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效应_农业论文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效应_农业论文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效应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产业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贸组织的加入,使我们对农业问题的谈论已不再囿于国内,而是基于国际市场的背景下层开。相应地,作为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对的“大市场”也扩大到了国际范围,如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笔者认为:正确地认识、理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关联效应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最初,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指: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四化”。197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农业现代化是指实现“大地园林化、制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到了80年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中又包含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内容,这样,农业现代化的表述就成为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自身的现代化(黄国桢,2001)。还有一种观点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和农业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梁荣,2000)。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宣杏云和王春法则通过对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提出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为加快这一转变过程所采取的种种政策措施的总和。

总之,目前世界上的农业现代化就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1、农业现代化的时效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因时而变,从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同时期的表述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农业现代化是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会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增加新的内容。但我们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要实现的目标,是我们要达到的结果。

2、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发展状况和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决定了他们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和道路都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所以,不同的国家在制定农业现代化目标时要充分把农业现代化过程现有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过地或过高都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衡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客观一致性。重视农业现代化的时效性和特殊性,不等于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会千差万别。这会导致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混乱。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有共同的特征,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在质上和量上应用统一的标准。目前世界农业现代化的量化指标主要有:农业商品率的指标;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的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自动化、工业化指标;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应指标;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指标;农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有关指标等。

而我国农村目前的状况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比较利益低,科技应用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重新确立了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但是又出现了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和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了农业现代化主要的制度性障碍。因为土地经营权平均分配后,沉积了大量的劳动生产力,拉低了平均劳动生产力,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商品交易量小,以及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缺乏讨价还价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现实情况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一定的距离,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从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我国现实中不难看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或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是一个要优化资源配置或制度创新的过程。唯如此,才能达到这些标准,从而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经过农业实践,农业产业化被认为是一条通向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经营机制”。(人民日报社论,1995)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有“公司+农户”、“流通组织+农户”、“各种协会+农户”等。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困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一是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农业产业化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等形式的各种合作组织在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农业综合利润提高的同时可以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可以通过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因为农业产业化本身是一种组织或制度的创新过程,工商企业以各种方式介入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农业从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商品率。产业化的规模效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发展过程中,根据农户和工商企业双方在要素和知识方面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企业为农产提供原料购买、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农户专心生产,由企业面对市场,提高了农户的生产力,获得了增值的效应。另外,分散的农产进入市场为寻找交易伙伴和确定交易关系要花费大量的交易费用,企业亦然。产业化经营形成后,由于交易对象和交易关系相对稳定,农户根据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和开拓市场,节约了农产和企业双方的交易费用。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产业化经营,使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逐步具有了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等现代农业的特征,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加快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其主要特点是:(1)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2)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亦长期保持不变;(3)人力资本稀缺。要改造传统农业须引入现代化的技术,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根据对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变迁的研究,提出了“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该理论认为,农业生产对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特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农民总是选择能够节约稀缺要素并充分利用充裕要素的技术。足见,技术变革、进步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农业技术变革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支持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在技术变革的终端又受到我国农民素质偏低的制约,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对原料生产基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加快了技术变革,进而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三)农业产业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吸引资金

传统的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资金向非农业流转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配置资源不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反而情况日加严重。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其指标要求。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企业和农户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农民较之原来的生产经营可以获得来自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收益,强化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诱因;而企业为了获得稳定和高质量的原料来源,也会投入资金进行农业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进而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业投资不足对农业现代化的限制。

三、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联效应

农业标准化是指将最新的农业科技进步成果和先进的生产经验,运用标准化原理,制订成农业标准,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过程。即对农业生产制订一个统一的规则和要求。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了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开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我们上面已分析过,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制度创新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形成规模的不到20%。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文化程度偏低,农民的素质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普及和传播。农业标准化一方面可以把农业科技成果制定成一系列的生产要求,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规范,变成农民容易接受的适用技术,可以小册子或宣传单的形式发给农民,便于农民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连接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公司+基地+农户”的桥梁,提高履约率。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选种、生产、加工和销售,而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得以很好地推广。使农业产业化的技术要求得到保证。

(二)农业标准化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效率

农业产业化的效率主要表现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上面。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主要在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技术上。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技术均不高,造成了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化链条短的局面。如国际上适销的大米破碎率规定在25%以下,我国高达35%以上;国际市场上,日本的香菇每吨可卖到29377美元,我国只能卖到8740美元,卖价不到日本的1/3。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有的达到1∶5;食品工业产值比重美国为187%(1979年)、日本为240%(1980年),英国为369%(1979年),而我国目前仅为30%;我国1元农产品原料只能产出1.6元食品工业产值,美国高达24元,荷兰为5元。这样的产品在国际上是缺乏竞争力的。

我们知道优质的产品来源于优质的品种、优质的技术、优质的加工、优质的包装。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就是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选种、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从产前、产中、产后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标准化也有利于创立农业品牌。提高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效率。农业产业化要求实行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来确定,自然资源优势是确定农业产业化结构的重要依据,环境资源优势诸如人才储备、空间力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配套服务等,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资源优势进行不同的专业化生产,才能形成合理的农业区域化布局,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商品优势。各地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确立主导产业,选准发展模式,做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龙”型经济,围绕“龙”型经济搞好社会化服务,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同时在专业化生产中,用标准化的手段对特色产品进行培育、保护,使其在高质优产的同时,又保持原有的风味。建立“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创立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品牌的创立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使产业化的规模效益落到实处,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保证农产品流通的有序进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强农民和企业对农业的投入,最终在提高产业化效率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被世界公认的品牌占全球品牌的比例仅为3%,但其产品却占40%,销售额占50%。可见,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我国地理特点决定了有特色的农产品较多,如果能够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依据农业标准化来进行专业化布局和生产会提高产业化的效率,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

60年代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抓住两头,打好基础”,“抓住两头”即抓住种子标准化,“打好基础”就是搞好基础标准和基础组织建设。80年代提倡走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的标准化服务。1996年制定了(全国农业标准化“九五”计划),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但依然存在问题:一些地区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清。没有把其列入议事日程;农业标准少,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体系;在已经形成的标准中,产前和产后的标准少,产中的标准多;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的内涵和农业标准化的作用没有很好的认识;标准的制定考虑国际市场的情况少;农业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不健全,缺少面向市场的检测机构,因而科学性、准确性较差,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业标准化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29个独立协议中,有两个有关农业标准的协议,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一是《动植物卫生减免措施》(SPS协议),这两个协议规定了农业标准的基本准则。我们在制定农业标准体系时一定要遵循协议,方能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农业标准化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效率,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他们之间具有关联效应,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对两者要同时并重,不可偏废一方。

标签:;  ;  ;  ;  ;  ;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效应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