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阅读课的“最终目的为:(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即“教是为了不教”。传统语文课,教师以讲课本为主,学生当听众和记录员,依赖性强,有诸多弊端。1994年4 月第一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教材编排遵循以基本训练为主体的阶段性训练程序的原则,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结合,分单元安排。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能力训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叶老的这段话,给阅读课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方法。要教会学生读书,我认为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明确目标。现在新编的语文教材,每单元有单元提示,每一课有学习重点或训练重点。这些是学生在学习中要达到的目标,它比较具体,指向角度是学生的“学”,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单元提示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各课的分目标。分目标受总目标制约,是达到总目标的实施步骤。在上新的单元、新的课文之前,教师要亮出这些目标。这样做,能使教师强化目标意识,更好地驾驭教材,把学生往训练点上引,使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师生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达到目标的过程。这是阅读课的第一环节。以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学目标如下:(见右表)单 1.懂得论点的定义,说出论点的性质。元 2.能找出课文中表述论点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归纳论点.总 3.理清课文层次.目 4.理解四种提出论点的方法; 学会讲道理后归纳出论点, 能从故
事、事种生活现象、某种亲身经历中引出论点.标 5.理解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继续
1.会读写生字,解释词语.
保持 知
2.理清课文层次.
艰苦 识
3.找出论点,能用论点的性质分析它.各 奋斗
4.领会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的
能力 1.学会讲道理后归结论点的方法.
作风 思想 1.提倡艰苦朴素.
知
1.会读写生字,解释词语.课 从
2.能用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三
识
3.理湖文章结构,学习归纳中心论点.
到
能
1.能从故事中恰当地提出论点.
万
力
2.能根据同一故事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论点.分
思想 端正学习态度,注重积累.
知
1.会读写生字词、解词.
想
识
2.理清结构、找出中心论点.
和
能
1.学会针对生活现象确立论题,进而提出论点.
做
力
2.找出文章设的比喻和列举的事例, 指出它们对证目
明论点的作用.
思想 用 "想做联结" 的正确态度促进学习.
哨
知
1.会读写生字词、解词.标
识
2.理解哨子含义,从而理清结构,找出论点.
子
能
1.了解从亲历中提出论点.
力
2.把握文章论述事例的侧重点.
思想
二、围绕各课分目标精要地讲。课文是例子,是经过精选的,是为各课的训练点服务的。所以在用这些例子教学生读书时,教师要围绕训练要点,启发学生思维,作精要的讲解。这种讲解一要摒弃面面俱到,二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导到总结规律性的认识这条路子上去。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正规进行议论文单元训练的第一课,教师的讲解应紧紧围绕“理解·分析”第一题进行。作者在分析了敌方、我方在新形势下将出现的新思想动态、夺取全国胜利在整个革命进程中的地位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张,即“两个务必”,也就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要继续贯穿训练意图,借此例说明论点性质:正确、鲜明、有针对性。几十年的实践,特别是当前的反腐倡廉,充分体现论点的正确性;对革命者该怎么做,态度鲜明,毫不含糊;抓住革命队伍内部思想的新动向,针对“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提出第一个“务必”,针对“含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提出第二个“务必”,针对性很强。论点的提出在充分说理之后,很自然,很恰当。这样,既为论点的定义性质作了实例性讲解,又为总结论点提出方法这一规律性认识打好基础。
教师要利用《从三到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从故事中提出论点,讲解的重点应放在3到7节,先排除文言障碍复述故事,理解故事原意。然后把话题引到学习关键上来,从富翁儿子“得矣,得矣”的“欣欣然”中提出“学习要谦虚谨慎”的论点;从富翁儿子“还未入门就一脚把老师踢开而闹笑话”中提出“要重视教师作用”这个论点。这样为在故事中自然地提出不同层次论点奠定了基础。再结合课文1、2节,学习从方法、态度及教师作用三方面归纳论点。
《想和做》由找论点导入,重点理解1到5节。因为确定论点是本单元训练重点、难点之一,需反复训练。在摆出“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之后,之所以要着重分析,否定“死做”,是因为人们对这一点还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值得肯定。然后提出“‘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要联结起来”这个论点,十分自然,体现了论点的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哨子》要让学生理解从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提出论点,就要讲清哨子的三种含义:①实物;②不必要的东西;③对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学生对“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父母之命”等哨子的比喻义缺少感性认识,教师的点拨应放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即人们为这些付出的昂贵代价。这一点学生在写作时很有用。
自读课文的学习和训练,应以学生为主,让他们抓住“论点提出与《从三到万》有何异同”这个问题,比同求异,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这种突出重点的讲解,从数量上看似乎讲得太少,但是从结合能力训练目标,教会学生读书这一点看,是大为有益的。这个单元要突破的是论点的确定及论点的提出。精讲就是围绕这个训练点的用例,是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是“举一”。这是第二个环节。
三、总结规律性认识,为独立学习搭桥。这一点跟数学课相类。数学课老师讲解例题,通过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推导总结出公式或定理,目的是为运用这些公式定理进行计算。语文课以教材为例,突出训练重点的精讲,它的目的不在于讲解本身,而在于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为学生的“反三”打下基础。《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是:①确立论题;②多角度道理论述;③恰当地提出论点。《从三到万》:①概述故事;②根据故事含义恰当提出论点;③同一故事可从不同角度提出不止一个论点。《想和做》、《哨子》是自读课文,只要把《从三到万》的有关内容作些变换,就能得到如下认识:《想和做》①概述身边生活现象,并作必要分析;②提出论点。《哨子》①概述亲历;②恰当提出论点。
需要说明的是,教读课文的规律性认识是师生共同实践的产物,自读课文的规律性认识应启发学生比同求异获得,越厨代庖,跟教会学生读书的目的相违。这第三环节是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是必不可少的。从教读的“举一”中总结出规律来,让学生的“反三”有法可依,能力的训练才成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检测时要学生背诵这些理论,否则,就误入歧途了。我们的着眼点应当放在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四、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阅读课的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既是阅读课的目的,也是对分目标、单元总目标的检验,是部队中的实战演习。迁移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在课内围绕各课分目标进行,或书面或口头。其中能力训练内容可利用文后“积累·联想”第八题,教师也可另作补充。这种检测时间短,信息反馈快,准确率高,一般能达到80%—90%,甚至更高。第二层次就是单元检测,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能力方面的得分普遍低于记忆方面的得分。就以第三单元为例,阅读试题中,论点的确定,得分率达60%—70%。这也说明阅读课抓能力训练的必要性,教材编排以基本训练为主体的正确性。第三层次是作文,这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很难用数据全面表达。就本单元总目标之一的提出论点的四种方法的掌握看,正确率达80%。
以上四个环节是环环紧扣的。要教会学生“读”,步骤已由各单元分步安排,教师的任务,要把各课训练要点具体化,在精讲中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通过对范文有重点的学习探讨,总结出规律性认识,让学生用这些认识去指导对陌生内容的阅读实践,达到“自我读书”之目的。归结起来,就是“理论(亮单元训练目标)——实践(以教材为例的师生探讨)——再理论(规律性认识)——再实践(运用规律性认识指导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