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开发中的知识价值观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化学课程开发中的知识价值观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化学课程编制中的知识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化学论文,课程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教什么”主要是靠课程体现出来的;而知识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备择对象,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面向新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此次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课程类型的沿革及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求进行知识价值观的转移。因此,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认识知识的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中如何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才能促进课程功能的转变,这些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中丞待重新审视。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视野来探究化学知识的价值,及其对中学化学课程编制的影响。

1 知识的迁移价值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1]。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习是累积性的,迁移是累积学习的重要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个体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迁移是学习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人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和背景,去从事认识、建构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的学习活动。所以说,知识具有迁移价值,即先前学习和获得的知识会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会有益于个体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知识的迁移价值是知识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践表明,任何人若不预先掌握充分的科学知识是不可能开展探究活动、成功地解决问题的。

关于迁移,研究表明,知识的概括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迁移[2]。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迁移价值,在设计课程时, 就应该选择概括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尽量避免零散、杂乱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加强迁移价值含量高的化学理论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情意性知识在化学课程中的比重,用它们把化学事实性知识串联起来。许多学者已经把这种理念应用到课程研制当中,并做了深入地挖掘。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讨论“教什么”的问题时,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教材要提供处于科学技术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关于人生、艺术的基本主题。只有这样的教材,才具有强大的“迁移力”。德国学者倡导的范例教学理论,指出在学科材料中选择最典型的“范例”,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形成一种能够统率全局的概括性观念和方法论观念,从而能够达到把握其他各种材料的目的。

另外,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也同样影响迁移的发生[3]。 因此,课程若能注意提供学习材料与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间共同的成分,为知识的学习与未来应用架起迁移的桥梁,就能得到较好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课程在选择知识的时候要重视结合现实生活,注意选取联系实际的知识,同时在呈现知识时要尽可能地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为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提供较大的帮助。在这方面,美国的“CHEMCOM(社会中的化学)”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着眼于化学在社会中的应用,以解决有关的社会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该课程的8个单元分别是水、资源、石油、食物、核化学、空气、 健康、化学工业,集中反映了美国和全世界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样学生在走向社会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便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使知识的迁移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知识迁移价值的角度分析,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课程内容既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使所选择的知识得以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又要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在课程编制时从知识的引入到知识的拓展都要重视创设相关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与此相对应,从课程的角度看,就是要处理好“形式”和“情境”2个维度的关系。 为使课程的形式和情境达到平衡,使课程涉及的知识既能表现出概括性,又能兼顾情境性,“主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利用一个个有代表性的主题代替传统的“章节式知识综合体”,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介绍相关学科专题的知识,这样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2 知识的认知价值

认知是心理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是如何学习、获得、储存以及利用知识的,这些都与认知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是主要的认知因素[4]。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如我们所熟悉的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将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而进行的,新知识的获得会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加工过程则会借助不断的学习而得到水平上的提高。由此,我们认为知识具有认知方面的价值,个体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能够丰富和完善其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过程的认知加工水平,逐步培养和提升认识事物的能力。知识的认知价值主要表现在知识对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有用性上。

认知结构,主要是对认知的静态分析,它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知识的贮存,是知识内在联系的整合。从内容上看,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知识的“量”的多少决定了认知结构具有“量”的特性,因此,新知识的学习会在数量上丰富认知结构。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如果学习者头脑中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新知识将难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学习就会出现困难。所以,课程在选择知识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生发性”,即具有多个生长点,能够建立起广泛联系,概括性强,包容性强的知识。例如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要贯彻在高中化学课程的始终,对具体物质的学习起到统率作用。

而从组织上看,认知结构是一系列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整合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知识经验的组织化和层次化程度的表现。个体知识的组织化水平或高或低,或浅或深,体现出了认知结构的“质”的特性。如何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既有学生自我组织的因素,同时,课程所提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也能起到激发联想和锦上添花的作用。为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在教材编制中要适时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发现知识间的这种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建构和形成认知结构。在这方面,概念图技术的应用值得重视和推广。

认知过程是从动态角度分析知识的认知价值。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能动地选择、批判、加工和改造。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内部的认知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认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对学习材料的加工主要依靠注意、感知、识别、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来完成[5]。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能力和认知加工水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除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伴随着不断地知识学习,感知注意的广度和灵敏度,识别能力,记忆和回忆等认知能力必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正是这种学习知识的积极的认识活动,促进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完善。知识,尤其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作用。

所以,课程绝不意味着展现当今科学现成的结论和分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还要认识并挖掘知识在认知过程方面的价值,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建构,重视揭示蕴涵在知识学习中的丰富的认知加工过程。课程要在“结论”和“过程”两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认知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推动学生自主地探求、理解知识。在组织教材的时候应避免用描述性的语言把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要突出过程、突出探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设置一定的学习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使课本变成“学本”,在过程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内容上要选择科学史上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典型事例,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例如,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在课程编制中要体现探究过程和探究精神,体现其历史发展。在课程表达形式上,强调以“对话”的形式代替课程的“文本”形式,改革传统课程的“知识采购单”作用,加强课程教材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3 知识的情意价值

学习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熏陶的过程,认知和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其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情意活动,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由此,我们认为知识具有情意价值,知识的多少,知识的学习过程都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个人情意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知识之所以具有情意价值,可以从2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 知识是高尚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基础。一个人的情感、态度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除了受先天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与他所拥有的知识有相当大的关系。尽管我们不能断言,知识越多,情感就越高尚,态度就越端正,但是有一点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知,往往使人的人格发展不完善,易受挫,对客观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知识能够使个体正确理解各种行为现象,能够推动个体建立起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每一种理论、观点都是前人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经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而构建的,这个过程倾注了前人的智慧,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也展示了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个体的非认知因素既能影响知识的获得,同时个体的情感、态度、意志等也会受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学习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会带给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反省整个学习历程他们会认识到与他人的合作是何等重要。所以,从动态过程来看,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情意内容。

知识的情意价值是一种隐性因素,通常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传统课程往往对知识的情意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做到深入地挖掘和应用。要挖掘知识的情意价值,课程就要注意展现知识的获得过程,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课程要重视科学探究,设置发现问题、分析论证。表达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探求和构建知识,能够深入地领会科学的本质和价值观,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探究的艰辛,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

在课程编制中,对知识价值的分析和把握反映了课程编制者把知识作为目的还是手段的价值取向。如果把获取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那就是把知识的价值定位固定在知识的迁移上;如果是把知识作为一种手段(或媒介),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在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则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任何知识都具有多重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偏重哪一方面的价值,不能简单而论,而要兼顾学科体系、社会发展和学生3 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体现学科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更应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化学课程功能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标签:;  ;  ;  ;  ;  

化学课程开发中的知识价值观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