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客观全面准确迅速地对外报道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舆论论文,导向论文,客观论文,准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大事多,挑战与机遇也多,外宣任务十分繁重。在这一年里,中央外宣部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客观、全面、准确、迅速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圆满地完成了对外各项重大报道任务,使外宣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刊今年第4期已刊登了新华社副社长高秋福撰写的《提高对外报道总体水平,增强影响海外舆论力度》的文章,全面阐述了新华社1998年外宣工作的进展情况。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通讯社,在贯彻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执行中央有关对外宣传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增强世界观念和用户观念,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对外报道质量和总体水平,开拓海外新闻市场,增强积极影响海外舆论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打破西方媒体的新闻垄断等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现将国家广播影视总局、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和《中国日报》等中央外宣单位,在1998开展外宣工作的进展情况再作如下介绍。
国家广播影视总局:突出特点,精心组织,出色完成各项重大报道任务
(一)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的报道。
1、1998年的“两会”报道。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与一套节目并机,通过卫星传送,向全球98%的国家和地区现场直播了人大开幕式、国家领导人选举、朱镕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罗干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说明和人大闭幕式等。第九套英语传送节目也把现场直播向全世界传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3种语言广播共采、编、播“两会”新闻219条,专稿149篇。成功地通过英语和汉语普通话对人大开幕等5场重要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并主动向美、日、加拿大、墨西哥、巴西、乌拉圭等国新闻媒体传送有关“两会”的新闻和专题共182条。还加强了“两会”的常识性报道,对不了解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外听众起到了很好的解疑释惑作用。
2、克林顿访华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在克林顿访华前夕,就针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权、知识产权、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的片面报道,专门制作播出了《跨世纪的握手》、《美国在华投资》、《江克会晤历史回顾》等一些有份量的新闻和专题节目。在克林顿访华期间,现场直播了“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会见记者”和“克林顿总统在北大演讲”等,并在上海独家采访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制作播出了一集30分钟的英语专访节目《面对面》。海外中心制作播出的一系列节目,如《中美文化交流》、《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会晤》、《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都在海外产生强烈反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调动编辑部、时政记者和28个驻外记者的力量,对克林顿访华和中美关系新发展作了适度、及时的报道。使用英语、汉语普通话对江主席与克林顿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使用英语对克林顿总统在北大演讲的两场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克林顿访华也都作了及时充分的报道。“华夏之声”注意选用外电反映,根据对台港澳广播特点,对海外华人及各界人士的反应做了充分的报道。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还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出访活动,都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报道。
3、抗洪救灾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先后派出250多人次分赴各灾区采访,及时播发了大量抗洪抢险的新闻和专题节目。第四套节目和英语传送频道对外首播抗洪救灾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共约57小时。向海外寄送节目800分钟。记者携带地面卫星传送站,一天24小时传送新闻,一天两次的密集报道,在众多的境外记者激烈竞争中,占了主动。国际台分三批选派18名政治素质好、业务精、作风过硬的记者前往抗洪一线采访,发回大量高质量的报道,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和“华夏之声”也做了大量深入的报道。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国际台从5月份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的报道。从11月16日开始,全台43种语言广播挂牌播出系列专题。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从10月1日起,推出了反映我国改革开放20周年巨大成就的系列报道《20年巨变》。11月,又推出了20集大型系列节目《改革开放20年》,详细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成就。12月,制作播出了40集系列片《传统与现代》。
5、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报道。在会议闭幕当晚,国际台有节目的各语言广播部均在“第一时间”安排播出了消息,及时编发了中国时事,综合介绍了会议公报和《人民日报》社论,并编发了两篇深度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也报道了《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
6、“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周恩来和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以及“香港回归一周年”等重要活动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片《伟大的丰碑》、《周恩来》以及反映香港回归后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专题片《香港新纪元》、《香港回归特别节目》和大型文艺晚会《香江灿烂》、《相约在一九九八》等,都获得热烈反响。
(二)加大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宣传力度。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确保8%经济增长率、国家机关机构改革、金融改革、住房改革、农业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海外关注的热点。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中国报道》、《英语新闻》、《周末话题》等重点栏目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信息量大且有深度,既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面貌,又使海外观众对我国改革发展到攻坚阶段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对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中国农村民主选举颇受海外关注,广播电视对外加强了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宣传。7月、8月,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以实况录像的形式记录了吉林省梨树县四大家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全过程,播出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系列报道和实况剪辑。这是中央电视台首次在村级单位进行新闻性节目现场实况录像。
(三)对澳台及西藏等问题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1月30日成功地现场直播了“钱其琛副总理在首都各界纪念江泽民讲话发表三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天涯共此时》和《海峡两岸关系论坛》栏目制作播出了大量有关专题和访谈节目。6月,海外中心成立对台编辑部,并对《天涯共此时》、《海峡两岸关系论坛》进行重新定位和改进,更加强调祖国大陆和台湾的渊源关系,强调血浓于水的亲情,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对两岸关系的重大及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的跟踪报道。台胞林滴娟在辽宁遇害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最快速度派出两名记者到现场采访,及时发回详细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根据中央外宣办的指示,派记者当夜迅速赶到辽宁海城进行报道。采访报道中,始终坚持把握正确的宣传报道口径,取得了较好宣传效果。
去年10月,两岸“两会”举行高层会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最快的速度详尽报道了江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会见辜振甫。中央电视台作出快速反应,先播发了有关会谈的消息,还对海协会与海基会历次会谈的背景作了专题介绍,做到有点有面,有述有评,并进行全程跟踪纪实报道,先后制作播出了5期80分钟的专题节目,全方位地报道了“汪辜会谈”的进展和成果。英语节目在辜振甫来大陆当日和返回台湾时,制作播出并向美国CNN提供了介绍两岸历史源由及这次两岸交流的意义和汪辜会晤新闻综述,CNN作为新闻头条播出。
中央三台去年向西藏派出记者、采制节目、播发新闻的数量都高于往年,除一般性新闻节目外,注意结合各自媒体特点,采编一些专题节目外,注意结合各自媒体特点,采编一些专题节目,将背景交待得更充分,问题挖掘得更深入。抓住时机,及时编发有关西藏的重要新闻、述评和文章,紧密配合我在国际上的舆论斗争。海外中心去年6次派中英文记者20多人次赴西藏采访报道,制作播出了关于西藏的节目280分钟,向海外提供节目30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每天播出2小时,在国外拥有大量听众,系列报道《阿里行》收到很好效果。国际台去年许多语言部开设了《走入西藏》栏目,使关于西藏的宣传形成声势。
关于民族问题的报道。去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中央三台派记者赴宁夏、广西采访报道庆祝活动以及反映宁夏、广西发展变化的新闻和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与广西台联合举办了有全国20多家电视台参加的广西易地采访,制作播出了20多集专题节目。
(四)扩大有效覆盖,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手段。1998年7月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3种语言广播节目成功地实现改版,各语言部节目更加规范、信息量加大,新闻时效明显增强,日语、西班牙语等9个语言广播的新闻实行滚动播出。节目构成更趋合理,专题栏目可听性、针对性更强,加强了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综述性、分析性及言论性深度报道,使新闻和新闻性节目以及其他专题节目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11月国际台朝语、蒙语和广州话还先后成功地实现了新闻直播。
通过因特网扩大我对外广播的覆盖面。国际台在1997年开通因特网国际台站点的基础上,修订了网络系统方案,发展了新闻发布网、网上广播、节目交换等业务。1998年在克林顿访华期间,国际台英语、汉语广播中心的部分英语和汉语普通话节目上网试播成功,并受到网上听众的欢迎。12月26日,国际台的英语、华语、西班牙语和德语四个语言广播节目正式上网,标志着国际台对外广播节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正式启动。
加强数字化广播技术的再开发。4月21日,国际台43种语言广播节目的录制、播出告别了模拟技术,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这是我国对外广播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积极开发利用卫星技术提高节目传输质量。早在1995年国际台就将21套节目送上亚洲二号卫星。去年又利用中央电视台租用的泛美卫星公司的泛美二号、三号、四号卫星传送节目。从国际台收到的来自180多个国家的听众来信看,通过卫星传输我对外广播的中波、短波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
(五)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落地和对外联络工作有新进展。1998年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两个频道节目在海外落地,特别是在日本和东欧取得了新进展。“两会”报道中,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以及台湾、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19家电视机构,转播或播出我第四套节目和英语传送频道的节目。6月1日,海外中心与日本大富公司合作的“CCTV——大富频道”在日本卫星电视网东京地区落地播出,7月1日起全天24小时向日本全境播出,受到日本社会关注和观众的欢迎。1998年国际频道还实现了在东欧的匈牙利和俄罗斯落地,添补了我国际频道在东欧落地的空白。1998年海外中心的对外联络重点抓了节目信息的上网工作,大大增加并改善了中央电视台网页中有关国际频道的信息。
海外观众联络工作也有新进展。除日常观众联络工作外,春节期间,还接待了参加首届国际频道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的12名幸运观众。此后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海外观众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超过1万人,涉及81个国家和地区。10月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南非、法国等及台湾地区的海外10名幸运观众,举办了“相聚在北京”的文艺晚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华夏之声”率先进行改版试点,进一步服务听众,增加节目可听性。对台湾广播部分节目也作了微调,并针对两岸关系新动向加大了评论力度。其中主要是加强了季度、重大宣传战役和阶段性报道的前瞻性策划。其次是加大国际问题报道力度。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9月1日开办了30分钟的英语国际新闻栏目《环球了望》(每晚7:00播出),与中文的《中国报道》、英文《周末话题》相配合,做到了热点问题不漏报,敏感问题把握准确。三是通过多种渠道扩大重大宣传战役对外报道的影响。由于与我合作的海外媒体,均将我传送的节目安排在当地的中波、调频波段或电视节目中播出,从而使我各项报道有效地进入了北美、南美、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社会。
外文出版局:抓住宣传时机,突出对外刊物特色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98年的宣传报道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点外宣任务和重点报道有计划,有落实。二是扬长避短,把一些重要舆论做在前面,发挥对外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三是注意发挥不同刊物的作用,强化分工意识,在加强重点刊物和重点文版的同时发挥其他刊物的特色,对同一重大选题,从效果出发,淡化宣传,接近读者。四是非贸易宣传品出版时间普遍提前,按照局党组“精品年”的要求,达到了全年的计划目标,配合了多项对外宣传活动的需要。
(一)精心组织策划,保证重点宣传任务的完成。第一季度对“两会”的报道全局各刊普遍重视。在陆续刊登的133篇文章、670幅图片中,重点突出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政府机构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北京周报》、《今日中国》都在“两会”之前或当中提前安排发表有关文章,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回顾我国农村推行民主选举十年取得的成就,乡镇民主法制建设给基层民主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变化。
《北京周报》抓住克林顿访华前后的宣传时机,先后推出了两个封面专辑,共刊登了19篇文章,约3万字,30余幅图片,发挥时政刊物的言论特点,通过时事评论专栏“说东道西”发表了该刊评论《和则两利》、《务实的中美关系》,同时刊登了大事记、美对华投资情况等大量背景材料。这两期《北京周报》特别受到克林顿随行记者的欢迎。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新闻中心和西安两地,80本刊物都于当日告罄。
为配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活动,外文局于5月底组织记者团对宁夏4市县进行了采访,局属各刊均以较集中的篇幅对宁夏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报道。《北京周报》第34期发了《宁夏专辑》,《今日中国》第9期也以宁夏为主题发表了由该社阿文部埃及专家撰写的3篇文章,向读者介绍了宁夏的民族生活、宗教活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各期刊对宁夏自治区成立40年宣传报道的特点是:一、规模大,5种对外期刊、28个文版刊发了109篇文章,约19万字,图片518幅。二、报道面广,上至自治区领导人,下至普通回、汉群众都有所报道,内容也很广泛。三、报道时间集中,所有文章都在9月之前刊出,为10月份自治区举办纪念活动作了舆论配合。
至7月1日前,局属三刊《北京周报》、《今日中国》和《中国画报》对香港回归一周年有计划地进行了连续或集中地报道,26个文版共刊登177篇文章,16.5万字,485幅图片。
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暨改革开放20周年的报道,是年内期刊报道的主线。全局各刊共发表226篇文章,1081幅图片。《今日中国》各文版第1期即以4篇文章、11页的版面、5页彩色图片,全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变化,并于第10期起接连3期集中篇幅推出改革开放20年系列报道。《北京周报》在去年5月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前夕,组织了专题封面文章《坚持解放思想——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从9月份开始至年底,继而开设了“我看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专栏,每期刊登一篇国内外有影响的或有代表性人士的文章。《中国报道》则就世界语读者关心的问题,分别从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等不同层面,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成功经验。10月号《人民中国》是改革开放20年纪念专号,作为特辑专门发表学者的回忆文章和5个普通中国人的20年经历,并以相当篇幅介绍了今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详情。
去年,外文出版局为落实中央外宣办第七次对外宣传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在期刊报道的内容和份量上,仍保持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在内容上,除继续正面报道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别是藏族群众的新生活,介绍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外,对全国支援西藏的援建项目、西藏的自然环境保护、一江两河工程进展等也作了进一步的报道。在宣传方式上,全局各期刊注重借助外力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并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1998年5月,局里还专门组织记者团赴藏采访,分别在拉萨市、日喀则和山南地区采访了40多个单位,为日后对外报道西藏获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局属对外期刊全年共发有关西藏的文章380篇,图片1100幅。与此同时,全局各刊还按照中央外宣办的要求,对西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和云南世博会的对外宣传作了重点安排,共刊登有关文章380篇,图片1800幅。
外文局所属各刊均对抗洪救灾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报道。《中国画报》派出记者赴一线采访,发表了配有23张图片的《98:人、水、情》;《人民中国》以15幅抗洪图片组成前画刊《98抗洪救灾回眸》;《今日中国》以《中国战胜特大洪水》为题,分析了今年的洪水成因;《中国报道》编发了《与洪水决战》一文;《北京周报》发表了封面专题综述《全国军民大战洪水》并配发了资料,其后,又编发了以确保经济增长8%为封面的专题报道。
《北京周报》的国际问题报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该刊陆续以专辑、封面文章、评论、背景报道、综述等形式就中美关系与克林顿访华、联合国人权会议和北京国际人权研讨会、东南亚货币危机以及金融形势、第二届亚欧会议、印巴核竞赛的国际影响、印尼骚乱,以及江主席访俄、访日等我国重大的外交外事活动,给予了充分和及时的报道。《人民中国》为配合江主席访日,提前筹备了8月号特辑,受到日本方面的关注。
(二)立足改革,面向读者,把刊物办出特色。近年来,外文局所属各刊在进一步明确分工,办出特色,立足市场,求内函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和改革。1998年各刊不同程度地采取各项措施,争取从内容到外观进一步得到读者的认同。
例如,《人民中国》注意在报道重大经济题材时从生活入手,克服经济报道中的“八股”病,实行“硬题软做”,努力增加文章的针对性、服务性和信息性,使一些经济报道文章,如《中国电话突破一亿门》、《中国如何能解决石油缺口》等得到了日本读者的较高评价,在读者反馈中均列到当月首位。
《今日中国》新设立的“本刊特稿”,以独家报道为特色,专门刊发重大选题,诠释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国人生活中热点问题和国内外瞩目的焦点问题,介绍事实及相关的政策背景、发展趋势。由于视角独特,可读性强,反映良好。
《人民画报》继实行全彩印刷之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比重明显增强,经济报道和重大题材的报道以人物为主,既发挥了图片报道的优势,又体现了刊物的生活味和人情味,更加接近读者。
《中国报道》针对世界语读者分布广的特点,坚持改进刊物的报道手法,利用“读者点题”栏目来化解敏感选题。针对读者提出的有关人权、宗教、达赖等热点问题做文章,充分利用这一宣传方式和机会,尽可能贴近读者,又避免说教,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1998年,全局各刊已收到的读者来信(包括电子邮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对刊物内容发表看法,提出建议,这类来信持肯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二是对重要事件、热点问题报道的反应,或支持或反对,或提出疑问。来信证明,全局各刊对国内外重要问题的正面报道普遍得到读者的认可,包括关于中美关系和克林顿访华、香港回归一周年、抗洪救灾、改革开放20周年以及一些重要的经济报道,几乎都收到了读者积极的反馈。但在有关西藏问题上却反映出不少西方读者不明真象或长期接受误导所引起的误解,解疑释惑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三)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实现非贸易出版物“精品年”计划。1998年,外文局按照中央外宣办的要求,共完成了155个选题、10个系列、597种文版、543.35万册(张)的非贸易出版任务,其中包括出版时间和质量都要求很高的《中国:1998》、白皮书系列和画册《历史的聚焦》。
全局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按党组要求提出并实施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精品年”计划,推动非贸易出版物质量上台阶,为此在年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了目标计划的完成。一是加强出版工作计划性,保持均衡出版。各单位普遍对选题申报工作动手早,为提前制订出版计划提供了可能。二是强调质量意识,推出精品。三是加强对非贸易出版物的审读。去年全局组织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对以“中国简况”为主的各系列23种中、英文版非贸易宣传品陆续进行了审读,包括向来华外国人征求读后感。经过审读认为,全局非贸易出版物总体质量不错,多数内容针对性很强。四是重视信息反馈,广泛开展调研。
(四)扩大上网规模,利用因特网进一步搞好书刊对外宣传。目前,外文局出版的各刊上网情况是,除日文《人民中国》因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外,其余的已全部进入中国新闻平台。继1997年主要刊物中英文版上网之后,1998年《北京周报》法、西、德文版,《今日中国》法、西、德文版,世界语《中国报道》和《中国画报》中、英文版,均已实现了上网目标。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上优势,外文出版局还申请注册了“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域名,并得到中央外宣办的批准;建立了外文局网络通讯员队伍;设计了“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主页,组织动态信息上网。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网络站点已于1999年初开始运行,同时切入中央外宣平台。
《中国日报》:加强管理,开拓创新,采编业务迈上新台阶
去年,《中国日报》编委会加强了对编辑部门的管理,使新闻报道的质量稳步上升,报道的针对性明显提高,版面的组织有所创新,使采编业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去年,该报取得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首先是加强了调研,有的放矢。报社责成总编室每日通过国际互联网和报社网络系统,查询境外(包括港、澳、台)主要报刊、通讯社有关中国问题的报道,查询国际各大通讯社对我报报道的反应,研究借鉴国内各主要媒体的报道思路,结合外宣精神,从8月中旬开始,每周编发一期《中国日报一周舆论动态》,提出下一周报道重点。《动态》为《中国日报》提高报道的针对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如,8月份,国际投机分子通过国际媒体不断谣传港元与美元脱钩,人民币会贬值,并散布银行不稳定等谣言,放肆地冲击香港汇市、股市和期市。对此,他们于8月30日在《中国日报》商业周刊头版发表署名文章《谣传背后尽谎言——揭穿国际投机者谣传人民币贬值的真实意图》。该文改变以往宣传人民币不贬值的报道方式,首次以正面出击的方式,抨击国际炒家在香港的投机活动,同时指出国际基金造谣人民币贬值实为“项庄舞剑”,意在打击港元。该文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
其次是重视对重大事件宣传的统筹策划。该报去年组织的重大外宣战役包括:关于“两会”的报道,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的报道,改革开放20周年的报道,江泽民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访问俄、日的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报道,水灾和灾后重建的报道,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报道,打击走私问题的报道,政府机构改革、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等改革措施的报道,克林顿访华的报道,汪辜会谈的报道,香港回归一周年的报道等。
如,该报有关“两会”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及世界各大通讯社在3月2日到20日转载了该报有关报道50余篇。《中国日报》电子版还专门推出了“两会”新闻专页,吸引了大量的因特网访问者。据计算机统计,3月5日至20日上网访问人数达214万人次,比2月份同期增加一倍。其中仅纽约地区就达115.5万多人次。
再如抗洪救灾的宣传报道,该报先后抽调、派遣文字、摄影记者13人次赴江西、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的受灾地区,在抗洪第一线进行报道。此外,该报还专访了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交通部、国家经贸委等,对灾区疫情控制和医疗问题、灾区的教育问题、高校对灾区学生的财力支持、捐款的落实和发放情况、灾区的交通项目建设规划等作了系列报道。外电对《中国日报》有关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报道反应强烈。其中仅在8月份,外电就转载该报有关洪水报道的消息76条,占转载总数的1/3强。
去年,《中国日报》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通讯社共转引该报报道1429条,其中路透社413条,法新社539条。《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西方报刊也时常援引该报的消息。香港和台湾的媒体更是几乎每天转载该报文章。《南华早报》每周还辟出专栏摘编该报报道。
来自邮政系统的统计表明,去年该报在我国中央大报中是少有的保持发行量稳步增长的报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该报设在北京和纽约的服务器,每月有400多万人次访问该报电子版,比年初的每月200万人次翻了一番。目前北美地区访问该报电子版的人次每月高达250万。该报日均收到读者来信80余封,电子邮件15封,对该报的新闻报道进行咨询。
中央领导同志及各级政府对《中国日报》的工作也给予了肯定。丁关根同志在9月9日的有关信函上批示:“这几年,中国日报的工作在前进,很有成效。这次抗洪抢险的宣传报道,大家很辛苦,很努力,很有成绩。谨向中国日报的全体同志问好。”同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全国妇联以及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等部委和湖南、湖北、黑龙江、宁夏、四川、广西等省(自治区)党委或政府分别致函报社,对该报的报道工作表示感谢。
外国政要也十分关注《中国日报》的报道。在去年6月克林顿访华期间,白宫发言人在桂林接受包括中国日报在内的中国记者采访时说,美方代表团的每个人,包括克林顿总统,每天都看《中国日报》。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伦敦阅读了《中国日报》8月22日第二版由该报记者采写的题为《鞋业专卖店为下岗女工创造就业机会》的文章后,责令英驻华使馆官员向中国有关方面提出希望在访华期间参观双星鞋业下岗女工专卖店。英国使馆人员因而特意到实地踩点。后因布莱尔访问日程安排太紧,未能成行。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4月30日在国家法官学院发表演讲时说,“我一到北京所看到英文版《中国日报》的头条新闻便是关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法治的报道……我十分感谢《中国日报》。”美国许多报纸第二天都刊登了奥尔布赖特高举《中国日报》的照片。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日报报系所属各报也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其中随《华盛顿邮报》发行的《中国专稿》出版了7期,读者达19万人,保持了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21世纪报》全年平均发行量达到了21万份;创办不到一年的《中国日报》香港版日均发行量即增加到1.3万份。