄值203 Ma和175 Ma[4],上述ES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王沙溪组时代为早侏罗世,
综上所述,王沙溪组的时代为早侏罗世。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688
[2]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岩石地层[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28~173
[3] 汪隆武、 许红根、 罗以达等.浙西北下侏罗统王沙溪组的建立[J].地质通报,2004.4
[4]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34~38
[5] 李润豪,吴凯,刘贤森等.浙江省诸暨测区(两幅联测)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2016
图2 诸暨三都镇外山岭脚王沙溪组实测地层剖面图
论文作者:吴凯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1
标签:砂岩论文; 地层论文; 沙溪论文; 诸暨论文; 砾岩论文; 浙江省论文; 泥岩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