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势_佛教论文

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势_佛教论文

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论文,生态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的专门朝圣以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零碎,如对宗教与旅游关系的一般性归纳(流方,1993;林樟杰,1993;王清廉,1991;罗竹凤,1996),对宗教文化和宗教景区的旅游开发(徐汛,1993;陈传康、王新军,1996;朱义禄,1996;曹祥本、唐昌华,1996;范能船,1990;黄少辉,1992;杨文琪,1997;袁书琪,1998;杨军,1999);随着生态和环保的呼声与要求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宗教生态学(克拉斯尼科夫,1999),对具体宗教形态及教义的生态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动向,其中以佛教探讨最为突出(欧阳志远,1997;魏德东,1999),但将宗教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研究,才刚刚开了一个头,主要成果体现在香格里拉藏传佛教景区的生态开发与旅游研究上,他们取名为“宗教生态旅游”(侯冲,1999;潘发生,1999;潘发生、杨桂红,2000),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本文整合已出成果,从宗教景区生态化原因、表现及实践三个层面入手,指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势必将成为未来文化旅游的主导内容。

一、宗教旅游的广泛含义

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Gisbert Rinschede,1992),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游憩行为。

朝圣旅行的历史十分悠久。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时期的节庆和体育比赛都具有宗教旅行的性质(Gisbert Rinschede,1992)。世界性宗教的产生,导致了国际朝圣中心的陆续出现,如罗马圣墓、耶路撒冷圣城、葡萄牙的法蒂玛和法国的卢尔德,先后成为基督徒朝圣的目的地,麦加、突尼斯的凯鲁万清真寺、耶路撒冷的石穹,成为穆斯林朝拜的圣地(M·马特勒,1984),印度和中国的一些佛教祖庭也成为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当然还有地区性的朝圣活动,如台湾、东南亚一带到福建的妈祖朝觐、关帝朝觐、保生大帝朝觐等。

其实,以旅游动机来划分,宗教朝觐只是宗教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换言之,宗教旅游还应包括非宗教信徒的观光、修学和游憩活动。概言之,凡是在宗教景区景点的旅游行为,都应归入宗教旅游。

二、宗教景区的生态化原因分析

宗教景区生态优美,环境保护良好,尤以佛教圣地为最:“清凉佛国”五台山、“仙城佛国”九华山、“海天佛国”普陀山、“天下秀”峨嵋山,另有鸡足山、千山、天台山、天童山、佛光山、梵净山等,确实是“天下名山僧占多”。道教四大名山(龙虎山、齐云山、青城山、武当山)同样是郁郁葱葱,风光秀丽,环境雅致。

宗教景区的这种依山分布,一方面与宗教教义所追求的出世修炼、返朴归真相关联,如道教认为高山是神仙居所,是修真长寿的理想境地,佛教的禅修同样要求在幽静和安宁的山林里进行;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意识形态要求宗教远离政治中心和生活主旨,如明朝的神宗曾在万历二十九(1601)下诏说:“仙佛原是异术,宜在山林独修。有好尚者任解官自便去,勿以儒术并进,以惑人心”(朱义禄,1996:34)。这必然导致宗教人士向往山林,筑址山林了。

再从风水观来看,寺庙选址多符合理想的风水模式,如宁波天童寺,位于太白山的山间盆地里,只有两侧有一豁口与外界相连,这里土厚水丰,植被茂密,另有竹木以聚气,“万工池”以阴地脉,两公里长的“深径回松”走廊达到隔离和捍域的效果(俞孔坚,1998),这种理想风水模式(如围护与屏蔽、界缘与依靠、隔离与胎息、豁口与走廊)在其它寺观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换言之,中国理想风水模式,恰恰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而宗教景区就是其中一个特例。

宗教景观在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所占比例一览表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

总比

区数 444035 119

宗教景观数291513

57

所占比例(%) 65.9137.50 37.17

47.90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1990,1994)

通过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分析可以发现,凡是自然生态保护较好的地区必然有寺观,其结果之一是,许多生态旅游线路中包含有宗教景点。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含有宗教景观,这还不包括名胜区中不占重要景观的那些零星宗教景点,反映出宗教景区与风景区的紧密结合。

三、宗教旅游的生态表现

宗教旅游的生态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旅游客体提供的优美环境和神圣肃穆的氛围,旅游主体的虔敬心理和主动接受。

1、宗教旅游景区提供了一个优美生态和良性环境。

如上文所述,从宗教景区的状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宗教景区拥有一个优美雅致的自然环境。除此之外,多数景区还有意识地设立一些人工环境,引导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和进行环境保护,如绝大多数的寺庙都设置放生池,提醒游客不要滥杀生灵,维护生态平衡。台湾法鼓山佛教徒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口号,拒用一次性餐具,不用化学清洁剂,垃圾分类,认养流浪动物,提倡“无污染饮食”,资源回收,净滩,净山,植物、省水,厨余堆肥等(魏德东,1999:116-117)。这种生态良好的环境,成为唤醒旅游者环保意识觉醒和环保行动的奠基石。

2、宗教景区的肃穆氛围易于向游客进行环保教育和观点改造。

仪式理论专家Turner V.(1969)为这种特定的宗教氛围取了一个专名"communitas",有人译为“社场”。在宗教景区这种特定的氛围里,旅游者已经改变了常人的身份,进入到“仪式身份”中来。这时的他们,许多不利于环境发展的习惯都得以控制,比如他们不会随地吐痰,不会乱丢垃圾,也不会抽烟,更不会大声喧哗,这些“文明”举止都是这一特定宗教景区的产物。

此时的他们,特别易于进行环保引导,如建议他们敬献鲜花代替焚香化纸,这在厦门南普陀寺已收到较好效果;又如建议他们“惜福”,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习惯,又如倡导素食,这些都易于为信众们所吸纳和接受。

3、宗教教义的宣传,有利于人们理智地看待物质欲望,净化心灵,保持环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与别的宗教相比,佛教的生态观与持续发展社会的价值观最为接受,它包括佛教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魏德东,1999:109-113)。佛教认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主张无情有性,珍爱自然,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和尊严。有学者认为,世道轮回学说对东方人保护生命起过很大作用。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生命轮回,强调不杀生,要敬畏生命。佛教的理想生态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那里秩序井然,有丰富的优质水,树木鲜花,鸟类、空气、和风、花雨和音乐。

通过这些教义的宣传,引导游客从观点上净化自身,重新审视物欲,达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再认识,因为归根到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宗教在其中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诚如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所言:“作为价值观念的源泉及监护人,宗教在向持续发展社会过渡中,应起到重要的作用”(欧阳志远,1997:312)。英国经济学家E.F.Schumacher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经济学的新学问,其主旨是朴素与非暴力,它打破财富的迷恋和渴望舒适的心理,以较低的消费获得高度的满足,使人们的生活不感到巨大压力与紧张,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可持续发展。

四、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实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这就要求旅游经营管理部门为旅游者提供可资借鉴和启迪的良好旅游生态(方百寿,2000),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宗教景区制作环保内容的标识牌,提醒旅游者检计自己平时那些对环境有害的个人行为,如随便吐痰、丢垃圾等。

2、借助宗教教义来宣传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环保意识要加强,并能够以身作则。

4、举办一些旅游者参与的环保讲座或活动,如植树、废品回收等。

5、组织旅游线路时,应尽量将自然景点与宗教景点交叉设计,这样既丰富游览内容,又便于导游人员的直观教育:人类在自然界中留下的痕迹越深,对自然景破坏也就越大。

诚然,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实践不可能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宗教并不能解决世界上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然而,宗教可以提供单靠经济计划、政治纲领或法律条款不能得到的东西: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整个心态的改变,人的心灵的改变,以及从一种错误的途径向一种新的生命方向的改变”(魏德东,1999:117),在如今物欲至上和一切边缘化的世界上,宗教旅游的教育意义还会发生着强烈的作用,其生态化趋向成为人们追寻的一个理想国。

标签:;  ;  ;  

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势_佛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