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150000)
[摘要]“现实”与“历史”无疑是马克思长期关注的两个概念,它们也体现着马克思哲学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以往哲学的重大不同。本文以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中马克思对“现实”与“历史”的用法的方法,从概念溯源即现实、历史的几种用法和两者关系,概念辨析即马克思与黑格尔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这两个部分辨析出马克思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进而体会马克思哲学的精髓与独特之处。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现实 历史 黑格尔 青年黑格尔派
“现实”和“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最早阐述关于“现实”的看法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总共6次提到了“现实”二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总共十一条,其中第4条(第一二四六条)都提到了“现实”。“现实”一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更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概念,“现实”一词在全书中出现了385次,起到了线索的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就指出“本书的目的在于揭露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斗争”,他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也是从这一角度切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最大错误就在于局限于黑格尔的体系内,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历史”的地位而言,众所周知,马克思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历史更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与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等以往哲学的区别。“历史”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从博士论文到历史学笔记,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个关键概念。“历史”一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更是出现了六百余次。它在马克思那里无疑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实”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对于“现实”概念的探讨刚刚起步,2014年,复旦大学的吴晓明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他对马克思的“现实”概念的探讨是与中国当前的发展道路紧密联系的。“历史”作为一个尤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对于“历史”的研究主要是以探究马克思的历史观为切入口,并集中于比较马克思与恩格斯历史观的异同。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于“现实”或者“历史”的关注度,正处于增长阶段,但是对于“现实”与“历史”的概念演进与两者关系的探讨确实凤毛麟角。
一、概念溯源
(一)”现实”概念
牛津哲学辞典中,描述“现实”的篇幅要远大于一般词汇,这也足以体现“现实”一词作为哲学术语时内涵的复杂程度与解释的艰巨程度。在其中,“现实”被解释为“deny, the real existence of some kind of thing, or some kind of fact or state of affairs. Almost any area of discourse may be the focus of this dispute.”围绕“现实”概念的争论也多与外部世界、过去和将来、其他思想、绝对客体、可能性、普遍性、道德或审美维度有关。
现实与现存不同。现实具有时间性、历史性、动态性的特性。而现存则没有时间性,指当下的静止状态。现实蕴含着过去、现存和将来。只有当现存合乎必然性时,现实才表现为现存。然而更多的时候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对于真正共产主义的向往。“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40页.]然而,两者一动一静的特性仍存在极大的差别。
现实与潜在的关系不仅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述过,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描述过可能性成为现实的过程。“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36页.]
现实与事实不完全相同。逻辑原子论代表人物之一维特根斯坦曾在《哲学研究》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事实”观。虽然他的事实观也面临种种批判,但是他的探讨也反映出了“事实”的一部分属性。他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牛津哲学辞典里记载,“事实”在近代以前指狗鸣、人有权利等陈述,具有可数性。辞海里“事实”有五种含义:一是事情的实际情况,二是事物发展的最后结果,三是干实事,四是事迹,五是故实,典故。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过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简单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在第一和第二个含义上,两者具有共同性。在其他的含义上,尤其是第四和第五个含义上,两者明显不同了。马克思理解的“现实”概念不同于事实,事实偏向经验事物,具有可数性。现实较事实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整体性,具有穿透事实直面本质的力量。“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31页.]
(二)“历史”概念
牛津哲学辞典中,“历史”最基本的解释是关于历史本质或者具有历史意义的思考所反映出的哲学。黑格尔将宇宙的和世界的历史加入到历史概念中。启蒙时代,科学、理性和理解代替了迷信和愚昧,这促进历史进入到更高一层的道德领域。康德和费希特此后都对于历史概念的发展做出过成绩,历史哲学进入了目的论的探讨。辞海中,“历史”有四层含义:一是过程性概念,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二是指过去的事实;三是过去事实的记载;四是指历史学。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概念不仅关注到了历史的过程性,更关注到了经济和政治对于历史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一切历史冲突… …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83页.]马克思多次将历史的根基归于物质生产过程,说明了马克思对于历史概念的使用关注到了历史的物质属性和过程性。
(三)“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作为两个概念,区别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当历史被理解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时,它就包括了当前存在的客观事物和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物,即现实。因而,一事物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历史”与“现实”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黑格尔注意到了现实与历史的紧密关系,但他对于两者的紧密关系到底是什么的回答存在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他认为历史才是现实的目的,历史才是最根本的。
在马克思那里,“现实”是“历史”的基石。他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道:“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31页.]历史的现实基础是生产生活本身。正是由于两人对于“现实”和“历史”谁起主导作用的认识不同,导致两人在考量两者关系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二、概念辨析
(一)马克思的“历史”与黑格尔的“历史”的区别
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从头开始就是观念的历史,历史是被记载的历史,这种历史概念的运用可以归属于辞海解释中的第三层含义。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总结了三种历史观,分别是原始的历史观,反省的历史观和哲学的历史观。在黑格尔看来,原始的历史观是历史的诉说,是对于亲历的情况或事变的诗意但不加歪曲的语言陈述。历史是观念中的历史再现。这一阶段材料仍是具有物质属性的历史,即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第二阶段又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普遍的历史、实验的历史、批判的历史和专门部分的历史。普遍的历史在叙述中加入了主体的加工,有些甚至存在歪曲。实验的历史注重从历史的过程性来理解历史,注重了历史在时间上的整体性。实验的历史在撰写过程中是立足于现在而阐述的。批判的历史的主观性更强,它通过逻辑推理,推理出猜想的历史。反省的历史抛弃了整体性,将历史分割成各个部门单元的历史,如艺术、法律、宗教的历史。第三阶段,哲学的历史,是彻底的思想的历史。它的原材料就不是过去的事实,而是经过前两个阶段加工后,被提炼过的历史。它的提炼标准是理性,因而产物也都是合乎理性的。简言之,哲学的历史就是合乎理性的历史。就在这个阶段,黑格尔颠倒了现实于历史的关系,理性变为决定性的因素。黑格尔也提出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此时,黑格尔已经将历史由物质层面抽象为纯粹的精神层面。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要做的正是帮助人们认清纯粹精神层面的历史并不是现实的历史,而是显示历史的影子。历史确实具有过程性和整体性,但历史也由不容忽视的现实的一面。
马克思评价黑格尔的历史观最“黑格尔完成了实证唯心主义。他不仅把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个历史也变成了思想的历史。他并不满足于记录思想中的东西,他还试图描绘它们的生产的活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16页.]简言之,马克思是从历史的第一和第二层含义上界定历史的。他的历史是从现实出发的。“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43页.]黑格尔则是基于第一层含义和理性来界定历史的。黑格尔的历史是从精神出发的。
(二)马克思的“现实”与黑格尔的“现实”的区别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就指出“本书的目的在于揭露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斗争”。为什么马克思说青年黑格尔派目标是要同现实做斗争结果却只是同现实的影子做斗争?马克思开篇就说了青年黑格尔派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三条途径,以及解决方法存在的问题。青年黑格尔派要从被虚假固定化的意识形态下解放人。费尔巴哈用人本质替换虚假意识,鲍威尔批判接受意识形态,施蒂纳全抛旧观念,从而瓦解旧现实。这些解决方法里都暗含着这样的逻辑,观念造就了现实生活。然而,“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d第16页.]这一逻辑前提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他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弊端就在于他们仍然没有破除黑格尔体系里观念支配现实,主观支配客观这一观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按照黑格尔体系,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物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页.]
马克思所持的现实世界决定观念世界的合理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列举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便是:即使不相信重力观念,现实世界仍是会按照原有的方式运作。
黑格尔的现实是思想中的运动过程。他在《自然哲学》第三篇有机物理学中谈到“现实过程是从自己内部的分裂开始的,是从感到外在性否定主体开始的,主体同时是肯定的自我相关,并确信自己能胜过自己的这种否定。”[黑格尔著.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6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是主体受到外部刺激后在主体内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而,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只是同现实的影子作斗争。他们的现实只是经过主体加工过的现实的投射而已,他们的现实并未离开主体,并未离开费尔巴哈的人本质设想,麦克斯·施蒂纳的唯一者和“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表明马克思的“现实”概念并不依赖于这些神秘的上帝,而是
黑格尔的现实是一种形式。他在《小逻辑》[193:4]中写道“现实事物同时又只能被认为是些自身破裂的、过度着的形式。”[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05页.]他在《大逻辑》的第三部分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释他的“现实”概念。他描述了现实的三个阶段,将现实的发展过程看作可能与必然的发展过程,最高的现实是绝对的必然。因为“现实”对是“实存”的反思。因而,现实在最低的层次上就是一种形式。
综上所述,通过与现存、事实等相近概念的比对,和与黑格尔现实观、历史观的比较,马克思的现实具有时间性、历史性、动态性、整体性,马克思的历史具有过程性。历史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不断推翻现存演绎出运动变化的历史。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的和现实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60.
[2] 黑格尔著.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吴晓明. 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J]. 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4] 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作者简介:孙悦(1993—)黑龙江省东宁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2012年在《学理论》发表《关于市民社会的文献综述》获黑龙江大学第12届学术科技评审大赛三等奖。2015年在《知与行》发表《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获黑龙江大学第一届东三省高校硕博论坛优秀奖。
论文作者:孙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马克思论文; 黑格尔论文; 现实论文; 历史论文; 恩格斯论文; 概念论文; 德意志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