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对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供需论文,劳动力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民工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有限。未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显示,我国工业利润增长率从2004年的38%下降到今年前6个月的19%。报告分析认为,企业利润增长缓慢将导致投资显著下降, 并引发更为广泛的经济减速。信贷增长降低、利润增幅下降、 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以及机械设备进口温和增长都预示着今后一段时期内投资将进一步降低。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却将保持上升势头,因此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我国劳动力需求已无法有效应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快速增加。在经济增长就业拉动作用不强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产业结构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增长成为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第三产业由于其高就业弹性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向零趋近,2001年为-6.36%,2003年已达到-3.86%,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如果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第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能力难以提高。
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进口国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再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竞争,我国国际贸易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内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增加我国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我国就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使得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国内企业转产、破产、停产和减产。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推动中国产品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从而增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失业压力。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和外企的进入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增强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吸纳更多的就业,从而对我国就业扩大产生“溢出效应”,然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漫长的阵痛期。另外,我国人工成本的上升趋势,也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部分外国资本会从我国撤出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未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进步挤出效应的持续和工资上升的就业压力。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提高产出效率,生产同量产品的要素投入减少,引起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创造出新产品,引致新的产品需求,创造新的产业门类和岗位,产生对就业的“规模效应”。我国现阶段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初级阶段,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外溢(转移、普及)到扩大就业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转换过程,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还将持续小于就业挤出效应。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由于增加了国民收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必然会相应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低劳动分配率(即低工资)支持着中国的高出口率和对外资的强吸引力,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正从“二元结构”逐渐向“一元结构”演变,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的改变,工资水平的上升是必然的。工资水平的上升,工资水平上升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强化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与替代作用。
正规部门就业职位减少弱化就业稳定性。当前正规部门就业虽然仍旧占据着社会总就业的主体地位,但是已经从就业吸纳部门变为了就业排斥部门。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部门就业职位的减少,但是由于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灵活性,劳动者就业风险加大、就业保障程度降低,就业稳定性与劳动力需求也因此变得相对不稳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